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分析
2017-10-31许华
许华
【摘要】问题意识培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方法,其模式在于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理论热点、时事焦点、生活难点,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发挥主体意识,探究、反思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增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养大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能力品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 ; 问题意识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15-02
一、何谓“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心理,是思维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促使人勇于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甚至能够寻求新的发现,达到创新的目的。紧跟时代步伐、培养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的好,还需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目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何谓“问题意识”,姚本先教授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1]关于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李先灵教授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牵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设立考问实质问题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开展自由讨论,带领学生对问题的厘定、问题的表现、问题的成因、问题的解决等进行多向度的批判性分析、认识和探索,达到破解难点问题的教学目的。”[2]
研究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培养顶尖人才的必备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要体现时效性又要体现有效性。时效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与时俱进,而有效性可以看作是教师教学内容的完成与学生内化、外化程度有机的结合,仅教师完成教学内容是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为了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培育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提问的习惯,学生的积极思考、提问与教师的答疑解惑相结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搭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桥梁。
因此,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理论热点、时事焦点、生活难点,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发挥主体意识,探究、反思理论,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增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养成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品质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培育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信息化的时代,一些大学生对于扑面而来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无法挑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对之加以思考,因为缺乏问题意识导致他们难以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缺乏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德育方面问题意识的培养就缺乏引导和关注,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生活的倾注多于精神需求,要求他们只要好好学习,不需要他们关心和关注其他的问题,导致这部分学生从小就不会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没有提问题的习惯。
从高校教育模式角度分析,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处在应试教育单一环境中。弗洛姆曾对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评价道:“倾向于占有生存方式的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只注意教师的话及话与话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含义,并且尽可能地把一切都记在笔记本上,以便课后将这些笔记背下来去应付考试,但是所讲的内容并没有成为思想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领域并没有因此而更为丰富和扩展。”[3]当前,高等教育仍囿于这种模式,困惑在过于追求占有知识的数量而不注重知识积累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怪圈中,仍旧把知识灌输放在首要的地位,注重应用型学科的教学,忽视思维的培养。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秉承应试教育的理念,要求大学生只要学好书本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就行,不需要他们提问试题以外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环境,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应试模式下的大学生,追求分数与成绩,对于理论性质浓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认为并不重要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应付,甚至对其采取漠视的态度,不配合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注重思考课堂中和课后的相关问题,大多数学生很少也没有意识关注社会新闻和时政信息,对于基本事物的认识不够充分,缺乏关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知识积累,所以对于这方面更难发现和提出问题。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引导角度分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以学校思政部老师为主,与系部、学院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对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导致教学计划的制定会偏离学生的个性,不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参与思考和讨论的热情,这样就导致课堂无生机,学生发言也不积极,基本上都是应付差事或者玩手机。另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自身也缺乏问题意识,而且课堂气氛较为严肃、纪律严格,教师掌控课堂话语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存在差距或者基本无交流,信息交流进而导致学生失去探究提问的兴趣,久而久之打击了学生提问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化,疏于发现,难于提问更加懒于思考。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出于忠于教材的目的,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会致力于向学生展示教材,没有过多的语言和案例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学直截了当的步入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讨论。即使有引导,也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到教师设计好的教学路线上去,没有询问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在這样教学中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教师的引导变成主导,学生的自主变成他主。endprint
从教学评价以及教材编写的角度分析,现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的评价仍旧是利用成绩来进行的,可以看出它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仍以分数论高低。教学评价只是为了检验学生有没有记住所学内容,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均被排挤出教学评价,分数贯穿了教学评价的全部过程。教材的角度,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据“05方案”开设的,采用的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版本,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提升道德素质,还需要学生培养对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辨别和思考的能力。但是因为统一的教材导致没有针对性,对各种学校的各個专业都采用同一本教材明显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统一的教材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机制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教师也会因为多年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而感到枯燥乏味,教学的欲望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殆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意识,基础在于我们要弄清楚大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的特性,抓住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这样会更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出发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家庭教育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改变唯成绩至上的观念,注意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动脑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其次,从高校来说,改革教学手段成为必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多种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和程式化的引导,还要向学生介绍时政信息、校园文化等德育相关内容,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而不是占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想法和观点。利用体验式教学法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官刺激,让他们有内容可思考、有问题可提问。同时,问题意识的培养还需要优化教材。基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教材可采用自主编写和灵活变动相结合的方式,在统一编写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教材编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可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政部的自主性,采用更符合各自学校学生情况的教材来进行教学,让大学生觉得事事关己,提升他们对问题的代入感和认同感,让他们有题可议、有话可说,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以寻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和有效性的最大化。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评价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现在的应试教育采取有效的改革和改善,在教学评价方面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不再成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尺。可以运用大学生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的实践活动的效果,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内容的践行作为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重要参考要素。最后,高校要尊重大学生,了解大学生同时服务于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并加强对学校所开设专业和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了解,不仅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做法,还要真正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对大学生合理的提问应该加以鼓励,教师积极回应、及时回复大学生的问题,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重视,让他们掌握话语权,培养他们积极提问的好习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和学生沟通交流,向学生展示最新的时政内容,或者组织一些讲座让学生时刻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让他们有素材可阅读、有问题可思考,以此来提升他们对时政材料的敏感度和辨识度,为他们问题意识的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学化为所用和所行,为他们创造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10).
[2]李先灵.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问题意识”的思考[J].2015(3):89-93.
[3]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