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中引导学生有效解读音乐语言的策略研究
2017-10-28钟晓飞
钟晓飞
(浙江省富阳中学 浙江 富阳 311400)
音乐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一个教学片断:
(1)简介作者及作品。
(2)完整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几个主题?从中感受到情绪有什么区别么?
(这个环节聆听时个别学生已经处于默然状态。)
(3)介绍两主题:婚礼歌曲《从山,从高高的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
(4)仔细聆听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感受两个不同音乐主题的风格特征,讨论并完成表格:(从情绪、旋律结构、节奏和速度上考虑)
(这个环节教师本意想通过两个主题对比欣赏,从音乐要素上感知两个主题的异同,但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初步感受情绪和速度,至于旋律结构和节奏学生都说不出来。)
(5)带领学生试唱主题,探讨:在同一作品中出现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主题旋律,你认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他为了表现什么?(学生茫然,无声。)
该教学片段显现出了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两大弊端,其一学生听不懂教材上的作品,对作品音乐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低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二音乐教师课堂引导和提升音乐语言不到位,更缺乏对学生音乐语言的学习和指导。这些弊端直接导致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低效性,让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缺失。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要求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而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音乐语言要素中的美感。音乐语言是以声音为传播媒介,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它包括很多元素: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及音乐的表现形式(体裁特点、演唱和演奏的方式)等。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关注音乐的本体,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在聆听感受和实践感知中,感受和理解音乐语言,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通过音乐作品中音乐元素的体验引发他们的情感波动,体验和感知这些音乐元素是如何在作品中发挥其艺术作用,是如何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又是如何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才能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体验、认识、探究和理解。
下面就本人的课堂教学,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导和提升学生对音乐语言的解读能力。
1 发挥教材文本的文化语境,增加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敏感,感知音乐语言的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感受和体会这些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必须在特定、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用音乐语言去感知。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雷默在他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说道:“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增加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包括可以获得感觉体验的那些条件。”这句话让我们明白,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活动,都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和鉴赏中关注音乐要素。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融入对教材的理解之中,形成学生对音乐强烈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1.1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音乐语言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节奏、旋律、音色、和声、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等要素的表现形式。乐曲本身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要关注各种音乐要素的艺术表现作用。如:这首乐曲你感受到怎样的音乐情绪,这些情绪联想和幻想起哪些东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才思及内心活动,都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完成的。可见音乐的表现离不开音乐要素。只有挖掘乐曲各要素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及作用,才能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1.2 把握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体验不同的音乐风格
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物,要关注音乐作品的风格,必须从感受、体验、理解其音乐要素的基本特点入手。在这种文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并诞生出它们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和某些最集中的特点,而这些形式和特点又集中的表现在某些个性鲜明的音乐要素上。
例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春节序曲》在风格上的不同,除了表现在调式,旋律上的因素之外,其节奏也不相同,这对乐曲的风格影响很大。《蓝色多瑙河圆舞曲》采用了欧洲圆舞曲(华尔兹)的节奏,而《春节序曲》则使用了我国北方民间歌舞音乐的“秧歌”节奏。
既然音乐风格是一定音乐文化的产物,那么人们在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风格的过程中,也就有可能产生对这种音乐风格的文化背景作适当的分析和探讨的意愿。例如,蒙古族长调歌曲,它的节奏自由,旋律悠扬宽广,深沉隽永,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与蒙古大草原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漫长的民族历史以及与其它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
1.3 抓住音乐要素,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
音乐作品的情绪是最基本的情感现象,代表作者情感现象的反映过程和状态。感受是情绪、情感的基本特征,是个体对情感状态的自我体验。因此,音乐能表现人的情感,通过听辨、感知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抓住音乐要素,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来达到对音乐美的追求。
例如课例《历史悠久的亚洲传统音乐》,在讲到印度尼西亚歌曲《星星索》时,歌曲是一首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中部巴达克人的民歌。巴达克人生活在托巴湖地区,经常驾船在湖上航行,在划船时用“星星索”的哼生为划船时船桨起落做节奏伴衬,歌曲由此得名。
第一乐段:委婉悠长,固定的音型以及附点和三连音的大量使用,使音乐缓慢、悠扬。
长短交替的节奏、每句的节奏前紧后松,带有摇晃感。表现了一个青年驾着小船,伴着微风去和心上人幽会。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我在钢琴上弹奏此段落,让学生先用“lu”母音哼唱,在哼唱时让学生特别注意附点节奏的鲜明性。当学生基本能哼唱时,让学生合着音乐,用手慢慢做划桨的动作,体会音乐的节奏,感受青年划着小船,伴着微风,轻轻摇曳去和心爱的姑娘相见的美好心情。
所以说我们只有将文本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个性化的音乐语言,理解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独特意境,从而引导学生从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去解读作品的人文属性。
2 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有效聆听,感知音乐要素,丰富音乐语言
美国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要真正去品鉴音乐,有效的聆听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对音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高度。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中,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在有效聆听的基础上,结合音乐要素来感知和体验,让学生能真正鉴赏音乐,有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1 通过反复有效聆听,感知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和作用
“反复”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乐曲不止是只重复一次,也可以重复二到三次反复聆听,可以整曲反复、主题动机反复、局部反复、同一作品不同形式反复等,加深印象,更加入木三分运用音乐要素来真正来鉴赏。
例如在鉴赏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响曲》器乐部分时:首先可以简单的听一听作品第四乐章的引子和宣叙调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语言的美,体会作品要传达一种怎么样的情绪;然后在初步体会作品音乐情绪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去聆听,找一找作品的主题;最后递进式聆听,在聆听中要切实结合“音乐要素”(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去分析主题是怎样通过这些要素进行反复变奏的,从弦乐器转到管乐器,最后到整个乐队的全奏,形成一种强而有力的辉煌的气势。这个过程还可以采取局部重复聆听,并且选择主要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学生可以直观有选择的鉴赏。如当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从远方传来《欢乐颂》淳朴、优美的旋律。这时在局部聆听时就要抓住旋律这一重点的音乐要素,体会作曲家内心想要的欢乐最初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这支旋律好像一首德国民歌,是激荡在贝多芬内心深处,通过多次生命的碰撞找到的声音。这样,学生就能慢慢一步步把握整个作品的情感。可见有效地重复聆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语言在鉴赏音乐时所起到的作用,反过来又可以通过音乐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音乐内涵。
2.2 通过对比聆听,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
音乐鉴赏课是一门“听”的艺术,所以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对比聆听的方式,加强学生对各类音乐的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比如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有时候会遇到相同名称的作品。作品名称相同,内容也相近么?同样是《月光》,贝多芬的《月光》和德彪西的《月光》有截然不同的风格。通过对比聆听,抓住音乐语言中的旋律、调式、和弦进行对比分析会发现:贝多芬的《月光》属于古典主义音乐,严谨的调式、和弦的中规中矩表现了月光的柔美。而德彪西的《月光》是印象派音乐家的代表作,音乐的主旋律并不明显,就像莫奈的《印象、日出》画一样,给人朦朦胧胧,模糊不清的感觉,他用零零碎碎的音乐片断和长和弦彼此交融,表现月光神秘莫测的变幻。贝多芬的《月光》重在写实描绘,而德彪西《月光》则更趋向于表达在看到月光后自己心灵的感受和震憾。通过对比聆听欣赏,学生通过音乐语言的对比变化分析,更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更深刻理解音乐家的创作意境。
所以说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有效反复聆听、对比聆听,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即通过旋律的变化、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音色的对比、演奏的技法等音乐元素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参与。将聆听作为把握音乐内涵、追随作曲家思路、感受艺术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3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音乐语言,主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
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高中音乐鉴赏这门学科虽然不是主科,但它更发散学生的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比其他的学科起到的作用更大。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运用音乐的要素,从音乐的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节拍等方面进行音乐的创造活动,塑造音乐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1 引导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放飞思想,发展音乐想象的空间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音乐鉴赏中不能过多地对音乐内容加以诠释,而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的基础上,感知音乐,留给学生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例如在讲解《幻想交响曲—柏辽兹》一课中,先让学生在聚焦、比较、分析各段的音乐语言后,分段聆听。再让学生全曲欣赏,谈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太大,但是我会尽量引导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进行思考。更鼓励学生对欣赏了这个作品后引发深层次的想象和思考。最为重要的还是要求学生在思考时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有个学生在发表观点时提到了乐器的运用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竖琴和单簧管在本乐曲中的使用非常巧妙,两种乐器的音色对于塑造音乐的形象非常贴切。让他的眼前出现节日舞会的欢乐场面,听到了圆舞曲典雅而纯朴的旋律。他还提到自己非常喜欢单簧管的音色,很想了解这个乐器。我在课堂上鼓励他,并趁机介绍了乐器单簧管。我想这就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思维吧,利用发散性思维学习音乐语言,全面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根据自己特点从不同方向、角度和途径去放飞思想,思考学习,探求多种答案。
3.2 鼓励学生运用音乐语言进行音乐创造实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不应当照本宣科,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运用音乐的要素,从音乐的速度、力度、音区、音色、节拍等方面进行音乐的创作活动。
4 引导学生在与“相关文化”的交融中理解运用音乐语言,强化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一起。这些学科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的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的审美能力。
下面是教学片断展示第一主题的教学:
师:请同学们聆听音乐的第一主题,思考:旋律、速度、力度和乐器的音色上有什么特点?作曲家要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力度由弱到强,速度由慢而快,旋律很优美,听上去让人感觉大海美丽动人,从宁静而神秘中慢慢的苏醒。
师:请同学看看这些连音线和三连音的使用,有了它音乐显得很舒展和连贯的同时,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一主题)
生:感觉连音线的使用把每一小节第一拍的重音打乱了。三连音让音乐的连贯性进一步加强。
师:6∕8拍子本身就很复杂,再加上三连音和连音线的使用让我们很难数清它的节拍子,让音乐显得更加朦胧模糊。这就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一个很大的特征。
课堂导入和教学片断的设计,以音画的并联为主线,通过观察画面,分析音乐语言,让音乐与画面之间建构桥梁,让学生对音乐与画面的并联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理解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强化学生音乐的审美体验。
通过上面的这些操作策略,我们发现在高中音乐课鉴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了,对音乐要素中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乐曲的结构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感知与体验,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表现、创造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让学生更好的获得了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的体验。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学生不是主动的去思考,主动的去分析,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到最后还是不知道怎样去分析理解音乐。我想造成这种结果的,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如何去分析音乐理解音乐的方法。
综上所述,更确信了要把揭示音乐语言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学习音乐行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实现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解读音乐语言的能力就是学生对音乐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理解和体会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感知与感受、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活动的过程,提升高中生对解读音乐语言的能力,只有提升了解读音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的体验,才能对音乐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在音乐教学中,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渗透音乐知识、音乐要素的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1]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2] 中国音乐教育.
[3] 朱竞.提高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
[4] 徐浙女.实践新课程散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科技致富向导,2010,(6).
[5] 高小明.浅谈音乐鉴赏课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09
[6] 张东坡.当议高中音乐鉴赏主体参与课堂的构建[J].北方音乐,2011
[7] 孙维权.音乐欣赏的五个层次.音乐爱好者,2003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