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与他们的工作室:空间与生命的深度交互
2017-10-30安然
安然
设计师的工作室,即是盛放这些或跳跃的、或魔性的、或沉静的灵魂的容器。他们在这里创造与思考,孕育与探索,某种意义上,那是他们的圣地。
来做一个游戏吧!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你根据下列设计师/艺术家们的不同风格的设计工作室,来猜一下他们作品的设计风格?或者,请你根據一个设计师/艺术家的作品,来猜猜他工作室的风格?
对,就是这样,现在就开始吧!
首先出场的这一位是中国身价最高的时尚摄影师陈漫,她的工作室是什么样的?那好像是一个地球与外天空之间的过渡地带,你可以想象为那是一个“结界”,极简的都有些神秘了,气质属于二次元的那种酷与帅,只有黑白两色以及过渡的灰,层高有6.1米,总面积超过了2000米,任意走进一个独立影棚,面积都超过110平米。这里不可思议的开阔和令人产生迷失感的通透,使得每一个被拍摄对象都有种从未有过的空间感受——那可能是迷惑,也可能是对一个新奇地域的好奇,或者仅仅是一种赞叹,一个人在一个独特空间的独特体验,会给这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从情绪到表情上的升华与拓展,这样就不难解释,何以陈漫镜头下的人物,总会弥漫着几分谜样的神情……
这就是空间对人的奇特影响之一种。也可以为我们的这个游戏提供一点探索方法:一种成功的空间设计,就像气体,使人在无意识之间,就完成了一种转化,正如大象无形润物无声。
第二位出场的艺术家是来自奥斯丁的装置艺术家刘北立。她惯常使用的材料是最常见的那些物质,诸如纸、线、焚香、木、盐、水……她就是用这些简单家常的东西构建出一个脆弱动人的微观世界。那么,她的工作室、工作台会是怎样的呢?当她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她是什么样的?她会觉得自己就像个女神吗?在她的私人王国里,她和那些材料,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我的工作室就是我的工作台。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探索。我会玩乐、操控、研究材料,有时甚至将他们弃之不理,几个月后再去寻找新的想法。我一直着眼惊喜的瞬间,通过无数的实验,我常常能开发出一些不寻常的工艺流程”。可以想见,对刘北立来说,她的工作室就是她的整个宇宙与科学实验室。
这样的一个宇宙与科学实验室是随意而凌乱的一个生态圈,是一个惊奇新世界,你可能会发现一种奇怪的材料呈现出精美的线条,那其实是刘北立将融化后的石蜡拉长,然后让它漂浮于水面上;你可能会看见一块特别的方砖,有着美丽的蜂窝状气孔,那是她把食盐稀释后放入陶窑里烧成的“盐砖”。这个小宇宙的墙上还有四副画,你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去猜测它是怎么被“画”出来的,而那个迷你的工作台,其实就是一台古董缝纫机……
这是一个令艺术家随时都可以飞升灵感的空间,这里仿佛有万象杂生互动,让艺术家的思维灵动而开阔。这样的手工工作坊,就是一个能量场。而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就是一个神,变幻万物,叉物我两忘。
假如你是一个设计师,而你拥有一间临街的工作室,那工作室又有阔大明亮的窗户,如橱窗一般,你会如何利用它、设计它?你会如何向路人展示你的工作空间?你希望借由这个特别的橱窗,将你的设计生活和路人之间建立怎样的连接?
说真的,你可以想一想。因为这是件很刺激的事,不是吗?
威登+肯尼迪(伦敦分部)即W+K刚巧拥有这样别致的工作室——他们的工作室坐落在伦敦新兴文艺区索迪治的一条热闹的街道上,每天都会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时髦青年走过他们的窗前,那些时尚而又蓬勃的生命不仅意味着购买力,也预示着某种有关设计的未来面目与可能发生的激情。“要如何利用工作室的优势,让每个从此经过的人都能够对我们产生兴趣、然后想了解和接近我们、进而走入我们的世界呢?”W+K的设计师们就在这样兴奋的期待中,开始了他们的设计。
最后,一个叫做“REAL LIFE AT WORK”的项目诞生了,这是一个3D环境作品,它既像一个橱窗设计,也巧妙而生动地展示了设计师们在室内的工作与生活。当人们从此路过,总是会驻足停留,要么和正在工作的设计师SAY HELLO,要么干脆就站在那儿,一任好奇心的撒欢儿,看个究竟。当窗里窗外的人四目相投,所有人都会会心一笑,连接就这样自然而又奇妙的发生了。可以说,W+K的设计,既是产品设计又是橱窗设计还是空间设计,这巧妙的一举三得,充满了交互的意趣。
一个如家一般的工作室,会带给设计师们怎样的设计感受?是的,那一定是放松的、松弛的、随便的一种身心状态,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在如家一般的工作室中设计出的作品想必定是令人舒适的,从产品属性上看,它可能更接近于精神性产品。如果是居家用品设计,那么每一物也许都是憨美又实用的吧。
香港设计工作室Edited是一家平面设计所,专注书籍文化及视觉形象的设计工作。Edited就是如家一般的工作室,他们的设计作品也是一种典型的精神产品,它的创始人胡卓斌说:“我们工作室的环境和摆设都并非由我一人决定,而是由每天在这里生活的人逐步建立起来的。例如我们的工作室内有很多植物,都是大家每天栽种的成果,每天看着它们总感觉很有朝气。”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把工作空间当家,并营造一种家的氛围,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私人小空间,陈列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要待多久就待多久,想怎么待就怎么待。“我希望这个环境能够让每个同事都放松心情,才有动力迎接新的挑战。”
比Edited的家之感更为强烈的是维也纳的mischertraxter工作室。这间工作室有两位创始人Katharina Mischer和Thomas Traxter,主要生产和设计家具、装置等。他们很注重实验、情境以及概念思维。
那么设想一下,在这样的一间工作室,你会发现什么呢?好玩的装置?怪异的小收藏?凌乱的格局?抑或是出其不意的空间运用?“虽然看起来有点乱,我们觉得我们工作室很实用。我们喜欢搜罗各种小物品,有些是别人送的礼物,有些是我们自己买的。从昆虫标本到实验材料和跳蚤市场上的商品,都在我们的藏品之列。虽然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的灵感来源,但是它们令工作室有更多个人的味道,更像一个家……”而整个设计室的亮点,无疑是那架秋千!那小小的秋千只有一绳一木,却几乎是设计师们灵魂放逐之所。有时,干活累了,Mischer就坐在上面,把自己悠荡起来,看一眼窗外,有美丽的情侣低语着走过,树木的光影斑驳摇曳,咖啡香气淡淡弥漫……那正是一个设计师与生活的独处时间。endprint
位于台北的品墨良行,从事与纸材料设计相关的工作。在永康街的巷子里,这家设计室乍一看像一间咖啡馆,或者一间有着咖啡香的书吧。门廊古朴,一方小院儿时晴时雨,是最接地气儿的那种風格。本来,纸其实是从大地里生长出来的,纸张设计也是与天地的一次互动。这样的工作室需要灵动的气息,拙朴的气质。再走进去,是品墨的纸材料室,各色纸张——铺陈,户外的灵动忽然在此处戛然而止为一种静谧,纸张特有的令灵魂沉迷的味道弥漫着,也是另一种微醉微醺。其实,什么样的设计师设计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设计室就会“诞生”什么样的设计师,在产品——设计师——设计室之间,正存在着一种三位一体的逻辑关系,使得设计本身悄然泄露了自己的秘密。大阪设计师木田英文拥有自己的设计机构Communication Design Laboratory Co.,规模不小,有25名员工。他们的设计方向是为企业设计战略性传达系统与网站设计。
工作室处处传递出现代企业的信息,兼有日式的舒适和现实感。如果单从工作室的风格来推测,很难得知他们的设计产品是什么。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企业而非设计公司。这也难怪,日本设计师通常比较务实,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及材料范围内创造价值,他们似乎不大关注多余的事物,亦不浪费现有资源。这间工作室几乎完美地隐藏了自己的属性,反而使得它有一种隔离感,想象一下他们的设计方向是“战略性传达系统”,多少还是可以呼应。
Michael Thorsby是一位艺术指导和平面设计师,在东京7年,东西文化与时尚的交融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设计也更为多元,他刚刚从东京狭小的工作室搬回到巴黎一间有着250年历史的古建筑里。那凡尔赛风格的地板原产于18世纪,踩在上面有种玄幻的穿越感,窗外就是巴黎第十街区的景致。“阳光、宽广,在强烈的迷幻中时常有种淡淡的优雅,就像那条放置在书架上的丝巾一样。”看得出,他对自己新的设计室不仅满意,甚至有种迷恋,而那条丝巾上面的团案正是他在这个新的空间创造的。
可以说,一个时尚设计师所需要的那种神秘、不可描述、光影魅惑、和莫名的孤独感,这间250年前的房间,都具备了。它提供了一种独属于灵魂的场域,使得设计并非只停留在设计,而是成为一件与生命深度交互的事。
设计师和设计室,是人与空间的相互依存,也是彼此滋养。而往往,设计师们会有一些自己的小癖好或者恋物情结,比如工作台上总是必须放着那么几件东西,否则就会心慌不悦,顿失安全感。
“音乐、耳机、手机、电话、杂志”是汉诺森设计机构总监王文亮的工作台上不可缺少的东西;Unit Editlons的创意指导Tony Brook的工作台是一张胶合板桌子,桌面是福米卡塑胶贴面,稳固而漂亮,对他来说,“工作台上的必须品是速写本”,而后特意高声强调:“决不能没有!”而对荷兰设计工作室S&B的负责人Scholten来说,工作台上必不可少的物品则是铅笔蜡笔筒。除此,每个设计师还会有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台。“大。木质的,粗糙的,桌子上有杂志。站在对面握手握不到。”王文亮描述的很具体,总归只要大就对了。有人想要一个干净整洁的工作台吗?这是SchoRen的梦想:“一个干净的桌子,在一个光亮、透明的开放空间里。”香港设计师林欣杰的工作台是由设计师们自己亲手打造的,深度刚好在摆放一台iMac之后还有空间在键盘前放置一本笔记本,而因为她习惯用写的方法创作,这个工作台还被设计得同时可以写作及电脑操作。
如果把工作台比作大脑的平面版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对设计师来说那么重要了,你甚至还可以从工作台上区分设计师们的左右脑容量呢。而工作室,即是盛放这些或跳跃的、或魔性的、或沉静的灵魂的容器。他们在这里创造与思考,孕育与探索,某种意义上,那是他们的圣地。
(编辑:姜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