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鹃花》与爱默生的自然思想

2017-10-28朱新福

鄱阳湖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然美生态批评爱默生

朱新福

[摘 要]《杜鹃花》是爱默生创作的众多自然诗歌中的一首。在这首十六行的诗歌中,诗人通过描写杜鹃花的生长和生存环境来反映殖民地时期北美大陆的荒野状况,并试图以杜鹃花来象征早期北美殖民地开拓者的精神和品质。诗歌中的杜鹃花是自然美与精神美的结合体,也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象征。《杜鹃花》不仅体现了爱默生在《论自然》中强调的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内在价值,而且还阐述了“美为美存在”以及“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这两大中心思想。《杜鹃花》充分体现了爱默生的诗歌特色,即诗的哲化与哲的诗化以及诗哲一体化的思想,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爱默生;《杜鹃花》;自然美;生态批评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19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思想运动的代表。1836年,爱默生发表了他的代表作《论自然》(Nature),该作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生态文本之一。爱默生的自然诗歌同样具有生态环境意义,他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诗歌有《四月》(“April”)、《美》(“Beauty”)、《暴风雪》(“The Snow Storm”)、《自然之歌》(“Song of Nature”)、《两条河》(“Two Rivers”)、《单个与整体》(“Each and All”)以及《林中日记 (I,II)》(“Woodnotes”,I,II)等等。在《暴风雪》中,诗人描写了原野上飘舞的大雪,大雪与群山、江河、树林以及天空汇成一体的壮观景象,展示了家人围坐壁炉旁欣赏石匠手艺的愉悦心情,暗示了大自然造就的艺术之魅力。《自然之歌》歌颂了大自然的威严、力量和深奥。《单个与整体》体现了爱默生诗歌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诗歌开篇即描绘了一幅自然界的和谐景象,然后引出全诗的主题句:“一切皆互相需要,/ 没有什么独自完美”;之后,作者列举了三个场景,分别以空中的鸟雀、海边的贝壳和美丽的少女为例,以充满动感的画面说明万物在宇宙间的互相联系,指出脱离了整体的个体便不复有意义。《林中日记(Ⅰ,Ⅱ)》这两首长诗探讨了人与荒野的关系,向读者展示了发现荒野的过程。该诗叙述者是一个梭罗式的人物,他是一名森林看管人,他与荒野为伍、与鸟儿树林交流,对森林情况了如指掌。在一定程度上,这两首长诗是森林之歌,主题涉及自然的精神作用,特别是自然的象征作用。在爱默生众多的自然诗歌中,《杜鹃花》(“Rhodora”)最有代表性。正如爱默生所说:“造就一首诗的不是韵律,而是催生韵律的主题(metre-making argument),即充满激情、生气勃勃的思想。”①《杜鹃花》体现了爱默生诗歌的特色,即诗的哲化与哲的诗化以及诗哲一體化的思想。本文试图以他的《杜鹃花》为例,探讨爱默生在自然诗歌中表达的自然思想。

The Rhodora

On being asked, whence is the flower.

In May,when sea-winds pierced our solitudes,

I found the fresh Rhodora in the woods,

Spreading its leafless blooms in a damp nook,

To please the desert and the sluggish brook.

The purple petals fallen in the pool

Made the black water with their beauty gay;

Here might the red-bird come his plumes to cool,

And court the flower that cheapens his array.

Rhodora!if the sages ask thee why

This charm is wasted on the earth and sky,

Tell them,dear,that,if eyes were made for seeing,

Then beauty is its own excuse for Being;

Why thou wert there, O rival of the rose!

I never thought to ask;I never knew;

But in my simple ignorance suppose

The self-same power that brought me there, brought you.

杜鹃花

有人问:此花来自何处?

五月的海风刺穿了孤独的大陆,

森林中竟有一片片盛开的杜鹃。

瞧那潮湿幽暗的角落,只见花儿朵朵无绿叶,

你在讨好这荒芜大地,取悦那懒散的溪水。

紫色的花瓣散落在小溪中,

墨色的池水更显美丽娇艳。

红雀飞临,试以溪水净羽翼,

花羞红妆,雀表爱意诉衷肠!

杜鹃花,圣贤哲人询问

天地之间你为何徒然耗损惊艳魅力?

亲爱的,请告诉他们:

眼为视而生,美为美存在!

敢与玫瑰竞色,在此无需理由。

我从不知晓,也不敢追问。

我满足于朴素的无知,

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①endprint

全诗共十六行,前八行为描述(descriptive),后八行是反思(reflective)。在前八行中,诗人首先描写殖民地时期北美大陆的荒野状况,以突出杜鹃花生长和生存的环境,同时也以杜鹃花代表早期开拓者建设北美大地的精神和品质,因为五月的海风或许使读者想到了“五月花号”上第一批移民。“海风刺穿了孤独的大陆”暗示了早期移民所面临的艰苦的生存环境。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展示了荒野中一片盛开的杜鹃花。诗人犹如一名摄影师,镜头由远而近,采取拟人手法对花儿进行特写:盛开的鲜花只见花朵不见绿叶,衬托杜鹃花的茂盛和鲜艳。花儿讨好荒芜大地,取悦溪水,暗示了她的和谐友好的生存态度,以“紫色的花瓣”来说明她的妖艳和美丽以及她“红得发紫”的自然状态。散落在小溪中的花瓣,使水池在花儿的映衬下显得像一幅水墨画;“black”一词此处应该理解为“墨色”而非“黑色”,以突出诗意。接下来诗人以红鸟求爱来进一步突出杜鹃花的不同之处。高傲的红鸟一身红妆,自以为天下最美的雄性动物,没想到遇见杜鹃花后态度急转直下,立刻心生爱意诉衷肠。在后八行中,诗人通过“圣贤哲人询问”“敢与玫瑰竞色”,以及“我”的“朴素的无知”等深刻的哲理性阐述,来强调杜鹃花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及其哲学意义。诗中的“紫杜鹃”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然的一个象征物,“我”则可以被概括成人类的代表。尾句“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表达了诗人的宗教自然观,即人类的存在和紫杜鹃的存在都是上帝安排的,都是上帝意志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爱默生的宗教自然观。

《杜鹃花》首先体现了以爱默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荒野的重视。在北美寒冷的五月里,在早期北美的荒野之中,具有頑强生命力的杜鹃花吸引了爱默生的视线,杜鹃花成了一个动人而美丽的目标。诗人不是有意来到这里与花儿相遇,他们是偶然相遇的。在爱默生的时代,美国依然是一个荒野为主的大陆。和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爱默生对北美早期的荒野也独有钟情。“荒野”这一概念在美国环境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爱默生和梭罗历来强调荒野的意义。自新大陆被发现以来,北美这片荒野所具有的空旷和富饶,吸引了大批来自欧洲和其他地方的“美国梦”追梦者。对他们来说,北美大陆不同于古老的欧洲大陆那片已经被滥用过的土地,她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因为荒野预示者一种新生的机遇。正如美国自然诗人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所强调的:“这是荒漠中的花园,这是未加修整的原野,无边无际,美丽动人,对此英格兰的语言尚无名称。”①同时,这又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意味着人们必须一切从头开始,去认知这个新的自然环境,在孤寂和荒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18世纪初美国主流文学的内容之一就是以文字建构“美国——自然之国”②。19世纪初,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包括梅尔维尔等浪漫主义作家,更是提倡以新大陆的自然对抗旧大陆的历史,以纯朴天然的大地神话激扬国家自尊,建构美国文化的基础。相对于欧洲大陆那些过于造作迂腐的花园景观,美国未经开发的原始大陆,象征着自由、纯朴、无尽的希望、机会以及美好的未来③。

诗歌首行中的“solitudes”一词,不仅描述了当时的荒野状况,还体现了爱默生所推崇的隐逸生活方式。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特别是一些自然作家,都以自然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和审美对象,把隐逸作为寻找精神家园的方式,在隐逸中崇尚自由闲适的生活,在孤独中品味“天人合一”的境界。爱默生说过:“一个人要想达到真正的隐逸,他就得既从社会中退隐,又从他的居室退隐。”④孤独和沉默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熟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生活态度。“那种崇高的、富有人性的、正义的思想,是上帝要求你必须具备的东西,可它只有经过独处才能得到,而不是人群赋予的启示”⑤。在这里,爱默生所说的“独处”,不仅仅是限于封闭在某个地方,不仅仅是能够自得其乐、感觉到万物皆备于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独处,自然带来的精神意义在此可见一斑。

诗歌中的杜鹃花是精神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体,是精神美和自然美的象征。杜鹃花生在荒野与森林之中,周围是刺骨的海风、幽暗的树林以及孤零零地流淌着的小溪。然而,羽衣华贵的红雀向她求爱。诗人也以拟人化的口吻向她表示敬意,称呼她为“亲爱的”,并且认为她的美丽足以与玫瑰竞色。在爱默生的眼里,杜鹃花作为自然界的精华,是美的化身,是美的反映。“人类创造的每一个名词都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它相对应的形象。人类在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当中,以一种或愁或喜的方式复制着自然界的万物。大自然就是人类生活的一本巨幅画册,画册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映”①。万物作为宇宙的一部分相互联系着,尽管千姿百态,“最终必然统一为一体”②。

爱默生在诗中不仅要让读者看到杜鹃花的外在美,而且要展示她的内在美。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的内在“美”,也是爱默生在《论自然》中提到的自然的精神意义和价值。“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现象的象征物……在自然界的背后,浸透着自然界的一种精神的存在”③。长期以来,人们重视的是自然界比如广大的原始森林所提供的实用价值,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和物质资源,但爱默生则要人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然,撇开实用价值,捕捉其灵性。他认为,整个自然界本身就是神对人的启示;自然有其神性,这种神性是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和目的的象征。他强调:“自然界就是思想的化身,又转化为思想……每一种存在物都时刻在教育着人们,因为一切存在形式都注入了智慧。”④在《论自然》的第七章中,爱默生更加明确地指出:“我们领略到精神在创造着,在自然的后面,自然的各部分中都有精神……这精神,这‘最高的存在,并不在我们周围形成自然,而是通过我们促发自然,犹如树上的生命从老树枝的空隙中抽发新枝;犹如植物立于大地之上,人栖息在神的胸上;他被源源不断的泉水滋养着,随其所需地吸取着不竭的力量。”⑤爱默生在这里区分了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灵魂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在爱默生看来,精神体现出爱和美以及力量,精神是爱和美以及力量的统一体。endprint

《杜鹃花》除了揭示自然是精神的体现这一重大主题,还体现了“美为美存在”(beauty is its own excuse for Being)以及“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The self-same power that brought me there, brought you)这两大中心思想。浪漫主义提出的口号之一就是“真就是美,美就是真”。在爱默生看来,自然之美也指向一种精神的或道德的要素,因为“美是上帝赋予美德的标记”⑥。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包含着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美学思想,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片树叶、一滴水、一块水晶或一段时光,无不牵涉到整个世界,并且有助于整体的完美。”⑦在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人看来,诗人心中常常有三层意识:第一层是上帝的灵魂,第二层是大自然的灵魂,第三层是人类的灵魂⑧。大自然是联系上帝和人类的纽带,它不仅具有神性,也具有理性和人性。自然是神性、人性、理性的结合体⑨。在爱默生看来,世界不是多种力量的产物,而是一种意愿、一种信仰的产物。这种信念无处不在,它在每一束星光里,它在池塘的每一道涟漪里……一切皆出于此,一切又都仰仗于此。他在《论自然》中指出,自然“是上帝的更遥远、更低级的化身,是上帝在无意识中的投射”①,认为自然是上帝的化身,这是符合当今生态伦理思想的。大自然作为上帝创造的一部分,“对上帝来说,自然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内在价值。上帝关注的是自然中所有的事物,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人类和人类之外的,动物和植物”②。我们可以从这一同时具有生态学和神学色彩的前提中推出这样的生态伦理规范:不负责任地毁坏我们这个整体性的相互关系的环境,就是犯了破坏上帝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的结构的罪过,这是从宗教角度谴责污染环境和掠夺大自然的行为的又一根据。可见,爱默生的生态自然思想对今天教会介入环境保护运动、倡导“绿色宗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诗歌的最后一行“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这一重要主题说明了上帝与自然的关系,也暗示了爱默生的宗教自然观,即众生平等,天下之物无贵无贱。根据《圣经》的叙述,上帝创造了万物。《创世纪》第一章记载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神造万物,各从其类,万物自然生长,一切循环有序,充满和谐。《圣经》指出,上帝赋予人类管理大自然的权利。“管理”或者“托管”(stewardship)一词意味着人是受上帝之托管理大自然,而不是大自然的拥有者。当今“托管”派生态神学思想,认为在上帝—人—自然这三者关系中,一切被造物都是上帝的财产,人是上帝委任的管家,人对包括自然在内的被造物的职责是看护和管理。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人对自然的关系方面,要求人尽心尽责地为上帝管理地球。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与自然互相依赖,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与花都是同一造物主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爱默生的神、人、自然共生于有机整体之中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伦理的确认。

《杜鹃花》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六行,但是它却体现了爱默生的自然思想,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的必要性。爱默生虽然承认自然的实用价值和物质价值,但同时他坚持自然可以满足其他更高的目的,包括精神的和宗教的目的。大自然中被感知的美只是低层次的美,例如皎洁的月光、雨后的彩虹、斑斓的彩林、缭绕的云雾、壮丽的雪山、青蓝色的湖水等等,而爱默生眼里的美是更高一级的美,它存在于同人的意志相结合之中,是上帝加之于善的标记③。对自然而言,善表现为自然美;对人而言,善表现为精神美和道德美。爱默生自然观的核心之处在于对自然万物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强调,以及一种强烈的要使人类恢复到与组成地球的广阔有机体有着密切联系的位置上去的愿望。总之,自然既包括以紫色杜鹃花为象征的普通自然,也包括以“我”为象征的人类精神,宇宙就是由紫色杜鹃花为代表的物质自然和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精神组成的。《杜鹃花》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价值。今天,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的過度开发,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凸显,爱默生的自然观启发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新的整体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思维方式,并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使人类能超越自身狭窄的视野,实现对非人自然的尊重。《杜鹃花》作为诗哲一体化的一首诗歌,阐述的正是关于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美生态批评爱默生
微言大义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态观
浅析自然界的审美现象
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