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收”与“放”
2017-10-30尚立桂
尚立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开放性学习,模拟公开真实情况,经过教师的指导,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采用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取解决办法,并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有许多矛盾,它着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生活经验,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一、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一些教师认为,班主任应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导,事实上,所有学科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者,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特色。例如,对于体育老师来说,户外运动就是他们学科特色,体育老师和学生经常在户外上课,和外界接触较多。在操场上,校外的知识和各种运动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素材。比如,运动会中哪些项目可以增加比赛人数,哪些项目不被同学们喜欢,怎么调整竞赛项目,怎样调整参赛人数,体育老师可以就这些课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又如,国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体育老师可以与学生们了解足球来源,了解足球历史,了解欧洲足球联赛,了解足球巨星等,从小激发他们对于足球的热爱。如此开放性话题数不胜数,既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今天,伴随着学校对各个科目教师的培训日常化,教研活动也是逐步增加,然而这些活动喧宾夺主,没有了研究性学习发展的空间。虽然教育部已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强制性的基础课程,然而却没有教材、资料,可以提供参考的试点小学也是非常少,虽然网络发展迅速,素材也有很多,但理论性的东西并不是十分完善。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相关部门特别是负责区、县的教育办公室要推出研究性学习准则,并对相关教师进行准则培训。
以往的教师教学理念,包括教学方法都是比较“收”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大纲为准绳,而不是以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学生通常被束缚在教材内容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突出一个过程的体验,从而让学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生活经验。只有从传统“收”的教学理念中慢慢走出来,才能更好地探索研究性学习的新路径。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平台的引领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主题确定之后,教师还应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为学习过程提供意见,并积极地帮助学生完成每项任务。这似乎并不符合“自我学习”的理念,但教师的辅助作用也是实现预期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
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1)在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和相关学习内容的收集时应当打开视野。研究性学习活动是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囊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生活、家庭生活和环境生态。这是针对同学们感兴趣话题的研究,为他们构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每天的气象环境怎样去预测,每种气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自己观察、请相关人员进行讲解;再比如色彩的组成,何种色彩组合可以形成其他色彩,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暖色、冷色,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色彩等主题。无论是研究对象的选择,抑或收集素材(材料),它不仅仅是对学生有利,便于教师来指导学习过程。
(2)研究性主题的选择不能太宽泛,也要注意“收”。这里提到的“收”,与上一节中的“放”并不冲突,因为主题的选择不能过于局限,这样和照本宣科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也不能“放”得太过了,原因在于很多主题内容并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们很难入手,或者较难收集资料,这样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的预期效果。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对学习过程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主题选择是否恰当,往往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完整,往往只注重事物的突出特点,缺乏综合认知,观察不仔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来源于情感、动作、外观。他们的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感性认知和生活经验,推理能力差。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过程。所以选择主题前,教师要保证该主题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太大、太空,要“收”一些,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慢慢消化、由简入繁,切不可幻想一口吃成胖子,那样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准确应用“收”“放”,才能发挥研究性学习优势,取得预定的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门新课程,课程主体不再是照书教课的老师,而是每一个参与的学生。不管研究性学习课堂有多创新,关键在于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习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收”与“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學习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湖南省龙山县第一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