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分析

2017-10-30刘建志刘志刚范梦甜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山东省城镇化

刘建志+刘志刚+范梦甜

摘 要: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三个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05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水平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各地市上升幅度呈现显著的不均衡特征。在空间差异方面,三个系统的协调度呈现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梯度格局,并且以胶济线为界,胶济线以北地区明显高于以南地区;省内次级区域协调状态相比,半岛城市群地区优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协调性最差。同时,对山东省17地市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进行划分。

关键词: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068-05

引言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突破50%,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结构性的矛盾与问题逐渐显现。首先表现为一些地区“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导致土地城镇化过快。其次是人口城镇化虚高,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难以解决,户籍城镇化水平较低。此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处于双低状态,且发展不平衡[1~2]。城镇化在结构上的推进速度明显表现为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大于经济城镇化。因此,开展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进程的协调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鎮化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从全国尺度和省市层面做了大量实证分析。全国层面,如陈凤桂[3](2010)、李子联[4](2013)等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了分析。省市层面研究如杨丽霞[5](2013)、郭施宏[6](2014)、吕添贵[7](2016)等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先后以浙江省、山东半岛、长江经济带等典型省市以及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实现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总体而言,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但是,对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及土地城镇化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为案例地,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单元,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3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对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内涵的界定,依据典型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城镇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从人口结构、收入状况、消费状况三个方面构建人口城镇化指标体系;选取土地产出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的指标评价土地城镇化(如下页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权重确定与子系统测度。为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普遍的客观赋权法[8]。在熵值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值基础上,通过加权求和得到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

(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是测度系统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根据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推广到多个要素,构建人口、经济以及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评价模型[9]:

(2)式中的D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T为三者的综合评价指数。本文中a取0.4,b取0.3,c取0.3。并依据三者耦合协调度的大小,根据相关的研究[11]分为10类(如表2所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数据来自2006年、2011年、2016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以及山东省各地市统计年鉴、当年各地市的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并依据资料提供的数据计算所得。

二、结果分析

(一)协调度时空差异

1.时间变化特征。依据以上计算步骤,分别得到2005年、2010年与2015年山东省17地级市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如下页表3所示)。

由下页表3可知,2005—2015年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上升的趋势。全省耦合协调度平均值在2005年为0.3321,属于轻度失调类型,到研究期末已达到0.4259,协调类型上升为勉强协调型。由下页图1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类型比重图可以看出,2005—2015年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05年全省中度失调类型的比重为24%,到2010年下降到6%,2015年中度失调类型的城市已全部消失,完成了向高一级协调类型的跃迁,进一步验证了全省协调关系上升的态势。全省17地市间协调度变动特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具体而言,以济南、青岛、淄博为代表的胶济铁路沿线城市或山东半岛上的城市增长速度比较均衡。如济南2005—2010年协调度上升了0.05,2010—2015年上升0.04,上升幅度比较均衡。以菏泽、滨州、济宁、枣庄等市为代表的鲁西、鲁南地区及其他边缘地带协调度的上升幅度波动较大。菏泽、滨州两市2005—2010年协调度的上升幅度是2010—2015年上升幅度的3倍。而济宁市、枣庄市后五年的上升幅度是前五年的3倍,上升幅度变化较大。究其原因,协调水平增幅较为稳定的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城镇化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优化,因此其协调程度平稳向前发展。而协调度增长幅度不均衡的地级市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社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重,因此其耦合协调度的增长也不稳定。endprint

2.空间格局特征。根据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可将3个时间截面协调类型绘制出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度空间格局图(见下页图2)。下页图2显示,(1)总体上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级递减的空间梯度格局。2005—2015年,青岛、东营、威海、烟台等沿海城市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发展强大的海洋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走在全省发展的最前列,进而成为省内城镇化协调程度最高的地区,位列发展的第一梯队。济南、淄博、潍坊、莱芜等中部地区位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第二梯队。该梯队的城市在占据山东省核心地带的基础上依托胶济铁路,成为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协调东西发展、实现海陆互动的同时实现自身快速发展。菏泽、枣庄、聊城等鲁西南内陆城市位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第三梯队,城镇化协调程度长期位于全省末位。(2)协调度内部格局特征,呈现以胶济铁路为界,胶济铁路沿线及其北部地区的城镇化协调程度明显高于胶济铁路南部地区。具体而言,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城镇化协调程度较优于北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的城市,明显高于鲁南地区的城市。因此,山东省城镇化协调程度明显呈现出北重南轻的空间分异格局。胶济线贯穿山东省北部地区,构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脊梁,较两翼地区发展较快。但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区战略的实施,“北翼”地区迅猛的发展势头带动城镇化协调推进。“南翼”地区产业结构低下,城镇化水平较低,在城镇化协调发展方面亦明显落后于北部地区。(3)省内次级区域①相比,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协调度平均值为0.3882,其次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0.3208),最次是鲁南经济带(0.2696),三大区域的极值为0.118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依旧位居榜首,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次之,鲁南经济带最末,协调度平均值分别为0.4681、0.419、0.380,极值为0.0877。这表明,三大区域间协调度的差异正逐渐缩小,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协调度发展的“追赶效应”日趋明显。

(二)耦合协调度类型分析

以2015年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对各地市进行划分,可分为勉强协调地区,濒临协调地区以及轻度失调地区。

1.勉强协调地区。青岛作为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之一以及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进、城镇化质量、集约化程度等均位于全省前列。2015年其城镇化协调度位于全省首位,这与其极高的经济城镇化(0.7810)、人口城镇化(0.8552)以及土地城镇化(0.7556)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营市2005年与2010年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全省第一,2015年仅次于青岛位居第二位。作为山东省的石油重镇,以黄河三角洲生态高效区为立足点,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实现了经济迅猛增长。其经济城镇化常年居全省之冠,土地城镇化水平极高,但人口城镇化相对前两者发展较为不足。

2.濒临协调地区。济南作为山东省政治文化中心,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2015年的城镇化协调程度居全省第四位。其中人口城镇化较高,2010年与2015年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一位,同时土地城镇化推进速度较快。淄博、潍坊位于胶济线上,位于济南与青岛之间,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15年淄博市经济、人口城镇化分别居全省第四位、第三位,但与莱芜市相似较低的土地城镇化是影响其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威海、烟台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城镇化发展较快,2015年两市的经济城镇化分列第三位、第六位。威海环境状况优越,再加上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吸引大量人员的聚集,城镇化质量发展比较协调;烟台依托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其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从近十年的发展来看,烟台的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好,但人口城镇化是其协调城镇化发展的一大短板。济宁、滨州、德州三市的协调度与同类型的济南、威海等地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镇化规模与质量均低于其他地区。济宁作为鲁南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土地城镇化在2015年仅次于青岛位列全省第二位,但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滨州2015年的城镇化的协调水平与2005年相比明显提高,但较低的经济城镇化使其总体协调水平不高。德州的经济城镇化在2015年全省倒数第三,这是其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3.轻度失调地区。2015年轻度失调类型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边缘地带以及鲁南地区,有聊城、泰安、临沂、日照、枣庄、菏泽6市。聊城、泰安毗邻济南,但处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外围,不仅没有得到济南的辐射带动效应,反而受济南集聚效应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协调度不高。日照市作为新型的港口城市近些年发展较快,但同样位于全省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使其城镇化协调程度较低。临沂、枣庄、菏泽地区处于全省经济发展的塌陷区,面临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升级缓慢等发展瓶颈。同时,这几个地区缺少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带动,并且远离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城市竞争力不强,城镇化质量较差,最终导致鲁南地区协调度为全省最低。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我国人口、经济大省——山东省为案例地,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个时间截面,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关系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协调关系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发现,从时间变化特征上,2005年以来,山东省人口—经济—土地三個子系统的协调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各地市上升的幅度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特征;空间格局上,总体上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呈现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梯度格局特征,并且以省内胶济线为界,该线以北地区明显高于以南地区,基本与山东省经济空间结构相吻合;省内次级区域相比,半岛城市群地区优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协调性最差;协调类型划分方面,青岛、东营属于勉强协调类,济南、威海、烟台、淄博、潍坊、济宁、滨州、德州和莱芜为濒临协调类,聊城、泰安、临沂、日照、枣庄、菏泽6市则为轻度失调类。endprint

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以及土地城镇化作为复杂的区域发展系统,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仍存在部分不足。一方面,在指标选择方面,未来应该结合统计数據以及相关民调资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仅选择了地市尺度,县域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主体,未来应该进一步细化到县域尺度。此外,本文并未对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三个子系统协调关系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未来需要采用多种模型方法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2).

[2] 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0,(12).

[3]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4] 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94-101.

[5] 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 (11):18-22.

[6] 郭施宏,王富喜,高明.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4,(3):72-78.

[7] 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2):239-246.

[8] 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4,(1):113-119.

[9] 张春晖,等.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174-181.

[10]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J].生态学报,2015,(7).

[11]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山东省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