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袅娜与哀伤
——从《警幻仙姑赋》及《芙蓉女儿诔》看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创新

2017-10-28

小说月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仙姑洛神赋芙蓉

杜 欣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综合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灯谜、酒令、简帖等等,文学样式灵活多变,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并且使它们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说中骈体文虽不甚多,但它们与小说主体水乳交融,不透露丝毫的繁冗。本文仅从《警幻仙姑赋》和《芙蓉女儿诔》二文进行探究,说明曹雪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继承与创新。

《警幻仙姑赋》出现在小说的第五回,是宝玉在秦氏房内午睡时梦游太虚幻境遇到的自称警幻仙姑的女子,这篇赋即是对仙姑出场的描写。

全赋五十六句,设了许多比喻,作者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就是为了描述仙姑之美。而对于仙姑的描摹,作者并没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正如脂砚斋眉批所说:“此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因为宝玉是第一次见这位“端的与人不同”的女子,故她给宝玉的印象也只能是除了美,别无可写的了。仔细阅读此赋,文中处处透露着曹子建《洛神赋》中描写宓妃的影子。如曹植的“云髻峨峨”变成了“云堆翠髻”,“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变成了“回风舞雪”,“含辞未吐”变成了“将言而未语”,“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变成了“待止而欲行”,“若将飞而未翔”变成了“若飞若扬”,模拟痕迹极重。如果认为曹雪芹此赋只是拟古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本不喜欢“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的,所以也不会仅停留在蹈袭故常的老路上。相比曹植的《洛神赋》,此赋在语言形式上有其创新之处。

首先,此赋为隔句对,除去“兮”、“而”、“之”等虚词,大部分为四字句,且对仗工稳。而《洛神赋》多为四字、六字对,且基本上都是单对,很少有隔对。很明显,两篇赋作形式并不雷同,《警幻仙姑赋》用了骚赋的形式,读来抑扬顿挫,颇有韵律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其次,此赋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或问或答,或排比,语言形式调动得颇为生动、活泼。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其×若何”来形容这位“蹁跹袅娜,与人不同”的仙姑。她“素”、“洁”、“静”、“艳”、“文”、“神”,又如“春梅绽雪”般“素”,如“秋菊被霜”般“洁”,如“松生空谷”般“静”,如“霞映澄塘”般“艳”,如“龙游曲沼”般“文”,如“月射寒江”般“神”。这位仙姑在作者眼中如此之美,以至于“应惭西子,实愧王嫱”了。这种不拘泥旧体的手法正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曹植的《洛神赋》在句式上反而显得逊色了许多。

因此,曹雪芹的《警幻仙姑赋》写得袅娜多姿,虽有摹仿的痕迹,但并不能掩盖其对于打破传统的创新之势。虽然只是小小的形式变动,艺术上不见得优于《洛神赋》,但其对于赋体形式的灵动发挥却是不可抹煞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另一篇新奇文章也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上的创新之作,那就是宝玉为祭奠晴雯而作的《芙蓉女儿诔》。

《芙蓉女儿诔》共一千三百余字,是宝玉诗作中最长的一篇。作者将赋体与骚体结合,写得缠绵悱恻、绚丽多彩。从体裁、文字和表现手法看,无一不是受了《离骚》的影响。这里仅就词汇方面对此稍作说明。如“茝兰”、“蘅杜”、“鸠鸩”、“鹰鸷”、“望舒”、“玉虬”、“瑶象”、“羽野”、“顑颔”、“诼谣”、“招尤”、“攘诟”等等都是借用《离骚》之语。诔文中某些句子也套用了《离骚》的句法,如“发韧乎霞城,返族乎玄圃”即套用了《离骚》“朝发韧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又如“纫蘅杜以为纕”套用了《离骚》“纫秋兰以为佩”。

语言上的蹈袭与继承只是一个方面,作者对于诔文表述方式的创新却是颇令人拍手称赞的。上面提及的林黛玉评论此诔文的“新奇”就是说的形式新颖。

诔文将赋体与骚体结合,不循旧规。小说借宝玉之口曾说明了这篇诔文的创作意图:

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己见……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何必不远师楚人……,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

这说明为此诔文作出创新是有意为之的。曹雪芹借宝玉之口提出诔文“师楚”的创作模式,却又不愿拘泥于方寸之间,可见其在继承中是勇于创新的。而在实际的创作中,作者也确实做到了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序文采用了“宋四六”长短不拘的骈体,而诔辞摒弃了四言的旧套,创造性地变为招魂式的骚体楚歌。这是空前的创体,完全打破了诔文传统的规格。文中有抒情有议论,或哀伤或怒骂,笔锋酣畅,淋漓尽致。

综上可知,曹雪芹对于传统文化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作了开拓与创新。

[1] 曹雪芹,高鹗著.脂砚斋、王希廉点评.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吴新雷.论《红楼梦》中的骈体文[J].红楼梦学刊,1990,(4).

[3] 陶剑平.《红楼梦》诗赋运用与传统文化[J].杭州大学学报,1990,(3).

猜你喜欢

仙姑洛神赋芙蓉
何仙姑避嫌
仙姑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我的芙蓉李树
小二黑结婚(节选)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轻嗅芙蓉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