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凝固的优美音乐
2017-10-27卢苹
卢苹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建筑艺术”,单元开篇即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那些经典建筑而言,这种音乐无疑是优美的,但学生面对着文本的时候,由于对建筑的陌生,他们是否能够读懂这些凝固的、优美的音乐,这是语文教师需要且教且思的问题。《北京四合院》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就不断地思考、解决着这些问题。
一、基于标题的畅想
“四合院”对于笔者所在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事物,于是教学也就有了一个空间,一个让学生基于标题畅想的空间。笔者在用幻灯片投出课文标题之后,让学生去想“何为四合院?”学生虽未亲眼目睹,但好在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展开想象。笔者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出自己所想象的四合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看看各自的想象结果是否相同。
这个教学过程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但学生的兴趣却调动起来了:既然是院,那学生就容易根据当地的院子,去构思四合院的样子,而既然是“四合”,就有学生猜想:是不是四边都是房屋,然后围成了一个院子。而有了这种想法之后,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搜索可能在影视或动画中看过的四合院,比如说就有学生从《神厨小福贵》的动画中寻找到了相关的场景。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中的描述去进一步“加工”自己所想象的四合院,于是学生大脑中关于四合院的表象就清晰了起来,这为学生理解四合院本身以及其所承载的首都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譬如有学生说“原以为四合院是一户人家的四栋房子,原来四合院可以是好多人家围住在一起”,而这样的理解,即可为文中的“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理解提供支撑。
二、数读文本的感悟
《北京四合院》一文实际上是指向当下的,但这种指向学生能否一下子读懂呢?这或许还要在学生初读文本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学生初读课文,未必会注意文中强调的“社会功能”,但他们还是有感悟的,而教师就要围绕学生的这些初步感悟去组织教学。
根据笔者收集的学生的初读感悟,其中有一些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读之后向笔者提出:课文的标题是“北京四合院”,但文中并不是重点从建筑特色的角度去描写北京四合院的,这不是文不对题吗?这是一个很具共性的典型问题,笔者一开始顺着学生的思考说:确实有道理,可能我们应该把这篇课文的标题给改了!学生看到笔者这样的反应,心里反而没底了,于是说他们再想想。
学生所谓的想想,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思考,而要进一步思考,再讀、三读课文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这个时候的学生会有一种更为宏观的视野,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以一种“比较”的思维,去研读作者的观点,就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写北京四合院的重点,并不在四合院自身的建筑特色,而在于挖掘四合院这种生活方式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于对现代建筑所引起的“封闭式的孤独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而有了这样的理解,也才呼应了本单元的主题——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四合院则是一首优美的凝固的音乐,读懂了四合院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的意蕴,也就是听懂了这首音乐。所以当学生特地将课文中类似的语言挑选出来,并理直气壮地说出来的时候,笔者就意识到了前面的教学策略是基本成功的:从初读到再读,再到三读,带着问题与比较的思维,几番阅读之下,学生认识逐步深刻了起来,也逐步把握到了作者描述北京四合院的真实目的实际上是想追求建筑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是想借助于建筑去保留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气氛,如此,便听懂了这一优美的音乐。
三、面向人文的哲思
然,仅有此还是不够的!好的音乐是有余韵的,《北京四合院》一课的余韵在哪里?笔者以为课文之后的一个问题,或可再拨本文的音乐之弦:你认为作者所主张的现代住宅建筑的思路是否可行?
这个问题的价值有二:一是将学生的身份由阅读者转变为思考者;二是激活了带有哲学意蕴的思维。前者自不必详述,后者却不可一言带过。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虽有浅有深,但却不乏一些有价值的想法。比如说有学生说现代建筑之所以让人与人之间疏远,问题就在于大门一关便与世隔绝,因此应当设计像四合院一样开了门或窗户就能看到邻居家的建筑,那样人与人的沟通就多了;也有学生说可以跳出一座四合院,要想办法让一个单元或一个小区的人愿意从房子里走出来,建筑可以不是四合院,但人与人之间只要“合起来”,也就可以让四合院的功能延续下来了……这些想法或许难以变成现实,但在学生的思维中已经是一种价值的种子,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他日茁壮成长,亦未可知。而建筑无声之音乐,优美也正在于此!
[作者通联:江苏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