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的智慧

2017-10-30张国刚

南风窗 2017年20期
关键词:相国萧何丞相

张国刚

刘邦临终之前,吕后泪汪汪地问夫君,萧相国之后,谁可以继任丞相?西汉初年的丞相总理国政,权力很大。刘邦说,曹参可。据说曹参当时在齐国,辅佐刘邦长子齐王刘肥。汉初实行“一国两制”,齐国是大国,齐国的稳定事关全局,曹参在那里,刘邦对东方的事情就放心了。曹参在齐国工作了九年,拜胶西的盖公为师,学习黄老无为之术。

公元前193年,刘邦去世后两年,萧何病逝,死前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职位。据说,曹参在齐国听说萧相国去世,就收拾行李说,我要回到长安当丞相啰。曹参尽管与萧何是沛县的同僚,但是,后来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尽管曹参战功第一,还是被排在了萧何之后,萧何只是在后方组织粮草、补充兵员,曹参却是前线杀敌、功绩最高的人。刘邦说,战场的功劳虽然重要,但是,只是像猎狗抓捕野兔一样,萧何才是指挥猎狗抓捕野兽的人。这就是所谓“功狗”、“功人”的说法。因此,两人之间难免有些不快。但是,萧何死前,仍然推荐了曹参。这就是英雄惜英雄!

曹参出任丞相之后,清静治国,崇尚无为。官员前来报告情况,他总是说先喝酒,喝着喝着,就把事情放到一边了。在朝堂上也很少建言。年轻的惠帝刘盈看不下去了,就让在宫中上班的曹窋趁回家休沐时,向父亲询问,为什么无所作为。父亲揍了儿子一顿。

这一来,惠帝不高兴了。在曹参上朝的时候,就对曹伯伯说,是我让你儿子去问你的,曹伯伯出任丞相以来,无所作为,是不是看不起我这个年轻的皇帝。曹参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问道,陛下您能与父亲高祖相比吗?惠帝说,我怎么能与父皇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觉得我与萧相国比如何?惠帝笑了笑,说,您好像也不如已故的萧相国。曹参说,这不就得了吗?您不如高祖,我不如萧相国,我们就按照他们制定的方针办不就行了吗?这就是所谓“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的关键是,西汉初年所制定的“萧规”是什么?这就是极其自由的经济社会政策。

当年刘邦初进咸阳,提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抵罪。除了杀人越货,政府要加以惩处之外,汉初实行了极其自由的社会与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的背景是秦朝严酷的法律和苛刻的管制,窒息了社会的活力。所谓“天下苦秦久矣”的呐喊,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火,并没有从秦朝短短15年的统一得到复苏,楚汉之间的铁血厮杀,社会经济与民生疮痍满目。刘邦及其后继领导人,顺应了这种时代诉求,采取“负面列表”的做法。政府所做的就是提供大的政策环境。主要有三条:

一是轻徭薄赋。汉文帝就是节俭出名的皇帝。听说有皇家工程会耗费中人家产,宁愿放弃。税收始终保持在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的低水平。

二是保证耕者有其田。上个世纪80年代在荆州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记载了汉高工祖五年到吕后二年的律令制度,表明在官府主持下,朝廷曾经认真推行过为百姓授田的政策,从而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三是清静无为的治理国策的长期执行。刘邦时期的“进城干部”陆贾,最早向皇帝提出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说“治以道德(即道家的无为)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天下大治的关键,是把“仁义为本”的德治和“无为为用”结合起来。

什么是“仁义为本”?就是减轻刑罚,以德治不是以刑杀来治国理民。什么叫“无为为用”呢?在政策实践上,就是国家尽量减少大型劳民的工程建设,减少对于民间经济活动的干预。朝廷允许民间自行采矿、炼铁、煮盐。对于商业活动也并不强行管制,只是对于商人的奢华消费,予以限制。所以明朝学者钱福(1461~1504)称赞陆贾《新语》一书“似亦有启文、景、萧、曹之治者。”(钱福:《新语序》)

当然,刘邦在位七年,一方面对于匈奴采取和平的和親政策,另一方面在国内尽量排除不安定因素,韩信等诸位异姓王的被清除,都是刘邦时期完成的。刘邦用一生的代价,为文景时期的“天下刑措”(几乎没有严酷的刑法)创造了外部条件。

猜你喜欢

相国萧何丞相
宰相和丞相
大小相形,巨细反衬——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语破迷局
鉴画(小小说)
从猪倌到丞相——悠久的中国故事之一
萧何官居高位有四招
萧相国世家1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
汉初以丞相、相国统兵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