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听教育的声音
2017-10-30毛锡荣
毛锡荣
著名教育家、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说过:“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 一如作家周冲所说:“因为拒绝一目了然的人生,将自己放逐于各種可能,遍地花开,山河浩荡。”所以,行走并不意味着毫无目的的流浪,对于教育者而言,行走就是让你在山河故人前引发出对生命、责任、成长、选择等深层次话题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迁移更替、教育常识的回归与思考,已经将教育者推上了更高的价值评判之尺上。确实,教育绝非只是在静态的书本中传道,教育者只有自身视野开阔才能启明教育智慧,才能将对生活的理解渗透进教育的纹理,达到对生命思索的提升、对教育认知的升华,推动教育路径的流转。
因此,每一次在临近或是长途的行走中,我总会很珍惜生命里的种种遇见,在遇见里思索、在相遇中积淀教育的梦想。寻着人文的印迹,踏着江浙的山山水水,我一路跋涉,一路在学习中憧憬。我一直在想最好的学校的样子,百年前的春晖肯定可以实现。白马湖畔,老旧校舍,文人意气,挥斥方遒。每一片瓦上都流淌着年轮的痕迹,背后的山更是默然无语,教育就是年代的久远的渗透,是岁月有情的移植,更是春风化雨的柔情。苍翠的砖瓦上密布的是流年的影子和无声的誓言。教育是有声的,碑刻的文字字字珠玑;教育是无声的,路过的何止我们。每一个来过春晖的人都会感恩那个时代的理想,每一个默默瞩目的人都会期许与春晖的一次重逢。“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盛大的重逢”,而且,我们在心里都有最诚心的仪式。
夜色来临的时候,人文教育的大旗上的鲜红也随着时代的风风雨雨有了一些斑驳。在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呼唤声中的当下,我们还是分外怀念像白马湖畔、将军桥边的人文校园。也是在一次次出行和思考中,教育者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憧憬才会越来越明晰,教育的行为才会真正落地生根。这些,都需要有心的教育者怀着对教育的热忱不停止行走的步伐。
我们越是呼唤,越是憧憬,越是证明着这样的教育的稀缺;但也越是表达着我们的渴求和追求脚步的热烈。
每个教育者的心里都有一个影子,是白纸上用铅笔轻轻的勾勒,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如同晨起的雾霭一般轻蒙,但它真真切切地存在着,成了教育最最动人的“场”。在这样的教育的“场”里,某一日,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缕声音、每一个教育的表情和故事……在与一批又一批的孩子相遇时,教育理想的那个轮廓就丰实了,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影子了。
行者无疆,教育者,你更加不能停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