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与伦理 2016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B3

2017-10-30王若恩

艺术与设计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双年展定律虚拟现实

王若恩

每个人都不得不成为哲学家,因为你无法真正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

——齐泽克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题展,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BMAB)与德国B3移动影像双年展开合作,以“技术与伦理”为主题,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正在发生的媒体艺术的现状与未来。与任何界关于媒体艺术的展览不同,本次双年展对于“伦理”问题的聚焦,将关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基因等更多涉及到诸多伦理与哲学层面的终极问题提到了桌面上,艺术家们对于各自领域前沿科技成果的艺术转化,使本届双年展更像是一次关于技术与伦理的世纪审判与烧脑风暴。

媒体艺术与新科技神学

战争是推动人类技术进步的第一动因。两次世界大战中催生的科技成果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现在的生活,计算机就是其一。媒体艺术(Media Arts)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便开始随着二战后方兴未艾的新型科技成果的普及而诞生。在最早期它可以说是录像、视频艺术的代名词,从白南准和加里-希尔(Gary Hill)带有禅宗意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于新的技术语言的探索实际上激发了艺术家对于古老的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媒体艺术的内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3D打印与数字艺术、生物基因艺术等新名词不断涌现在人们面前。在过去十年中,国内大多习惯将媒体艺术翻译成新媒体艺术,但是什么是新?什么是旧?如何划分?所以双年展的策展团队将Media Arts这个概念重新定义回“媒体艺术”。

在今天的语境下,新科技的爆发导致媒体艺术所涉及的问题前所未有地广阔和尖锐,本届媒体艺术双年展将讨论的方向分为科学(Science)、大数据(Big Dat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基因(Bio Genetics)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正如展览前言所说,“新科技及其将对未来人类命运和社会所带来的乐观预言充斥着我们的公共话语领域,其将我们置身于“新科技神学”的神秘咒语的同时,也使我们遭受到一场想象力的围攻。”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件著名的生物基因改造作品——绿色荧光兔“阿尔巴”,它是由美国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所创造出来的一件转基因艺术作品,这只兔子由法国INRA科学中心将绿色荧光蛋白(通常用来追踪某种化学成分或者追踪肿瘤等基因疾病)注入兔子的受精卵中而形成,使兔子在紫外光下呈现出绿色荧光。这件作品不仅包括创造绿色荧光兔阿尔巴本身,还包括由此产生的公共对话及社会对这只兔子的接纳。这只基因改造的兔子曾一时间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被认为是即杜尚之后对于现成品概念的最大的挑战。公众和媒体更加关心的是其基因改造技术和八卦的后续纠纷与官司,因为INRA科学中心认为这只兔子与艺术家并无所有权关系,这当然也是艺术家与科学家在合作与“版权”方面的早期讨论之一。但更应该得到关注的是:人类可以创造全新生命和现实生活,对于基因的改造和背后隐藏的可能与威胁——所谓的自然生活与人工生活之间的冲突该如何定义与解决。

“Playing God”(扮演造世主)并不是艺术界的新问题,但是在媒体艺术大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并引发出更多关于伦理问题的讨论。双年展策展人之一王春辰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伦理,实际上就是在讲技术的底线,其归结点,一定是人的价值。”

人工智能的伦理危机

“这么说吧,艾默先生。9000型系列是有史以来最可靠的电脑。9000型电脑从未犯过任何错误,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绝不可能犯错。”

这是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机器人哈尔的一句经典台词。在这部被所有人奉为科幻圣经的电影结局中,只有一个“正确”目标的哈尔杀死了所有太空船员,人类船长伯曼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冒险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飞船,彻底切断了哈尔的芯片。

“我会是人类最好,也是最后的发明吗?”

在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海报上,我们也看到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同样叩问。

技术与伦理似乎是每一个永恒的命题,从人类最初学会使用工具,开启农耕,到近现代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一样,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相应的社会伦理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用双年展总策展人宋协伟的话来说,艺术作为对于时代问题的思索与回应,是不可避免地会要去处理这些变化的。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艾伦-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就在他跨时代的论文《计算机械与智能》中提出了问题:计算机能够思考吗?并提出了人类/机器人交互三大定律,这三条定律可以称作为机器人学的牛顿定理。

第零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人类的整体利益不受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除非这违反了机器人学第零定律。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零定律或者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零、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但是在今天,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实践似乎都在探讨和挑战这定律的界限:

本次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Stelark的作品《重新连线,重新混合:肢解身体》是一件在珀斯、伦敦和纽约三地之间依靠网络进行的每天6小时、长达5天的表演作品。身穿显示器的人,通过身在伦敦的双眼观看,拼接位于纽约的双耳倾听。任何一个访问画廊或在线进入展览空间的人,都能连接这个“外骨骼机器”,用程序指挥艺术家的手臂活动。艺术家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错位,以及失去对于身体部分的自主控制和长时间被监控的状态,来探索身体被分解且分处各地的生理与美学体验。

另外一件运用机械手臂的作品是艺术家Bill Vorn的现场互动式表演作品人机共舞《Inferno》。配合着现场DJ音乐,《Inferno》的机械手臂将根据节奏做出反应,将现场空间转化为由机器领舞的人机交互迷幻派对。这个嗨爆现场的表演项目共进行了3天,每天有30个名额可以参与互动体验,整个项目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轰动,导致现场参与名额一票难求。可以看到,無论对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未来有多少恐惧,当新奇的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行动和操控的时候,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拥抱这种新鲜的选择与可能,而这,或许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endprint

而艺术家Peter Mfriess的作品《幻境》则涉及到人类脑部认知以及其传达和被监控的状态。作品采用最新的商用脑电波传感器唤起脑部的PPSPV反应,让使用者通过意念控制的脑电波生成与其相应的视觉图像,而对于这些图像的视觉认知又会直接影响其思维状态,而大脑的变化又会直接反馈给OSC(开放源代码)。整个过程最终形成一个循环回路,让使用者不断生成和观看自己的脑电波图像,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观感体验。而这项技术的未来或许会被应用在精神分析领域——对于脑电波的监控、转化和解读,或许会让人类进入可以自由“读心”的时代。

VR、物联网与虚拟现实

来自丹麦的艺术家约翰-纳乔普·詹森与麦兹-丹姆兹博是曾经共同就读于电影学院的同学,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VR电影作品——犬舍(Dog House)。在这部传统叙事结构的电影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家庭晚餐中的场景,父亲、母亲、哥哥以及他的新女友、弟弟。在五个人的对话中逐步牵扯出戏剧化的争执、秘密与家庭丑闻。不同的是,在这部作品中观者可以通过戴ivR(Visual Reality)眼镜进入的虚拟现实场景中,从而可以分别体验五个人中任何一个角色。也就是说,你只要坐在布景餐桌旁,戴上VR眼镜,拿起面前的葡萄酒杯,就将真正进入这场虚拟的晚宴之中。在双年展圆桌论坛的讨论上,主持人同时也是策展人之一的费俊教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在VR时代,我们该如何看待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中山大学教授翟振明认为,当VR的封闭式沉浸体验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电影《盗梦空间》与《骇客帝国》之中的场景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在VR、AR以及MR的基础上,翟振明更是提出了ER(Extended Reality)即拓展现实的概念,他认为VR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才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在中山大学建立的“人机互联实验室”就在专注于这方面的科研,而作为哲学家出身的他,则更加关注的是一种全新的“造世伦理学”的建立。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借助VR与物联网技术,让医生远程操控一台复杂的手术。”翟振明说。这对于医疗行业和其他许多行业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一个进步。但是,人无需在场便可以通过他的“人替”(Avatar)来操控精准行为,这已经说明虚拟现实的发展已经为人类提出了“本体”和“存在”的终极问题,也必定会引起伦理与法律的新一轮变革。

在翟振明看来,人和工具的界限正在被模糊掉。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树立的第一原则即人类的中枢神经必须保持独立,即不能有任何芯片接口接入人类的中枢神经,这是保证人类独立思维而避免成为机器傀儡的最基本保障。尽管已经有许多科幻大片犹如“被迫害妄想症”一般讨论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但在今天,克隆羊、虚拟现实、物联网、人工智能,每一项新科技的诞生与进步,都带来了人们无限的欢欣与簇拥。

与大多数人对于虚拟现实的好奇与向往不同,德国艺术家特拉特·佩普(Rotraut Pape)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于VR技术的发展做出探讨——她认为VR实际上并没有多新奇,这只是每个时代都发生过的事情。在双年展论坛上她用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与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对于突破视觉极限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西洋镜、照相术、摄像、电影电视、网络、3D技术的发明之初,人们对于这些改变人们观看和应对世界方式的新事物也面临着同样的激动、好奇与丰富幻想,曾有人认为逼真的照相术会摄走人的部分灵魂。但是最终,人们会学会适应这些新事物,它们带来的感官震撼也会被时间消解。而在最后,特拉特·佩普提示到,与其被这些新事物的花哨表面所吸引,不如关心谁在这些技术的背后赚到了钱。

在首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的策展团队看来,双年展并非一场艺术展览,而是一场讨论。作品只是人们展开讨论的一个通道。人们在今天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是已有科技在现实应用中所导致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伦理危机。因而在此不得不引用句齐泽克的另一话:“伦理‘应该(ought)并不是通往现代科学之路上的绊脚石,而是其指导。正是这个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形成的划时代的价值观与认知的关系体系,使其从一个理性化的因果(deterministic-catlsality)中解放出來,而不再盲从。”

(编辑:姜雪)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年展定律虚拟现实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倒霉定律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耐人寻味的定律
食堂定律
浅谈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