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思维的实践与探索
2017-10-30黄清玉
黄清玉
目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为学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场全新的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使学生变得善问和乐问。但是,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在教学中不敢提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部分学生已经对教师形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在学习中没有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这显然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小学数学课程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是我们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以疑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数学基本知识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广阔的思考空间,直接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往往是先知道了事情的结果,然后再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理解。学生虽然在经过大量练习后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却忽视了学科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锻炼创造性思维。有鉴于此,教师必须开辟一条全新的“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教学之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不直接抛出数学概念,而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一个具体问题,然后让学生探索答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纷纷开启智慧,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亲身感受前辈们获得数学定理、公式的过程。在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比如,在教学《认识百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外出化缘,得到了一块饼,他将饼先分成了3份,给了三个徒弟一人一块,猪八戒看到后说:“师傅,我觉得1块饼太小了,我吃不饱,我想要2块。”沙僧看到后也说:“师傅,我饭量大,我想要多一点。”于是,唐僧把这三块饼分成了12份,给了猪八戒4块。听完这样的故事后,学生纷纷提出疑问:“这三个徒弟究竟谁吃得多呢?”“师傅这样分饼,公平吗?”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他们乐疑、敢问的品质。
二、引导学生产生联想,不断拓展思路
联想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思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维过程。在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促进他们的知识迁移,引导他们从不同的事物上找到相同之处,这是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重要步骤,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灵活运用数学公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力求突破更高层次的知识点。比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引入“60×17=?”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使用传统的竖式计算还是采取更简单的办法。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得出17=10+7,进一步延伸出17=10+5+2,这样一来,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一些,得出60×17=60×(10+5+2),这就是结合律的具体应用。学生掌握这个定律之后,教师让学生展开进一步联想,思考17×50+41×50+42×50=?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自然得出简化算法:17×50+41×50+42×50=(17+41+
42)×50=100×50=5000。这样一来,复杂问题被简化,学生也在无形中形成了数学思维问题,即一个问题如何慢慢演化成一个个子问题,并找到答案,这种思维的形成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三、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升华为直觉,形成理性认识
毋庸置疑,数学问题思维成熟之后就能达到一种直觉境界,这是思维经过一定积累之后达到的升华。学生拥有这种直觉之后,能迅速判断问题,运用数学逻辑策略快速解决问题。而要使学生达到这种直觉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學问题中的隐性问题,重视细节之处,养成细心的好习惯。比如,让学生求固定边长正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再将这个正方体切割为几个几何体,再让学生求表面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由于切割而新增加的面,不能根据原来的正方体求表面积。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使他们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思维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作用。正所谓“知识源于疑问”,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使学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可以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宁县金石镇藕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