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7-10-31
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以旅行文学的形式,英国女作家韦斯特丈量着南斯拉夫这片战火炙烈的大地。其朗阔的理解力和辽阔的世界观打动了同为女性作家的陈丹燕,促成她写就《对世界的爱,有时是因为你懂得它的苦楚》(《书城》2017年9月号)一文。
陈丹燕追寻着韦斯特的足迹,也来到南斯拉夫。虽两人旅行之间隔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对塞尔维亚的空袭,盟军对塞尔维亚的再次空袭,以及五十年后北约对塞尔维亚的第三次空袭;隔着南斯拉夫公国的消亡,又隔着现代国家南斯拉夫的建立与分裂,但俩人都感知到了这片土地的苦楚。
尚不敢品评陈丹燕老师的这篇文章,姑且只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阅读后的感受,权当是陈丹燕老师抛玉引来了砖。坦白讲,作为还算悲天悯人的记者,世界、愛、苦楚,这三个词像一根根针,刺痛着我敏感的神经。
一次次离沪采访何尝不是一次旅行,源于客观原因,只得浅尝辄止,未脚踏实地丈量那片陌生土地,就背上行囊赶赴下一个地方。火车上,我依窗望着极速倒退的建筑;飞机上,我开舷窗俯瞰越发渺小的人物。每每在这个时候,我都不禁反问自己,你真了解了采访对象吗,你确定不是在消费他的遭遇吗?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媒介生态时代,韦斯特女士的南斯拉夫漫游长达一千多页,九十万字,我想不会有多少人啃得下去。但我坚信,时代的性格无论怎样变换,总有人会以厚重的漫游回应。诚如陈丹燕老师在文中所写,对读者的要求,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
作为记者,记录一个时代是使命所在。但如果将自己看作大众追逐热点的工具,那是可悲的。在当今,很多自媒体都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愈显专业媒体和专业记者的弥足珍贵。我们得强有力地活着,不在热点和流量中迷失,以足够的时间丈量一片土地。让大众感知它的苦楚,以回应这个匆忙的时代。
—刘 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