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育人文化建设的维度、要素和途径
2017-10-27傅登顺
傅登顺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中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学校风范和学校精神。如果说制度是对员工的外在约束,那么,文化则是对员工的内在约束,其力量与作用往往要大于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其制约范围也要大于制度本身。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文化不是做给人看的,而是重在解决学校存在的问题。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领导者。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传教士”,要经常向员工灌输学校文化,使员工认同,发挥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保护和推动作用。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学校文化虽不是具体的实物,而绝非不可知之物。首先,学校文化的主体是生活在学校当中的所有成员;其次,学校文化既反映在学校成员的价值观念之内,又体现在学校成员的行为之上,还蕴含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乃至物质环境之中;最后,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成员所认可的,会自觉去维护或贯彻的原则、理念。学校文化建设要从四个维度推进。
1.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
学校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形成学校物质符号、规章制度的基础,是学校成员在长期在工作学习的氛围中经过“心理积淀”深度内化的思想,也是学校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认同反映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学校办学愿景的行为准则,其具体体现为师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可、对学校活动的积极参与以及对学校历史的沿袭和传承等。
2.组织文化的环境创设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组织,其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展开,学校氛围应该是和谐、积极向上的。就学校内部而言,组织氛围主要由教学和管理两部分构成: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否平等对话,彼此信任支持共同发展;在管理中,干部与群众是否齐心协力,共同提升教学质量。就学校外部而言,学校与家长、社区是否合作共赢,形成教育合力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能否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能否营造健康的学校文化。这些组织关系可概括为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内外关系。
3.领导文化的管理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的成功就是校长的成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校长管理理念和风格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如,注重道德领导、分布式领导,从硬管理走向软管理,从科层化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从物本管理走向人本管理,从专制管理走向民主管理等。应着眼于由学校的领导作风、组织架构和管理风格组成的领导管理维度,从中了解学校的办学追求和办学品位,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制度层面的现状。
4.物质文化的基础夯实
学校文化中最直观的是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建筑物的教育寓意、校园的绿化、美化等;二是实施设备,包括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三是学校的标识,如校徽、校标、校服等,它承载着学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学校师生是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既在自己所处的物质环境中刻下思想的烙印,又让自己在特定的物质环境中得以陶冶和熏染。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五大要素
学校文化建设是管理者尤其是校长关注的热点。但有不少校长反映:学校文化看起来很美,听起来很甜,做起来很难。可见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非易事。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学校文化建设除了校长要素之外,要从以下五大要素去落实。
1.制度的正确导向
文化具有弥漫性的特征,文化传递是一个缓慢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但是,对于学校文化自身来说,强势推进也是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些新建学校,薄弱学校,一开始就要认准目标和方向。学校制度本身就是强制性的力量,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从而形成学校制度所期待生成的学校文化。特别是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前提。在学校层面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中,规章制度是一种基本力量。
2.课程的有效实现
学校的办学理念主要依靠课程来实现。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体系决定着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抓手。这里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名师的行为示范
名师是学校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内提供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名校与名师息息相关,名校哺育名师,名师托起名校。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界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说。当时,春晖中学这么一所私立的农村中学竟吸引了诸如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一批大师,成为一道独特的教育文化景观。在春晖中学,夏丏尊实践“爱的教育”,丰子恺探索“美的教育”,朱自清则呼唤“有信仰的教育”。
4.仪典的充分激励
仪式和典礼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仪式和典礼是有助于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象征性活动,它为学校日常运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使学校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仪式和典礼对学校文化来说,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让师生能够获得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感受和理解力。仪式和典礼可以让参与者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体味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对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仪式和典礼,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现先发宣誓制度的决定》《國务院及其各部门人名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以及其他的仪式、纪念活动等。
5.环境的陶冶熏染
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如,在重庆南开中学,隔着大操场就可以看到对面用兰草种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从左到右足足排列了约100米,每天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在学校教学楼入口处竖立大的穿衣镜,横额镌有“容止格言”几个大字,两边书写:“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它对学生的仪态形象、气质风度均提出了具体要求。endprint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途径
文化是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要素之一,文化属性是学校的永恒特征,文化育人则是最高层次的育人。基于隐性、间接和渗透式的文化育人方式,构建中小学文化育人有三条基本的路径。
1.隐性因素的显性教育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关键场所。校园环境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该从教育着眼,有意识地挖掘校园隐性因素的显性教育作用,积极主动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环境,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是建设绿色校园。校长应该重视学校绿化,提高绿化面积,使校园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学生置身其中,必将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美景,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是塑造人文校园。校园绿化美化做得再精致,充其量像个公园。学校要努力建设人文校园,精心设计富有教育性的物质环境,赋予一草一木、一石一碑以文化内涵,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学校物质环境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同时,要赋予校园内的树木以人格象征。如,松柏的精神,竹子的风格,枫树的君子之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人文品位,给予学生熏陶作用等。此外,还应该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环境建设,如参与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认领、认养场所、树草等。
三是创建书香校园。学校本应散发着书的芳香,弥漫着浓郁的读书气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一种热爱读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质所在。”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经典相伴,与大师为伍,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内心、进取精神和高贵灵魂。要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校内阅读时间,让图书馆成为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
2.文化理念的实践引领
文化理念虽然很抽象,但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往往会在学校的氛围中自然流露。而文化符号,如校训、校徽、校歌等,则是文化理念的表现形式。因此,学校氛围和文化符号是文化理念的重要承载。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应该通过良好风气的营造和符号精神的领悟,使学生真正把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营造良好风气。学校应该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使之形成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驱使学生积极向上,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和臻美。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风气。“风”,指风气、风尚。校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它稳定且具有导向性。在一所学校里,校风的力量最大,影响也最广。因此,学校教育理念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予以落实并影响学生,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主渠道。因此,营造良好校风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教风、学风是学校教与学在精神、态度、方法等方面形成的传统和风格。
教师是良好教风的塑造者和维护者。教风是教师的风范,是教师德与才统一的表现。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教师应自觉地钻研业务,对所教学科精益求精。只有具备对学科炉火纯青的把握,教师的教学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这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们比知识更重要。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者,也是教育工作者。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自觉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们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但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这样,听课将成为一种享受,学生会为之陶醉。
倡导好的学风,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等,要把终身的求知欲这种“精神火药”装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追求知识作为一种享受,把规定的作业当作一件礼物来领受。让考试不再成为负担。好的学风不仅倡导勤奋好学,也鼓励慎思明辨。正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和批判,并帮助他们将其内化为一种基本能力和素养。
二是领悟符号精神。校训、校徽和校歌是学校基本的文化符号,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等的集中体现。学校应该有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徽和校歌等,并使人人熟记校训、认识校徽、会唱校歌,领悟其精神实质。内涵深刻的校训、寓意丰富的校徽和韵味无穷的校歌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校训是学校规定的符合本校办学宗旨、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关键词语,它是学校理念价值的高度凝练,是一所学校的“育人之纲”和“精神之气”。校训作为学校育人的一种独特方式和手段,学校应该将校训教育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教育的全过程,把校训精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要与考核挂钩。学校应将校训精神细化为具体的品行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贯彻落实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与学生的素质考核体系挂钩,采取自评、互评,班主任评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校徽是根据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等,通过巧妙地构思和设计,将图形、色彩和文字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图形标志。校徽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灵魂的表征。校徽包含“象”和“意”两个方面,“象”即校徽外在的图形,“意”即校徽的内涵。校徽设计应使校徽的内涵之“意”和外在之“象”有机统一。
校歌是学校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常常是一所学校对内的号召和激励、对外的展示和宣言。校歌歌词一般既形象地概括了学校的地理、人文环境特色,又含蓄了本校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等。学校应该在一些重要场合,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要求齐唱校歌,每每此时,校歌会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情感共鸣,自然会起到不可言喻的教育效果。
3.有效载体的教育渗透
仪典、故事和榜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生动活泼,是传播学校文化的三种有效载体。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发挥仪典、故事和榜样的渗透作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染和影响。
一是认真发掘学校故事。仪式和典礼前面已经提到就不再重复了,这里着重说学校故事。文化中最有生命的内容就是故事。讲述浅显易懂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价值理念,说者娓娓道来,听着回味无穷,以故事来印证和传播文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生动的故事能打动人,真实的故事能说服人,只有用“学校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哲理,才能给师生员工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每个学校都会发生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人们的想象,温暖人们的心田,也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学校应该注重发掘校园诸如刻苦好学、助人为乐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和载体予以传播,用鲜活感人的故事触动学生心灵,给他们留下对学校的美好记忆。“说好学校故事”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二是大力宣传学校榜样。英雄是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学校中的英雄人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形的,可以效仿的榜样。没有楷模人物的学校文化是不完整的,也是难以传播的。“英雄是一種象征,他们行为超乎寻常,但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常常戏剧性地向人们展示,成功是在人们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的。”学校英雄是学校价值观的践行者,对内体现角色榜样,对外代表学校形象,学校英雄设定了刺激学校成员应需要努力达到的标准。但凡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英雄榜样。相比较而言,学生楷模更容易被其他学生认可,为其他学生提供可借鉴的成功范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温家宝一辈子以周恩来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和精神榜样。
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其中之一即为“营造育人文化”。文化育人既反映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也体现了文化的内在意蕴,更是深化学校建设的需要。学校校长不仅是育人文化创造者、领导者,其本身更是育人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源。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