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评价方法摭探
2017-10-30顾根生
顾根生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在评价方法上创新求变,以不断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语文教师的评价应具有艺术性,应合理恰当、委婉真诚、积极温暖、公平公正、巧妙机智、风趣幽默。
关键词:评价方法;艺术性;语文教学;激励;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9-0091-01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评价同样如此。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发挥着正能量作用。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并且在评价方法上创新求变,让科学温暖的语言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焰,从中获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一、合理恰当的评价如响雷,振聋发聩
激励性评价应合理恰当,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艺术评价,才能让学生易于认同、乐于接受。师:本学期我们结识了三位老师——苏格拉底、孔子和刘老师。你能用适当的语言评价这三位老师吗?生:这三位老师上课的地点和内容不同,但都是以大自然为课堂。师:你的观察真仔细,有一颗敏锐的心。生: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是一位大哲学家!师:说得好!生:孔子和学生在泗水河畔弹琴、唱歌,和学生打成一片。师:你很有见解!生:刘老师心灵手巧,风筝式样多,还带领学生放风筝,我们也想有这样的老师。师:你敢于表达,说得好!从表面看,这堂课很热闹,并且教师的评价确实体现了人文性关怀。然而这样的评价“语言适当”吗?学生的回答答非所问,未能体现教师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教师“一味叫好”式的评价易于导致学生产生浅尝辄止和应付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合理恰当,实事求是,才能在纠偏改错中发挥“振聋发聩”“予人启示”的效果。
二、委婉真诚的评价如春雨,润物无声
教师的评价应发自内心,就像点点春雨滋润禾苗,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生:钱学森在国外发展成就更大,他却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国,是不是不明智?师: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诞生,美国用了13年,而我国仅用了两年多时间。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科学家。你们明白吗,有国才有家啊!在以上案例中,学生的发言带有功利性,偏离了文本价值观,教师既没有疾言厉色,也没有苦恼皱眉,而是凭着一颗诚挚的心,用委婉的语言融化偏执,帮助学生赶走阴霾,并将爱国情感植入学生心灵。
三、积极温暖的评价如花香,沁人心脾
“利人之言,暖如布帛。”教师一句积极温暖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学《山谷中的谜底》时,一名学生朗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老师评价道:“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株株风雪中坚强不屈的松树,这松树有毅力,有策略,有斗志!”这样的评价贴切温暖,如花香沁人心脾,能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雪松坚强不屈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公平公正的评价如天平,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是学生维护自尊的渴求。班级中通常有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学生,有些教师尤其“偏爱”这些学生,对他们好评如潮,即使他们发言不够准确,教师也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而面对思维迟缓、寡言少语的学生时,如果他们回答不够准确,有些教师就会用异样的“表情”来评价他们。这种“不公平”会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阴影。教师的评价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五、巧妙机智的评价如阳光,豁然开朗
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偏差时,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应该让评价成为促使学生思维再次起航的加油站。比如,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时,教师提问,人类对海洋还有哪些设想。一位学生回答:“海底水草丰富,可以饲养牛。”老师评价:“有想法!”其余同学便陆续回答“养羊、喂马、养猪”等。对此,教师并没有指责学生,而是笑笑说:“大家真是心有灵犀啊,不过我们可把这些概括为——”一位学生喊道:“建立海底牧场。”有学生受到启发:“还可以建立农场,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还可进行海底观光旅游。”……老师一句巧妙的评价犹如冷水溅入热油锅,让学生的思维怦然迸发,热烈而活跃。
六、风趣幽默的评价如清风,舒爽怡人
“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风趣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沐浴在个性化的激励爱河中。有位学生朗读“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时显得有气无力,教师说“听你的语气,郑军要么是粮草缺乏,要么是士气低迷,或者对收复台湾信心不足。”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该学生也在会心之余铿锵有力地重读一遍。可见,幽默的评价有利于调节气氛、激发学趣、启迪智慧。
七、结束语
总之,以赏识为主的激励性评价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发挥着正能量作用。教师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评价语言,并且在评价方法上创新求变,让睿智温暖的语言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焰,从中获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参考文献:
[1]严俐玲,毛永华.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J].语文教学與研究,2012(08).
[2]陈琼.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探究[J].语文建设,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