APP下载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临床观察

2017-11-01刘智艳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绝经期电针针灸

任 倩,刘智艳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特种针法

不同频次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临床观察

任 倩1,刘智艳2△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目的:评价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疗效与频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针灸科、妇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的针灸频次设为每周3次,隔日1次,共计24次,对照组针灸频次设为每周1次,共计8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16周用平均24 h烘热积分、绝经症状评价量表进行评估,并于治疗第8周、随访第16周检查血清E2、FSH、LH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就平均24 h烘热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第4周、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绝经症状评价量表,试验组治疗4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MR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12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评分仍高于同时期的试验组分值;试验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6周时血清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每周3次与每周1次进行电针频次的比较,一周3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优于一周1次。一周3次不仅能更好发挥针灸的即刻效应,且比一周1次的治疗能够更好地维持刺激量,较符合针灸后效应产生的持续的最佳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电针;频次;围绝经期;烘热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失衡,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其近期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等。研究表明,电针可显著减少围绝经期烘热次数和持续时间,降低血清FSH和 LH及神经精神症状,远期表现为泌尿生殖功能异常、骨质疏松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1]。由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导致的烘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2008年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烘热症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发生率达79%[2]。烘热常在夜间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的睡眠和精神状态,是雌激素水平波动及下降的特征性症状。目前,国际推荐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缓解烘热症状,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长期使用激素会导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卵巢癌,增加静脉血栓等潜在风险,且国际上并无充分证据肯定激素替代医学和其他药物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疗效[3]。

《中医妇科学》将本病归属于“经断前后诸证”,祖国医学根据其主症散见于“脏躁”“百合病”“老年血崩”“郁证”等病症中。中医治疗内分泌相关疾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针灸因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等优势被国内广泛应用,其可升高E2水平,改善围绝经期生活质量[4-5]。但国内外文献对针灸具有不同的疗效报道,这可能与所采用的电针频次不同有关,国内针灸频次多为一周3次,而欧美习惯一周1次[6]。本课题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用频次作为变量,探讨不同频次电针对改善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疗效,优化电针的临床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针灸科、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共纳入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年龄为46~54周岁,平均(48.2±2.6)岁,病程5~36月,平均(14.5±3.8)月;对照组年龄为 45~54周岁,平均(47.9 ±2.8)岁,病程3 ~34 月,平均(14.8 ±3.2)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具有烘热汗出为主要症状,伴见月经失调、其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45~55周岁的女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8版,符合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诊断:①年龄45~55周岁;②以烘热、汗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管舒缩障碍,阵发性发热且不随体温变化;③FSH>10 U/L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当E2<10~20 pg/ml且FSH>40 U/L提示绝经水平。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绝经过渡期及绝经3年以内的患者,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并同时符合以下5项方可纳入研究:①年龄45~55周岁;②出现烘热症状,伴或不伴其他围绝经期相关表现;③无激素治疗强制性适应症,如手术后绝经、活动性骨质疏松症等;④基线烘热积分≥4分者;⑤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近1月长期服用雌激素、孕酮、大豆异黄酮、SSRIs、维生素E等;②卵巢或子宫切除术后;③原因不明的阴道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或服用抗凝药物等;⑤合并严重肝肾、心脑血管、肿瘤及精神类疾病;⑥晕针者;⑦遵医嘱依从性差,不能按时完成疗程。

1.4 治疗方法

试验组与对照组均选取关元(双)、天枢(双)、子宫(双)、三阴交(双)、神门(双)、太溪(双)6组穴位进行电针治疗,以上穴位均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6(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进行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刺用具均据患者体型统一使用直径0.25~0.40 mm的毫针(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其中关元、子宫、天枢运用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三阴交运用提插补泻法中的补法,太溪、神门使用平补平泻,以局部酸胀为宜。选用临床常用的SDZ-V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电针导线分别纵向连接子宫穴和三阴交穴针柄。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为10/50 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忍受最大为度,并留针30 min。试验组每周3次,隔日1次,共计24次;对照组每周1次,共计8次。

1.5 疗效评价指标

1.5.1 平均24 h烘热积分 评估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评分标准是烘热积分[8],由烘热次数和烘热程度构成,采用烘热日记卡记录烘热得分,轻度记为1分,中度记为2分,重度为3分。平均24 h烘热积分=1周中烘热总积分/7。分别于治疗前1周、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16周进行积分评价。

1.5.2 绝经症状评价量表 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是国际广泛运用的用以评价围绝经期女性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标准量表,共分为躯体、心理以及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3个维度共计11个项目,分为无症状、轻微、中度、严重、非常严重5级,评分由0~4分依次递增,计算其总分,分别于治疗前1周、治疗第4周、第8周、随访第12周、随访第16周进行积分评价。

1.5.3 血清性激素水平 于治疗第8周、随访第16周检查血清E2、FSH、LH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著统计学意义以P<0.01表示。

2 结果

2.1 平均24 h烘热积分

两组治疗前烘热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对照组第8周烘热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积分仍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治疗第4周、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烘热积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烘热积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随访第12周 随访第16周试验组 30 13.66±4.95 10.48±4.46▲▲ 9.98 ±4.19▲▲ 9.68±3.42▲▲ 10.64±4.91▲▲对照组 30 14.31 ±6.24 12.91 ±8.58 10.51 ±6.45▲12.02 ±5.54 13.55 ±6.14

试验组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16周时烘热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2周时烘热积分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每周3次的频率治疗与每周1次相比,试验组更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的烘热症状。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烘热积分差值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烘热积分差值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第4周与治疗前 治疗第8周与治疗前 随访第12周与治疗前 随访第16周与治疗前试验组30 2.68 ±2.44 1.18 ±1.55 1.29 ±1.09 2.76 ±2.37对照组 30 3.40 ±3.20 2.80 ±2.35 3.98 ±3.97 3.03 ±2.63 t值 -2.972 -2.085 -1.026 -0.461 P值0.009 0.045 0.035 0.048

2.2 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评分

两组治疗前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治疗4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MR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8周时MRS评分和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8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积分高于同时期的试验组积分;对照组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12周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评分仍高于同时期的试验组分值。表明电针治疗可以减轻围绝经期的相关症状,每周3次治疗与每周1次相比,试验组能更有效的缓解围绝经期的相关症状。见表3、表4。

表3 两组绝经症状量表评分(MRS)比较(±s)

表3 两组绝经症状量表评分(MRS)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随访第12周 随访第16周试验组 30 20.15±10.17 13.80±9.13▲▲ 12.65 ±7.28▲ 14.95±7.45▲▲ 13.85±8.82▲▲对照组 30 20.85±9.73 14.85±7.39▲▲ 13.45 ±8.51▲ 15.05±7.55▲▲19.70 ±5.86

2.3 血清性激素水平

两组治疗前血清E2、FSH、LH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8周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6周时血清FSH水平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6周时血清E2水平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针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性激素水平。见表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绝经症状量表评分差值比较(±s)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绝经症状量表评分差值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随访第12周 随访第16周试验组30 0.35 ±5.40 1.40 ±3.81 0.80 ±1.78 1.15 ±2.80对照组 30 0.77 ±3.92 4.50 ±6.24 5.20 ±8.71 6.30 ±9.97 t值 -2.445 -1.521 -1.459 -1.056 P值0.019 0.007 0.043 0.098

表5 两组不同时间血清E2、FSH、LH水平比较(±s)

表5 两组不同时间血清E2、FSH、LH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P <0.01

组别 例数 指标 治疗前 治疗第8周 治疗第8周与治疗前差值 随访第16周 随访第16周与治疗前差值试验组 30 FSH(mIU/ml) 71.44 ±32.85 62.76 ±43.29★ -8.68 ±25.44 59.78 ±41.30 -11.66 ±27.37★血清 E2(pmol/l) 19.05 ±8.97 25.08 ±11.80▲▲ 6.03 ±12.09★ 24.95 ±14.08 5.90 ±16.04★LH(mIU/ml) 31.69 ±18.20 31.08 ±17.51 -0.60 ±10.61 39.82 ±34.98 8.13 ±31.62对照组 30 FSH(mIU/ml) 75.38 ±31.67 71.88 ±41.08 -3.50 ±24.59 72.66 ±36.10 -2.72 ±22.03血清 E2(pmol/l) 18.70 ±8.44 21.40 ±8.18 2.70 ±7.06 20.05 ±8.15 1.35 ±9.20 LH(mIU/ml) 38.51 ±16.67 39.07 ±19.02 0.56 ±11.10 39.95 ±21.03 1.44 ±15.60

2.4 不良事件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晕针、滞针、弯针、断针以及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烘热是围绝经期女性的典型主观症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散热功能紊乱、丘脑下部分泌的内啡肤改变有关,引起外周血管扩张,表现为烘热、汗出症状。围绝经期综合征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电针治疗简便易行,能客观、规范的进行定量分析,对围绝经期烘热症状具有良性调节作用[9-10]。本课题研究显示,试验组在治疗第4、8周及随访第12、16周时烘热积分均较前显著下降,对照组仅在第8周时烘热积分下降明显,说明电针治疗无论是一周3次还是一周1次的治疗频次,均能改善围绝经期患者的烘热症状,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更明显,且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更明显;且无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或第8周均能降低绝经症状量表积分,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国内外研究显示,电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围绝经期潮热症状,调节性激素水平[11]。选取关元、天枢、子宫、三阴交、神门、太溪等6组穴位进行电针治疗,针感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躯体神经向中枢感传,在下丘脑进行整合,从而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激素水平。本课题研究表明,试验组治疗第8周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治疗第8周及随访第16周时血清FS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表明电针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性激素水平。但患者此阶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且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可作为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1个标志,但并不直接关系着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出现[12]。故电针作用于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其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特别是烘热症状。且针刺治疗具有针灸后效应,即远期疗效,使针刺改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具有一定的持续作用,故本次研究发现随访第12周、16周仍有一定维持效果。

但目前针灸疗效在国内外报道中存在很大差异,国内外针灸治疗频次也无相应标准,缺少循证医学证据,严重影响针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本次试验发现疗效与频次密切相关,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及诊疗习惯,采用每周3次与每周1次进行电针频次的比较,一周3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显著优于一周1次,结果表明可能与针刺的量效关系有关[13]。一周3次不仅能更好发挥针灸的即刻效应,且比一周1次的治疗能够更好地维持刺激量,较符合针灸后效应产生的持续的最佳治疗时间。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课题组下一步将进一步研究针灸频次最佳参数与疗效的关系以探讨一周3次是否为最佳的针灸频次。

[1]谢幸,苟文丽,林仲秋,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4-365

[2]Williams RE,Kalilani L,Di Benedetti DB,et al.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vasomotor symptoms among peri-and postmenopausal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J].Climacteric: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2008,11(1):32-43

[3]Sturdee DW,Pines A,Archer DF,et al.Updated IMS recommendations on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 for midlife health[J].Climacteric: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enopause Society,2011,14(3):302-320

[4]朱俊丽.电针不同频率缓解围绝经期烘热症状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5]Kim KH,Kang KW,Kim DI,et al.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hot flashes in perimenopausal and postmenopausal women: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Menopause,2010,17(2):269-280

[6]翟静静.电针不同频次缓解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7]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印发[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8):1320

[8]曹徵良,唐健,薛玉婷,等.电针与手针刺激对围绝经期烘热症状及性激素水平影响的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2017,37(3):247-252

[9]罗颖.电针不同频次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0]金河里.电针不同频次对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11]李艺,夏勇,刘世敏,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英文)[J].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11,9(5):278-282

[12]马子荣.电针不同频次对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缓解及血清性激素水平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

[13]曹徵良.电针与手针刺激对围绝经期烘热症状及性激素水平影响的对比分析[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ifferent Electro-acupuncture Frequency for Menopausal Hot Flushes

REN Qian1,LIU Zhi-yan2△
(1.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uqi 830011,China;2.Affiliated TCM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uqi 83001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icacy and frequen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opausal hot flushes.Methods:60 perimenopausa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n=30)and the control group(n=30).The acupuncture frequ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hree times a week,once every other day,24 times in total;the acupuncture frequency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ce a week,eight times in total.24 h hot flushes scores and menopausal symptom rating scale were evaluated before the treatment,in 4th,8th,12th,and 16th week respectively;as well as serum levels of E2,FSH,and LH were detected in 8th and 16th week.Results:In terms of 24 h hot flushes score,it reduced greatly in 4th,8th,12th,and 16th week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 <0.01);whereas,it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4th,12th,and 16th week when compared to that after the treatment(P >0.05).In terms of menopausal symptom rating scale,MRS sco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4th,12th,and 16th week compared to that before the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 <0.01);whereas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onl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4th and 12th week(P <0.01),but the score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oint.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serum levels of E2in 8th and 16th week(P <0.05).Conclusion: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the frequency of three times a week are better than that with the frequency of once a week.Electro-acupuncture of three times a week can not only exert the immediate acupuncture effect,but also maintain the amount of stimulation,which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after-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Electro-acupuncture;Frequency;Perimenopause;Hot flushes

R246.3

A

1005-0779(2017)10-0023-04

任倩(1991-),女,2014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刘智艳(1960-),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临床应用研究。

2017-05-02

猜你喜欢

绝经期电针针灸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芬吗通联合坤泰胶囊治疗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健康教育在围绝经期阴道炎预防中的效果研究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