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的选择

2017-10-27左思路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

左思路

摘 要 初中历史史料的选择对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选择历史史料:一是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二是基于学生发展水平,三是着眼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四是满足学生兴趣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史料选择 有效性

历史史料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史料这一媒介激活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面对丰富的史料,如何恰当地选择历史史料来提高我们历史课堂的效益,为学生构建其完整的知识体系,达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判断和感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门类齐全,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图片类,还是文本类,在我们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筛选过程,这个筛选的标准就是我们的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郑和下西洋”课程内容是这样规定的:“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1]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应该紧扣“航海壮举”这一关键词来选择历史史料。如何通过历史史料来体现这一“航海壮举”?我们选择了一组材料。

第一组:“郑和下西洋”航海图(略)。其目的是通过地图比较,直观展示郑和下西洋航海的经过。通过地图可以看出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两大洲跨越两大洋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发生着交往。从事件的经过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航海壮举”。

第二组:展示表1材料,通过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的对比,让学生得出“郑和下西洋”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程遠的结论,从而通过比较展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第三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人类与母亲》的一段文字:“15世纪后期在葡萄牙航海设计家的发明之前,这些中国船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通过外国历史学家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来证明这一事件是“航海壮举”。

这一组历史史料的选择紧扣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论证郑和下西洋这一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样我们就避免了在选择历史史料时的无所适从与泛滥成灾,从而达成历史史料选择的全面性、典型性与客观性。

二、基于学生发展水平

历史史料作为教师用于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其是否具有可读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不同的规定。比如七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型的历史读物”,八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阅读并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九年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论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1]。可以看出,在初中不同年级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2]因此,史料选择要注意数量和把握质量,不能够超越初中生这一现实的可能性。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史料的选择一定要做到让学生能够读懂,这是关键。对于一些生僻字要注音和注解,对于古文要做适当的翻译。

例如:“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翻译: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朱允炆)流亡(或逃跑到)海外,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同时想要向外邦(异国)炫耀国威武力,宣扬明朝(中国)的富强。

这则材料必须翻译,否则学生很难读懂,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关注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避免我们在运用史料时选择到学生难以理解的材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三、着眼学生思维深度发展

历史学习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中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探究建立起对历史的自主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达成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例如:

材料一:1420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后,“诸番使臣充斥于廷”。

——《明史·古里传》

材料二:有人尖锐指出:“收货所出常数十万,而所取曾不及一二……今乃竭天下所有以与之,可谓失其宜矣。”

问题:通过两则材料阅读,请你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得与失。

这两则材料为我们丰富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提供了铺垫:从政治这个角度来说,无疑是达成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但是从经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得不偿失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就在于为学生提供多样性材料,为学生深入理解某一问题打开一扇窗,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从而在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历史素养。

四、满足学生兴趣提高

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正式的历史学习,对历史充满了兴趣,然而由于历史具有过去性这一特点,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的生活相去甚远,如何让过去与现在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挖掘历史材料趣味性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初中学生以感性思维为核心特点,在史料的选择中要注意史料的形象与直观,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浅显的文字和图片来落实教材的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这一课为增强它的吸引力是这样做的:一是在本课的导入方面用了大型动画片《郑和下西洋》这一有声的材料。二是让学生讲述本课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爪哇事件”和“郑和大战海盗”两个历史故事。第一则故事体现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为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第二则故事反映了郑和有勇有谋、机智勇敢的大无畏精神。

满足学生兴趣的史料选择不仅展示了“历史的细节”的魅力,丰富和丰满了我们的历史课堂,让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有活力,而且使学生可以长期、可持续地关注自己的历史学习,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的选择是一个非常考究的问题,紧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使史料选择具有典型性,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史料选择具有针对性,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史料选择具有全面性,满足学生兴趣需要使史料选择具有可取性。惟其如此,才能够提高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袁廷虎.基于学科素养建构的史料教学研究[J].历史教学,2015(23).

【责任编辑 郑雪凌】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