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异化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2017-10-28喻包庆
喻包庆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直面资本主义社会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给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记,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他们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和制度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路径,即观念改变是前提,制度变革是核心和根本,科技发展是关键。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异化批判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时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态异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
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趋恶化,日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马克思恩格斯直面资本主义社会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异化问题的产生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路径。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异化批判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时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生态异化问题日趋突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批判的现实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是为应对和解决当时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而提出的。19世纪中叶,西欧主要国家已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然而,与此同时,生态异化问题日趋突出。所谓生态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致使环境污染、气候恶化、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象日趋严重,人类与自然界尤其与各生物之间的动态和谐关系被破坏,造成生态严重失衡,导致生态危机,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时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当时,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工业城市存在着尤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一,空气污染。工业化以后,大城市工厂林立、人口剧增,煤的消费量大增。1829—1879年间,在伦敦,煤的消费量大致增长了5倍,上升到每年超过1000万吨②。煤的大规模开采并燃用,释放出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质,致使伦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空气严重污染。伦敦处处浓烟滚滚,“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①。“曼彻斯特周围的城市……是一些纯粹的工业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②。第二,水体污染。大工業城市的河水也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严重污染。恩格斯的青少年时期,他家乡的乌培河就已被严重污染。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颇为详尽地描述了英国的泰晤士河、艾尔克河、梅得洛克河被污染得臭气冲天的状况。比如,艾尔克河上游建有“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此外,这条小河还要接纳附近污水沟和厕所里的东西”,这使艾尔克河变成了“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里面充满了污泥和废弃物……臭气泡经常不断地从坑底冒上来,散布着臭气,甚至在高出水面四五十英尺的桥上也使人感到受不了”③。工业革命以后,泰晤士河的水质迅速恶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也已论及:“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④第三,工人的生产生活环境污染。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极其恶劣的劳动环境的企业比比皆是⑤。比如,在玻璃制品的生产中,“工房里的温度高(华氏100°—130°)”,甚至“经常不得不在高到使他们脚下的木板都燃烧起来的高温下工作”⑥。对于磨工而言,“由于在磨刀叉时有大量灰尘状的、极细微的、有尖锐棱角的金属屑飞出来,弥漫在空气中,从而不可避免地要吸到肺里去”⑦。而工人大部分都住在很狭窄、肮脏、潮湿、空气不流通、污水沟很坏的大杂院或小宅子中。伯明翰的类似大杂院有两千多个,其肮脏是无法形容的⑧。曼彻斯特及其郊区有35万工人住在类似的小宅子里⑨,“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⑩。食品安全问题也极其突出。“工人买的土豆多半都是质量很差的,蔬菜也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輥?輯?訛。
二是资源消耗加剧。当时,大农业生产严重“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輥?輰?訛,导致土地日益贫瘠。此外,由于大农业生产和矿山的大量开采,使得森林、矿产等资源也日益锐减。“英格兰没有真正的森林”,“在苏格兰的‘鹿林中没有一棵树木。人们把羊群从秃山赶走,把鹿群赶上秃山,并称此为‘鹿林。因此,连造林也谈不上”?輥?輱?訛。“英国藏铁丰富的矿山过去很少开采;熔解铁矿石的时候总是用木炭,而由于森林砍伐殆尽和农业发展,木炭的产量愈来愈少,价钱也愈来愈贵”①。而且,资源被过度消耗的现象在其他国家也不断蔓延。1892年恩格斯对此指出:“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淤浅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这些都是在英国和德国东部已经完成了的而现在其他地方正在普遍进行着的过程。”②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的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其一,造成生态失衡。工业化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生态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贫瘠、森林荒芜等的加剧,也使气候恶化。“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在欧洲传播栽种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③。endprint
其二,加剧工人异化。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损害了人的健康、生命安全。因空气污染严重,大城市的居民“患慢性病的却多得多”④。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⑤。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了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⑥。恶劣的工作环境损害了人的一切感官,导致工人各种疾病频发、寿命缩短。例如,生产玻璃制品的高温等恶劣环境,“引起了孩子们的全身衰弱和疾病、发良不良、特别是眼病、胃病、支气管炎和风湿病……肺结核”⑦。“干磨工平均很难活到三十五岁,湿磨工也很少能活到四十五岁”⑧。日趋恶化的居住环境成为流行性热病的发源地,是罪恶、肮脏和传染病的巢穴⑨。而假冒伪劣食品则给工人的身体造成了直接的危害。这直接导致了当时工人生存的异化状况。工人“不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动物的方式存在⑩。
其三,威胁人类生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平衡的日益破坏,不仅使工人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而且也将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异化批判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正确认识和解决当时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揭示了生态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的具体路径。
(一)解决生态异化问题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生态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为解决生态异化问题奠定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事实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③。人依存于自然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④,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因而,“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⑤。
第二,人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为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只有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引起自然界的变化,人类“不仅迁移动植物,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居住地的面貌、气候,甚至还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失”⑥,这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⑦,人类正是通过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⑧,“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⑨。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且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的中介才能实现。生产劳动属于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转变为财富,而人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不仅如此,劳动也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⑩。而且,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结合,这一结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对此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輥?輯?訛在物质变换的同时实现能量和信息的变换,从而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第四,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科学“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輥?輰?訛。实际上,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輥?輱?訛。
尽管人类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出对自然界的能动反作用,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人类能够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相反,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否则将导致生态异化和灾难。
(二)生态异化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阐述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具体分析了生态异化问题的根源。
其一,认识根源。近代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和实践中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服务,盲目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对自然界的征服、主宰和无限索取,“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①,而这将使人与自然产生疏离,导致生态灾难。在认识能力上,受科技水平、认识能力以及时代发展的局限,人们还不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不能科学预测自己的行为后果。在采取行为时,只关注近期效果,但后来的发展却超出预期,自然界“对我们进行报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②。比如,“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③。
其二,制度根源。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规律,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异化问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要认识到了自然规律,生态异化问题就一定不会出现呢?非也。表面上,生态异化问题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实质上,人与自然对立和冲突的根源又在于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对立和冲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即使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外在环境产生破坏性甚至毁灭性影响,也不一定会停止该行为,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其严重生态异化问题的制度根源,由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endprint
首先,生态异化是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唯一的动力”就是追逐最大利润④。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为了确保利润最大化,第一,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利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疯狂掠夺和占用自然资源,导致资源加剧耗竭。马克思对此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⑤第二,为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资本家尽可能节约生产条件,“这种节约的范围包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这叫作节约建筑物;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象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更不用说缺乏一切对工人来说能使生产过程合乎人性、舒适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设备了。从资本主义的观点看,这会是一种完全没有目的和没有意义的浪费”⑥。同时,资本家任意排放大量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健康受损。恩格斯对此指出:“资本是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①他还强调:“A près moi le déluge!”②这就是“所有资本家和资本家国家的口号”③。第三,资本家为了增加财富,千方百计把人引向成为一种只知道物质消费的“残废的怪物”④。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在这一社会中,“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要机敏地而且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为了达到自己增加财富的目的,“工业的宦官顺从他人的最下流的念头,充当他和他的需要之间的牵线人,激起他的病态的欲望,默默盯着他的每一个弱点,然后要求对这种殷勤服务付酬金”⑤,“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藐视和实际的贬低”⑥。由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其次,生态异化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追求利润,这驱动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并由国内走向国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掠夺落后国家的资源,“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⑨。另一方面也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落后国家,甚至把垃圾也倾倒在落后国家,从而直接导致了生态异化现象的全球化。当然,生态异化的国际化,使发达国家内部的生态问题得到了缓解,但这并不能为资本主义生态异化辩诬。
(三)解决生态异化问题的路径
当时日趋突出的生态异化问题,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日益紧张乃至严重失衡。为努力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輥?輮?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观念改变是前提,制度变革是核心和根本,科技发展是关键。
其一,观念改变是前提。观念改变的根本,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解决生态异化问题,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首要前提是摈弃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树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观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统治和主宰,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予以坚决反对。马克思強调,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輥?輯?訛,“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輥?輰?訛。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警告。他指出,人类绝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统治自然界,尤其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否则,自然界定将对人类进行报复①。他还指出,随着“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做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②。
其二,制度变革是核心和根本。生态异化的实质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对立和冲突。因为生态异化是资本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离不开“人类本身的和解”③,“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④。这就需要彻底扬弃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之所以能真正实现双重和解,是因为共产主义“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消除了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异化的制度根源。而通过扬弃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起来的公有制,为解决生态异化奠定了经济基础。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之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会得到解决。首先,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真正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其次,共产主义社会将由“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⑤,同时,“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控制”生产过程。人们通过“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从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同时,因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调节控制的,也即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因而,它也能解决生态异化的国际化问题。再次,因生产技术发达,共产主义社会在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时消耗最小。“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⑦,因而,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⑧。只有在那时才有可能“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⑨。“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輥?輮?訛。endprint
其三,科技发展是关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技的发展对生态异化的解决具有积极作用。首先,科技的发展能增强我们对于生产结果的科学预测和有效控制,减少环境污染。“自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輥?輯?訛。通过提高“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能“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①,生产过程也会由于废料的减少而使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从而减少生产过程伴生的污染。其次,科技的发展能增强废物的循环利用,以此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红),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②;“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废物的循环利用,既能节约资源,也能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再次,科技发展有助于加强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异化批判的当代启示:建设生态文明
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相比,尽管当今时代由于科技水平、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增加,但生态异化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加恶化,已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日益严重的损害和威胁。2005年3月30日,来自全球95个国家的1360名科学家经过4年通力合作完成的《新千年生態系统评估报告》警告说,人类对自然界的强行干预,2/3的支持地球生命系统运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维持人类生存的一些重要自然资源也几近枯竭④。英国汤因比甚至断言:“人类的力量影响到环境,已经达到了会导致人类自我灭亡的程度。”⑤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生态问题在我国已集中显现。一方面,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当前,我国的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与破环,生态问题不断发生,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据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全国有161个城市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但空气质量达标仅有16个。2015年,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有265个(占78.4%),2016年有254个(占75.1%)。2015年,开展降水监测的480个城市(区、县)中,酸雨城市比例为22.5%,酸雨频率平均为14.0%。2016年,在474个城市中,降水pH年均值低于5.6的酸雨城市比例为19.8%,酸雨频率平均为12.7%,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中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015年全国地表水水质较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42.5%,极差级的监测点比例为18.8%。2016年分别为45.4%和14.7%。另外,中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多地多次爆发了大范围雾霾天气,以京津冀等地尤为突出,成为人民群众心中沉疴。2016年共出现4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全国有3/4的县市出现暴雨,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强降水导致26个省(区、市)近百城市发生内涝;与2000年以来均值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150%⑥。另一方面,我国许多资源总量匮乏,人均占有水平低。在资源总量方面,我国的水资源仅占世界6%,石油储量占1.8%,铁矿石不足9%;在人均资源量方面,我国人均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为1/3,人均水资源为1/4,人均森林资源为1/5,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1/10①。而且,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的现象。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②。以上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异化批判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以及我国严重的生态异化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建设生态文明,其根本前提是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核心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当前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抛弃人类中心主义,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将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具体而言,要转变各级领导干部过去的片面发展观,使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正确处理好增长与节约、增长与环境、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充分意识到“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③;要增强企业节能环保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增强民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大力推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
(二)实现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已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同时,长期以来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导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解决经济下行压力大、资源环境不可持续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重要的是要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④第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大力发展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引导各类企业把发展责任与环保责任、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第二,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实现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努力实现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大力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要淘汰、限制或整合高能耗、高投入、重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和产业,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支持发展节能低碳企业和产业。第三,要加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不竭动力。要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要鼓励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endprint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异化批判理论告诉我们,在应然层面,社会主义为解决生态异化问题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但由于我国诸多具体生态制度尚不健全,我国的生态问题日趋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①因而,亟待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第一,要牢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然,我们务必牢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不能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借口鼓吹全盘私有化,否则,将导致我国陷入资本主义曾经出现过的严重的生态异化和生态灾难。第二,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曾出现唯GDP化的倾向,“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这导致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发展,盲目举债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速度。因而,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改进考核方法手段,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引导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第三,要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要注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加强生态立法、严格生态执法、强化生态监督,努力解决生态领域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破除“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实困境。要赋予国土资源和环保部门更多决策权和监督权,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协调的科学治理运行机制,解决政出多门、权责不一、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要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民众政治参与,推进事关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事项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畅通内外监督渠道,加强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体制、舆论监督制度、群众举报监督制度等,努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要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对于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必须终身追责。第四,要健全其他相关具体制度。要制定实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制度,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将全国范围内环境质量监测和对全国生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划为中央的财政事权。要健全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要完善资源税费制度,提高资源税税率,扩大资源税税目和从价计征的范围。要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使其更加充分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四)加强生态治理国际合作
当今时代,生态问题的国际化特征越来越突出,人口爆炸、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涉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或“集体安全”;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这关涉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持续恶化,也将进一步地影响到自身的资本扩张和经济利益。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已严重妨碍了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成效。但是,这些问题的治理和解决,单凭任何一个或几个国家都无法实现,需要依靠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切实行动。汤因比对此早已明确指出:“人类若要避免毁灭自己,只有从现在起彻底治理自己造成的污染,并不再使其发生”,而“这只有靠世界规模的合作才能实现”①。为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努力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通过“变革由资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冲破资本的霸权话语,通过调适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不同民族国家在生态利益上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的统一和环境正义的追求”②。总之,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方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在此基础上,切实增强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的自觉与自律,在國际生态安全或国际环境方面积极合作;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国内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促使发达工业化国家在治理和解决全球生态异化问题上尽更多义务,敦促发达国家扩大对华低碳、新能源等高技术和先进设备技术的出口,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实现环境正义,从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生态环境。这与前文批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嫁生态成本并不矛盾,因为今天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改善,并非全靠转嫁,有些危害环境的行为是无法转嫁的,如汽车尾气排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转嫁高污染产业,发达国家还致力于建立严格的环保制度、发展环保技术,从而有效降低和控制了污染。所以,发达国家这些做“内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