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绚丽花朵:《新疆民族服饰精品集》

2017-10-29黄永中

新疆艺术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服饰文化服饰

□ 黄永中

本人所著的《新疆民族服饰精品集》,是新疆人民出版社为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而策划出版的重点献礼图书。这部装帧精美、全铜版纸彩色印刷、以图片和文字来呈现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服饰文化为主的图书,涵盖了新疆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文化、资源经济、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和领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新疆多民族服饰文化为切入口,集中呈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百科图书,是新疆多民族服饰文化盛开在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该书出版后,即刻获得了读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乌鲁木齐晚报》等报刊、网络微信纷纷刊发书评予以推介。

著名维吾尔族作家、新疆文联主席阿拉提·阿斯木在《新疆日报》撰文说:“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等的服饰文化来讲,我最想说的一点,就是它们都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点和独特的美学追求,这是非常美好的一种存在。黄永中通过他的文字和图片,形象地传达了这种美丽的风景。”“这部书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说服饰’但又不仅仅局限在服饰上,而是从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从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多侧面来阐述新疆多民族服饰文化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读来令人长见识,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新疆民族文化的普及性读物。”

戴巴旦木花帽和吐鲁番花帽的维吾尔族男子

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服饰

《新疆经济报》则是这样介绍该书的“全彩铜版纸印刷,设计朴素典雅,内容广泛充实,文字平实自然,图片全面多彩……打开新疆人民出版社为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献礼图书《新疆民族服饰精品集》,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纪念庆典的前夕,出版这样一部民族服饰的图书,无疑是对解放以来党注重保护民族文化政策的一种最好诠释。服饰、尤其是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在民族成员的着装上的外在呈现,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审美追求。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交通、物流、影视作品、网络等文化交流日益便捷的今天,在传统饮食、服饰日益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取代和趋同的今天,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新疆各少数民族还能保持充满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服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服饰是指装饰人们身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发饰、袜子、手套、围巾、提包等等。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又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是指一切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主要具有三方面作用:御寒、遮羞、装饰。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理、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有着一定影响。各个时代、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服饰。

本书是以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为主体,一个民族为一个篇章图文并茂的形式连缀而成。在接到编著任务时,笔者就考虑到,虽然这是一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的图书,但不能单纯地就服饰说服饰。服饰是人们的衣装,说服饰,就要说到穿着服饰的人,就要说到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的民族。说到民族就必然要说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就必须要考虑到新疆地域特色和新疆民族构成之间的关系,新疆地域特色对新疆民族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影响,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我在各民族服饰文化内容之前,特辟一个章节,用相当的篇幅,专门就新疆的地理气候、山川河流、物产资源、人文、社会、历史做一简略概述,并辅以大量的图片,使人们对新疆及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有一个大致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为后面介绍民族服饰内容时作一铺垫,使一些内容不再重复出现在后面的章节中,以便专注介绍该民族及其服饰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目前共有47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13个。截至2013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264.3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汉族人口约占40%。13个世居民族中,包括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帮助、影响、融合,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服饰文明即是物质文明亦是精神文明的集合体现,是结合的最为完美而又最为普及的文化形态。新疆各民族所创造的服饰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多样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中华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的瑰丽花朵。

戴“昆都孜”皮帽和“卡拉帕克”白毡帽的柯尔克孜族青年

新疆少数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情趣。新疆少数民族服饰,既有其独特性,又相互交融、影响,这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地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自然、历史、民族、经济、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满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

新疆民族的形成和服饰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都与新疆的地理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特殊的地理环境被人们形象地喻为“三山夹两盆”,“三山”指新疆境内大致平行且呈东西向的三大山系,即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山、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和与天山遥遥北望的昆仑山。“两盆”就是这三大山系之间的巨大盆地,即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和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了较为封闭的气候环境,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山阻隔,海洋暖湿气流难以抵达,造成新疆总体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天山是亚洲最大的山系之一,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地东西向横贯新疆中部,天然地将新疆分成了南北两部分,人们也习惯地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称之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之为南疆,由于巨大天山的阻隔,南北疆的气候和自然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地处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其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的一半,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一千米左右。盆地东面有宽几十公里的谷地通向甘肃的河西走廊,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2.4万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由于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的阻隔,使得洋流湿气难以抵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成为世界上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地处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地势正好与塔里木盆地相反,呈由东向西倾斜之势,盆地西部有阿拉山口、额敏河谷、额尔齐斯河谷,成为湿润的西风海洋性气流的通道,使得盆地降水较为丰富。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沙漠的绝大部分是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七。植被覆盖度在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半固定沙丘上达百分之十五到二十五,是良好的冬季牧场。

锡伯族刺绣

由于北疆的天山山区和阿尔泰山有较为丰富的降水,使得山间谷地和山前地带有较为广袤的草原,适宜畜牧业的生产,而南疆由于降水稀少,主要依靠山区降水和冰川融水所形成的河流与湖泊,这些河流和湖泊为盆地边缘绿洲的形成提供了水源,使得南疆较早地形成绿洲农业生产。

回族小姑娘

新疆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南北疆气候干湿冷热的较大差异,也使南北疆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较大的区别。气候、高山、草原、大漠、绿洲等自然因素对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服饰文化的形成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疆和北疆自然环境和气候明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北疆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降水相对较为充裕,是草原游牧经济类型,反映在服饰穿着上多出现皮毛、棉毡等材质,形制、图案以古朴、粗犷为主要特征,款式以袍服为主,便于骑乘,注重服饰的保暖性,具有显著的高寒地域特色。南疆气候较为温和,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以绿洲农耕经济为主,反映在衣冠服饰方面,材质多以丝绸、棉麻为主,以舒适和宽松,色彩绚丽为主要特色。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制作服饰的材质、以及制作工艺、色彩图案等。

塔吉克族妇女服饰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使新疆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汉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的交汇地;成为多种族、多民族的迁徙、交往、融合之地;成为世界多种宗教汇聚、并存之地。在新疆各民族形成和服饰文化的长期演化进程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汉民族、波斯、希腊罗马、印度及佛教犍陀罗等服饰风格和图案的影子,伊斯兰教传入并成为一些民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后,伊斯兰服饰文化更是对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满、锡伯、乌兹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世居新疆的民族,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有的是古代就已迁徙至此并定居下来,如蒙古、回、塔吉克等民族:有的是与当地原住民杂居融合成了新的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有的是清政府为巩固边防从遥远的东北征调而来并定居下来的,如满、锡伯、达斡尔等民族;有的民族是因沙俄的中亚民族政策或经营商贸而迁徙至新疆并定居下来,如乌兹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生活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千百年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宗教文化的浸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和发展,成就了新疆多民族灿烂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俄罗斯族妇女

达斡尔族服饰

塔塔尔族

乌兹别克族服饰

新疆的地理环境,气候、高山、草原、大漠、绿洲等自然因素对民族心理、民族习俗、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服饰文化的形成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疆和北疆自然环境和气候明显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北疆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降水相对较为充裕,是草原游牧经济类型,反映在服饰穿着上多出现皮毛、棉毡等材质,形制、图案以古朴、粗犷为主要特征,款式以袍服为主,便于骑乘,注重服饰的保暖性,具有显著的高寒地域特色。“南疆”气候较为温和,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以绿洲农耕经济为主,反映在衣冠服饰方面,材质多以丝绸、棉麻为主,以舒适和宽松,色彩绚丽为主要特色。由此也可以看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制作服饰的材质、以及制作工艺、色彩图案等。

新疆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形成的差异外,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这是因为,南北疆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古代游牧民族演化而来,在服饰材质上以皮革、毡为主,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推进,又有丝绸、棉麻材质的加入,在色彩上多喜好鲜艳。这些少数民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服饰图案多以夸张变形的植物图案或自然几何纹样图案为主,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都爱穿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以显其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则喜着袷袢(长袍),穿绣花衬衫,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由于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还保留着游牧的生产形态,为便于骑乘和保暖,下摆开衩的袍服是男子的重要穿着。

着传统节日服饰的汉族青年女子

戴帽和披头巾几乎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和习俗,但又随民族、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维吾尔姑娘还喜欢将漆黑浓密的长发编成多条小辫,在小花帽和头发之间再别一朵盛开的鲜花,那真是别有一番风情。哈萨克族姑娘喜欢戴帽顶插有鸟类羽毛装饰的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有的帽顶也饰有鸟类羽毛,戴上装饰有鸟类羽毛花帽的姑娘们显得格外婀娜多姿、雍容华贵。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带棉质圆顶、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的绣花帽,外出时再披上方形大头巾,一般多为白色、粉色、黄色等,新娘必为红色。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柯尔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爱戴用羊毛制作的白毡帽,该帽下沿镶有黑布或黑平线,帽子左右开口,可向上翻卷,露出黑边,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哈萨克、蒙古族男子冬季爱戴狐皮制作的帽子,与羊皮等保暖性能极佳的材质制作的大衣搭配在一起,跃马扬鞭,显得彪悍魁梧,英气十足。塔吉克族男子喜戴黑羊羔皮做里、黑平绒做面并绣有多条花纹的卷边高筒帽。回族男性则戴黑色或白色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这些风格独特的帽饰已成为这些民族的重要标识。

服饰着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习俗的诸多信息,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有所发展。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的差异,致使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服饰文化的审美活动也变化常新,从而构成了当今无比丰富的服饰文化世界。如今,在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往来,与社会同步前进,却又保持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饰。每当喜庆节日来临,欢聚的场所就成为民族传统服饰比艳斗炫的舞台,在蓝天白云之下,雪山草原之间,城市乡村之中,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风格独特、色彩艳丽、装饰华美的民族服饰,充分展示了新疆各族人民高度的审美修养。

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仍然在本民族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为其他民族所接受和欣赏。新疆传统民族服饰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熠熠生辉,象征着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现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彼此尊重、互相欣赏的生动写照。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服饰文化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雪人的服饰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