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坚守

2017-10-30周百义

出版参考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手载体转型

周百义

人类何曾想到,0和1这种简单的数字通过不断变化的排列组合,有一天会通过计算机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重新书写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正席卷国内外所有的行业,包括我们置身其中的出版。

曾几何时,我们无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魅力,认为纸和笔是神圣而不可取代的载体;曾几何时,我们又恐惧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魔力,以至于有人预言“2018年纸媒会完全消亡”。但,时光的流逝,终于让我们发现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席卷所有行业的暴风雨面前,我们还发现了传统媒体,特别是图书出版的存在价值与坚强,最初的无视与最初的惶惑已经过去。现在,我们也许要深入认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联姻的最佳范式。

最开始尝试梨子滋味的总是体制外的新生力量,无论是新浪、腾讯,还是万方、知网,抑或众多的阅读网站,他们最先找到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入口,将信息传播与互联网技术天衣无逢地衔接起来。他们不仅第一时间占领了信息传播的阵地,而且在资本市场上成功掘到了第一桶金。

在出版的全流程中,我们的国有出版企业也开始注入互联网基因,虽然接受程度的深浅不同以及速度的快慢各有不同,但我们尝试着从管理的信息化人手,从营销的某些环节人手,从产品的数字化人手,从延伸产业链人手。转型、融合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即使是最保守的从业者,也开始考虑如何寻找互联网的风口。

管理的信息化我们不用描述,作为工具的互联网使我们倍增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使得我们找到了广阔的天地,从网站的页面,到微博、博客、论坛、贴吧、视频到移动互联网,从客户端、App、二维码到微信、公众号,营销的手段与方法层出不穷。我们且不说当当、京东、亚马逊的便捷,让天南海北的读者不再为找书而困惑,也让出版社的长尾伸进了读者的案头,出版社的网店、微店、社群营销,更是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数字出版与阅读从单纯的电子图书发展到多媒体的交互使用,检索功能的扩大,使研究与阅读打开了更多窗户。

但是,也有观察者认为,整个行业的转型仍不容乐观。我们的大多数媒体,与读者的期待相比,仍缺少紧迫感,缺少担当与责任,缺少强大的内驱力,缺少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思维,缺少深度融合的出版新业态。目前的融合,主要还停留在出版单位的管理与产品的营销上,深度的融合还停留在理论和讨论之中。

但是,也有人认为,政府投入如此巨大的资金支持转型和融合,为什么出版单位还在跚跚而行,少有新的突破与成果?是认识上的误区,体制的束缚,还是人才的缺乏?焦虑和烦躁在出版界蔓延,人们言必称数字化,言必称融合与转型,所有的媒体,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千篇一律。

实际上,从人类传播史、出版史和阅读史来看,从甲骨金石、竹简木牍,到丝帛纸张,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载体,只是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它们将抽象的思想与知识以信息内容记录、表达、呈现、传播。而每一种新的传播介质的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主要在于它与上一种载体比较而言,更加经济与便捷罢了。把“互联网+”当成一种思想和方法论,当成哲学的武器,恰恰验证了这个时代不少人的人云亦云。

所以,在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应当冷静思考出版界的价值与作用,思考我们应当如何定位与行动。

吾以为,出版人的价值在于选择,在于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进行加工和升华。至于我们采用何种载体,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虚拟的,在本质上,其区别只在于传播的效率与速度,而不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我们要承认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这对孪生兄弟对人类的贡献,如前所述,在出版的全流程中,它拓展了图书的蓝海,架设了作者、编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让单一产品的形态变得丰富而生动,但,形式无论多么多姿多彩,既使可能放大和倍增传播的效果,也决不会改变精神产品的价值向度、深度和广度。

我要特别声明的是,我是互联网时代的拥趸者,每天我们都沐浴在数字化的阳光里,但是,在众声喧哗中,作为人类灵魂的引导者,我们不要盲从和妄自菲薄。我们不要将现象当成了本质,不要将技术武器当成了精神长矛。对于出版而言,要拥抱互联网的春天,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该转型的可以转型,该融合的就要融合,但该坚守的一定要坚守,不能用眼花缭乱的说辞去代替扎扎实实的耕耘,用碎片化、娱乐化去冒充知识的系統与缜密。没有任何一位先贤会说,纸张上印刷的《论语》,它思想的深邃会超过刻在竹简上的孔子的思想。(作者系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手载体转型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木兰从军
转型
沣芝转型记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人手不够 ——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