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课堂数学教学
2017-10-30叶大庆
叶大庆
生活情境教学是杜威发起的一种教育教学改革运动,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学生学”为基本模式的机械教学引发的改革,其倡导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教育的应有之意。因为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也符合知识的学习方式特点。只有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并有利于形成高效的课堂。
一、在利用生活情境中追求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价值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
(1)师:你们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时间的单位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③在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一声“滴答”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
此次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并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最后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理解“秒”、运用“秒”。
二、基于生活情境追求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抓住生活数学的知识,建构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时间的学习、空间的学习、数量的学习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教师应学会抓住生活数学的知识,建构学生数學思维。
上例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例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时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秒”的知识,又可以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一种方法思路。
2.利用生活情境延伸教学知识,适时引导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授业和解惑,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对疑难问题是否清楚,主要是看教师对知识是否能正确、深刻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之前,对所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做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能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如小学一年级《找规律》的学习中,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教师应首先了解什么是规律,然后再寻找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因为生活是数学的一个直观的反映,生活中处处有规律的影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春去冬来是四季的规律,而这样的规律应用到数学中是一个重复性的规律。这就是利用生活情境衍伸出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知识。当然,对规律的学习远不能停留于此,教学在于促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引子”后,应该逐步引导他们去总结和发现排列的规律,最后让学生找出规律的方法,即在不同中找相同,让学生学会迁移。数学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教师应在生活情境下给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总之,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合力而成。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关注小学数学知识本身的学科体系,学会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建构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促成学生智慧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