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策略
2017-10-27郑新丽
摘 要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最基本的语文思维品质和语文能力,它具有独特性和统领性、阶段性与持续性、共同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造教学方法,变更教学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语文 核心素养 内涵 特征 培养策略
2014年3月,教育部在教基二[2014]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1]。文件出台后,“核心素养”一词便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教育界也由此掀起了一场“核心素养”的研究热潮。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该怎么理解?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本文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就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内涵及其实质。“核心素养”是一个舶来品,国外最早提出“核心素养”概念的,是国际经合组织(OECD)启动的DeSeCo研究项目,该项目认为,核心素养是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拥有成功快乐的生活,进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素养。随后,欧盟、美、英、法、德、澳等国相继加入到有关核心素养的建设与研究中来。欧盟认为核心素养是使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素养;英国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为适应将来生活所应具备的关键技能;法国认为核心素养是构建终身学习的基础;德国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做出准确判断和科学选择的能力;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为有效参与未来社会不断发展中的工作形态与工作组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
受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启示,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等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素养也作了相应的研究。如钟启泉认为核心素养指的是跟个体未来职业上的实力和成功的人生密切相关的,覆盖了知识、能力、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崔允漷认为,核心素养是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来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任务的一个类概念;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3]。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大都限定在学校教育和入职培训之前,而且都强调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做这样的概括: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解决复杂问题和不可预测情境的最关键和最具生长性的素养。
2.语文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语文素养及其构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语文素养[4];有学者认为,语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将优秀的语言成果加以内化,从而使自己达到的修养[5];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课标中的相关阐述,对“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巢宗祺认为,语文素养由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感、思维品质、识字写字能力、閱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等构成[6];王荣生认为,语文素养由四个层次构成:显性言语行为、指挥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参与指挥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语行为的主体背景和外部环境[7];韩雪屏认为,语文素养由基础层面(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语言积累、知识视野、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动力层面(包括语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行为意志等要素)、实施层面(包括语文感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等要素)和言语操作层面(是显露于外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8]。
综合上述学者对语文素养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语文素养就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人文素养等,它由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品德修养等构成。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就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语文思维品质[9]。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素养中最本质和最重要的东西,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且最能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的特征
1.独特性与统领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它既是一门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反映[10]。语文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特征是语文思维品质。语文思维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形式,其实质是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符号作为思维的载体,对一切与语文有关的事物、现象和社会文化生活等进行认识和发现的心理过程[11]。因此,在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注意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注意语言文字符号使用的正确性,注意问题解决的条理性,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等,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审美素质等获得质性的发展。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一根主线,它统领着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宏观方面来说,它统领着语文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和评价标准等。从微观方面来说,它统领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容量的安排等。它同时还制约着语文学科的其他素养,如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方法与习惯等的实现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魂”,只有抓住了它,我们才能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才能清晰地确立语文学科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体现出语文对学生未来成长的独特价值,从而使语文教育教学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来。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上,应对处于金字塔尖的语文核心素养给予特殊观照,以利于语文各项素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圆满达成。endprint
2.阶段性与持续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教育阶段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特点,因而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如此,在个体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着重点会有所不同,换言之,语文核心素养在个体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教育效果。比如,同是对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小学低年级就要侧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则需要侧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而到了中学阶段,就需要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决策性思维等思维品质。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在对其培养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各学段之间的联系:先前的教育影响要为后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后面的教育影响要承接先前的素养基础,并在程度上逐步深化。
其次,语文核心素养不是天生的,它是在特定情境、日常生活和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慢慢生成并发展起来的,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这种持续性包括两层含义:其一,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各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应该有一个总的教育理念与制度安排,以配合这个基本任务完成与实现;其二,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语文核心素养应注意衔接与过渡,如果不考虑衔接,不仅会造成语文教育的浪费,更会造成学生生命的浪费。语文核心素养的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特征,决定了对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发展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培养策略,以期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
3.共同性和终身性
语文核心素养不同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面向的是特定行业的人员,是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成功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它强调的是专业素养的结果与价值功能[12]。语文核心素养则不同,它面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全体公民,是各社会成员为过满意生活、适应终身发展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思维品质,它强调教育的过程与功能。也就是说,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共同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贯穿于人的一生,它不仅着眼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同时还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3],它是学生在原有语文知识、能力、经验和情感的基础上生成的稳定持久的语文思维品质与语文能力,其内容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作用可延长到学生的未来和终身,这也就使得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了终身性的特征。
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科学的教育理念会产生正确的教育行为。教师是課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其所拥有的教育理念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课程实施和评价的最终效果。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其自身所拥有的教育理念的先进程度和专业素养的厚重与扎实程度,是决定语文教师能否担当此大任的关键因素。新一轮课程改革和课标的研制,把核心素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调了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师要积极响应这一变化,在核心素养这一方向标的指引下,树立起正确的语文教育理念,认真研究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意义、培养的策略方法,并对此进行持续性的深化研究,以切实保证各学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任务的实现与完成。核心素养对语文课改的导向作用,向我们明确地展示: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起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先决条件[14]。
2.设计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它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围、程度、分量和体例等。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得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因此,语文教师应深刻研究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与阶段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对眼前的个体走向未来社会、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有没有帮助作用。其次,还要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与实际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相吻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能力层次,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贯彻与落实等等[15]。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获得有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思维品质,让学生逐步树立起语文问题意识,并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由传统的教材知识体系向语文核心素养体系进行转变和更新。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它的知识内容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否则,学科就很难存在。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承担着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任,否则,学生的能力、思维、审美、品德等就没有办法发展与提升。但语文知识体系是从语文学科最低的培养标准和教学任务出发的,而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则是从培养人的高度和目标出发的,但这并不是说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是相互排斥和矛盾的,而是说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传授与训练,还要着眼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完善与提升[16]。事实上,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和发展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具体的培养任务和教学内容,明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保语文课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能够给学生思维以一定强度和密度的刺激,并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获得锻炼与提升。
4.改造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简单运用。于是,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且被证明比较有效率的手段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与无味。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思维品质的完善与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任务是给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因为核心素养“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17]。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从语文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选择研究主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分析理解、演绎归纳等活动形式和策略,来获得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的发展。问题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构建立体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进步与要求的通识型人才。endprint
5.变更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语文教学起着引导和监控的作用,它牵系着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的健康成长,牵系着学生综合素养的打造,因此,要想使当前的语文课改取得显著的成绩,就必须转变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对学生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评价,转向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的评价。由于思维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因而就给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教师要把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转化为可观察和可检测的外显行为和表现,在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等进行测评的同时,通过开放性的题目来对学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等新课标在《考试说明》中提出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进行考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牵涉到评价人员、评价方法、评价技术等一系列的工作,为了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分析、综合与鉴赏等的语文思维品质,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总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适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学生也才能具备更强的迎接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OL].(2014-04-08)[2015-12-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 辛涛,姜宇,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3]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4]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5] 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刊,2004(6).
[6] 巢宗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9).
[9] 罗晓晖.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10).
[10]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11] 李星云.论小学數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 牛超,刘玉振.试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0).
[15] 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16] 张聪慧.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转型[J].教育科学论坛,2016(10).
[17]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
[作者:郑新丽(1979-),女,陕西宝鸡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