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

2017-10-30惟恩

艺术与设计 2016年11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难民建筑师

惟恩

在今年荷兰设计周中,与建筑、环境相关的大部分设计都被囊括在“空间设计(Spatial Design)”这个议题中。对空间的筑造,就是对人类栖居之所的-塑造。建筑不仅是我们第一眼所见到的建筑表皮,更重要的塑造建筑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群落、社区、城市等等的建筑外部空间,这些都属%k们栖居之所。环境设计也可以被划入空间设计,因为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的环境,都依附于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空间设计塑造的是人所处的场域。而这个场域则是人们生活的语境和背景,其他的设计似乎可以算作生活语境中的肌理。作为现代欧洲建筑的发源地之一,荷兰有着深厚的建筑传统。在本届的荷兰设计周上,荷兰建筑、空间和环境设计师们对于人的栖居之所的思考还在继续。如何筑造与人、社会、自然相和谐的空间成为摆放在每位参展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荷兰的建筑设计开始了狂飙突进的时代。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量公共和私人业务刺激了建筑设计创作;另一方面,大批在七八十年代受到后现代建筑风格启发的优秀建筑师开启了荷兰建筑新浪潮。国际上的著名荷兰建筑师和事务所,如库哈斯(Rem Koolhaas)、威尔阿雷茨(Wiel Arets)、加纳普(Janjaap Ruijssenaars)等建筑师和MVRDV、UN Studio、WEST8等建筑事务所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建筑师和事务所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超级荷兰一代”,荷兰建筑设计的此次新浪潮被称为“现代复兴”和“第二次现代性”。九十年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今日的荷兰建筑设计依然保持着令人惊异的活力。

作为荷兰设计周的重要部分,荷兰国家设计奖会在设计周期间公布获奖名单。今年获得该奖项的项目是由Studio Marco Vermeu Len设计的Biesbosch博物馆(Biesbosch Museumei Land)。被浓郁绿植覆盖的屋顶是这座建筑的特色之一,从侧面和背面来看,几何形态的屋顶就像是绿色的金字塔一般。

另外,在可持续设计方面,这座博物馆建筑也开动了不少脑筋。博物馆正面大面积的玻璃外墙让阳光照射进建筑空间内,节约了大量的电能。更令人称奇的,是博物馆利用从建筑物旁流经的一条河川,让河水充分发挥高比热容的效应,调节建筑室内温度。阳光与河水都是自然的馈赠,人们在建筑被筑造的过程中,让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在当下的欧洲,难民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大量的难民涌入,让欧洲国家的政府一时间手足无措,难以准备足够的居所。由此带来的问题让政府、民众和难民都难以忍受。难民营似乎成了肮脏、污秽、堕落的代名词。是否能够通过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呢?在上个世纪,建筑界已经意识到了建筑不仅塑造的空间,也塑造居于其间的人们的生活。一个与难民问题相近的案例,是1954年,为了解决美国圣路易斯市(st.Louis)的居住问题,美国日裔建筑师山崎实(Minoru Yamazaki)设计的普鲁伊特一艾格大厦(Pruitt-lgoe Bui Lding)。然而这座大厦最后却成为许多低收入者聚居的贫民区,充斥着各类犯罪。1975年,仅仅20年左右的时间,当地政府无法容忍在这座建筑里弥漫的令人绝望的气息,下令炸毁的了这座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绝佳范本的建筑。建筑批评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 Les Jencks)因普鲁伊特一艾格大厦的倒掉宣布现代主义的死亡。另外一件不能不提及的事情,是2001年的时候,山崎实为数不多留存于世的建筑之一,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双子大厦在9月11日以另一种更惨烈的方式被摧毁。

荷兰设计周上的一些学生作品就关注了难民的居所問题。欧洲的大部分难民营都属于临时建筑。在临时的居住地中,难民们的很多基本需求难以保障。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echnische Universltelt Eindhoven,Tu/e)的Juliette Bekkering“为难民而筑造的公共建筑(Public Buildings for Refugees)”聚焦具有多种功能的公共建筑。在她的建筑设计中,不仅考虑从适用性,采用难民营所在地的建材,而且切实做到给难民以希望和尊严,让他们能够在建筑空间所营造的社区中自给自足。

对于设计周举办地埃因霍温(Eindhoven)当地的建筑的审视与思考也成为一些建筑设计者的命题。几位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建筑专业硕士挖掘和探索着这几十年来当地现代建筑的状貌及其背后的文化语境。推及荷兰上世纪至今的建筑设计,从贝尔拉格(Hendrik Petrus Berlage)开始,到表现主义(Expresslonism)、风格派(De Stijt)、折中主义(Eclecticism)、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再到当代的建筑,荷兰建筑简洁的形式、清晰的功能与逻辑、适中的尺度、技术的运用和对社区延续性的思考,带着为人们筑造更好的栖居之所的目标而不断生发出新的内容。对于这段历史的回顾、梳理和演绎,是对当地社区和社群形态的编年史的书写。

“异乡的家(A Home away from Home)”是设计周展场中另一组引起我极大兴趣的建筑设计作品。“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无论是原乡还是异乡,人存在于世界上无法独立于他的居所而存在。异乡的家正是诠释了这种为栖居而筑造的理念。模数化的空间组件和预制的、可选配的筑造材料,让使用者和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构建自己的空间。无论是室外环境和社群空间,还是室内环境和居住空间,“异乡之家”都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对于室外空间的搭建,有四种预想的方式,包括帐篷式、温室大棚式、楼字式和厂房式。室外空间抑或社群空间似乎是人们栖居之地的穹字,建筑的室内空间就像是栖居的大地。室内空间也是各种模块和部件的组合,同时还允许人们自行选择预设的多款材质,构成自己的生活语境。穹宇之下、大地之上,或是原乡、或是异域,都是人们在世界逗留的场域。

当代设计也离不开新材料。阿姆斯特丹建筑学院(Amsterdam Academy of Architecture)的学生在设计周上给出了一种“未来的砖石(Bricks of the Future)”。它是欧洲伊斯拉漠(Erasmus)计划中“建筑表皮的工艺(Crafting the Facade)”项目的成果之一。这种建筑材料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过程中会使用更少的材料和能源,更倾向于使用循环材料。

学生永远是最具有惊人想象力的一群。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另一群学生们把3D打印技术用于建筑材料的制造。他们的技术可以让3D打印机把混凝土层层浇筑成预设的复杂形态。这样的技术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复杂的建筑构件,也能够直接制造出不同空间场域中所需的制成品,如混凝土座椅、混凝土公共艺术品等等。

荷兰建筑和空间设计总是让人感觉到强烈的试验性。这种实验性展示了一种前卫的姿态,也是建筑与空间设计理论与技术互相促进成长的结果。荷兰当代空间设计思想并不是呈现出一种简单的、线性的发展路径,几乎每位荷兰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理论,并在实际的筑造中贯彻他们的思维和逻辑。荷兰建筑杂志Archls的编辑Ole Boumann认为现代荷兰的建筑师们在作品和意义的产生过程中进行探索,并建造他们的思想。

“筑造不只是获得栖居的手段和途径,筑造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栖居”,在与荷兰有着相近血脉和文脉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筑居思(Bauen.Wohnen.Denken)》中写道,“真正的栖居困境在于,终有一死的人总是重新去寻求栖居的本质,他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荷兰设计周上的空间设计,展现了人们在筑造的过程中学习栖居的努力。从这种意义让来说,荷兰建筑师和空间设计师他们的努力是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反思,也是人本的依归。

(编辑:黄巍锋)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难民建筑师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当建筑师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叙利亚难民去往何方?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