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能力
2017-10-30马慧娟
马慧娟
摘要:数学学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科目之一,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因此,本文将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操作能力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操作能力
小学生年龄较低,所以好奇心较强,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学生搭配合理的学习工具,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借机为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期间出现的问题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性的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自主分析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长期被动学习知识的环境中,就逐渐丧失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就开始对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渐的失去兴趣。另外,虽然在新课改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1]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首先是教师课前未能做好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操作时间。其次,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虽然知道为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具体的培养方法中出现了偏差。比如,教师不经意间提高了知识内容的难度,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困难性。或者习惯性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忽略了对学生自制学习工具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等,都是导致学生操作能力培养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二、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能力的实际方法
(一)引导学生预习,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的预习本堂课需要学习以及关联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在此期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的预习相关知识,通过适当解说,开拓学生思维,实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并通过预习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从而激励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需求答案,并最终完全掌握每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并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兴趣。[2]
(二)改善教学方法的操作性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数学教学方式,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课堂主人翁”意识,并为学生安排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比如,在“三角形稳定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主动证明“结论”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智力开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所以,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学生培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比如,在“数字钟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准备好一个完整的数字钟表,带到课堂做实体展示。其次,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钟表及钟表发生的变化,鼓励说声发表个人对钟表的初步看法。此时,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纷纷回答道“我们发现数字钟表上有十二个数字,他们分别是1~12,而且每个数字与数字之间还有很多细小的点点等。”对于学生得到的正确观察结论,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表扬。另外,再次过程中,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与言论,避免学生走上歧途。然后,当观察阶段过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教材的内容,认识时钟的时针、分针以及秒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水彩笔在草稿纸上自行仿照时钟进行绘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时钟的基本知识。最终,教师在完成了以上的步骤之后,便可以拓展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3]
(三)优化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培养操作能力,有助于開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喜好的事物比较多,加上学生之间的存在性格差异且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中要合理考虑教学现状与学生的性格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喜好,为其分配学习工具,通过引导,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比如,在“图形”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心爱的模型进行使用学习。由于这些图形形状不一,所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细心与探究欲望,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便动手、边学习;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拿出一张白纸,然后根据教材间接,引导学生动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图形样本。在操作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都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啊?”此时,学生们会纷纷回答“直尺、剪刀、白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本翻到教程那页后,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裁剪自己喜欢的图形。在此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安全性。利用这种动手操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分别制作固定尺寸的三角形、正方形等搭建小房子。通过集体配合制作与动手测量等方式,首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其次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这种简单的教学手段,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
结束语: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实践动手活动等方式,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操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韩瑞芬.学周刊.2015(08):17
[2]论农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郑玲霞.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32
[3]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刘连翠.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