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途径探析

2017-10-27孙青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对话教学中学语文文本

孙青

[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大致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只有理解文本,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思想,从三维目标角度去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生只有充分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的用意,才能不断地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对作者、文本、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认知通过共享,形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对话教学;教师;文本;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0703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主体与客体的对话就是解读过程,主体与主体的对话就是沟通过程。教师只有理解文本,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思想,从三维目标角度去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学生只有充分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的用意,才能不断地提高认知和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将对作者、文本、文本中人物事件的认知通过共享,形成基本的共识。

一、师本对话

一般来说,阅读主体在粗略读完文本后对文本的印象是模糊的,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但不是非常形象具体。即使记住某些细节或语句,对文本仍缺乏一个整体的有机的认识,只是停留于表面,容易错失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诞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很大。国内有专门的“红学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研究,而且催生了许多关于红楼的鉴赏书籍。《红楼梦》从服饰、生活起居到琴棋书画,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情世故等,其文学创造力、写作手法、故事情节、所涵盖的大小事件,其文笔之细腻、之深刻、之紧凑,这些都给后人提供了欣赏和借鉴的价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个体对于《红楼梦》有着自己的解读,而这种解读是基于认真仔细阅读这部名著的。著作本身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作者曹雪芹在当时写这部著作的初衷。同样的,在课堂教学中主体与文本对话的价值意义也体现在这里。

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有一定的方法。比如可以在文本中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解读;也可以联系文本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来与文本对话。可以通过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时代背景,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可以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教师读文本一定要非常的细致,教师要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考呈现给学生,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使学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感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触动。教师可以仔细、反复琢磨文本中自己认为有价值或者有疑问的词句,揣摩具体的内容及艺术手法,理解它们在整个文本中的意义。

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应掌握“知人论世”的方法。从大处来说,需从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等方面来思量作者写作的初衷;从小处来看,要着眼于文本中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关系。阅读时教师如果能够摆正心态,真诚地和作者、作品对话,对文本的解读才不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读一本书”容易,“读好一本书”不易。仅一字之差,与文本对话所需的境界和修养的差距却很大。读好一本书,这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很高,这需要联系教师的人生体验、兴趣特长、知识背景、逻辑能力等。除了依赖教师自身的积累与沉淀,还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摒弃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使自己静下来,避免心浮气躁,努力做到“去功利性”。只有在精神集中后,思路才会逐渐明晰,才能迸发灵感,激荡内心的情感,获得体悟与感受。对于文本,教师既要能“走进去”,还要能“走出来”。“走进去”是要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沉浸在阅读的享受之中,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沉,心随文动;“走出来”是能将思绪拉回现实中,从一个较为理性的角度通观全局,条分缕析。

一位教师在上《师说》之前,在备课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反复对话,提炼出了“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人文价值观,包括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确定,以及运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从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主题“获得教养的途径”获得启发。如果是参考一些教学设计资料,很多资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都是从强调“尊师重道”这一观点展开的。而这位教师另辟蹊径,在与文本反复对话过程中,用独特的视角,提取文本中所传达的富有人文性的价值观念,让人耳目一新。

不论是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师本对话过程都是教师对文本方方面面的深入解读过程。

二、生本对话

语文教育教学提倡中学生阅读一定的经典书籍,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开阔视野,积淀文化,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

对于中学生的文本阅读情况,可以从阅读的质和量两方面来考量。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有很多推荐阅读著作是根据语文教材中要学习的作品节选片段和章节而列出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边城(节选)》、《林教頭风雪山神庙》(水浒传节选)、《逍遥游》(《庄子》首篇)……学习某部作品的节选,教师要鼓励学生精读和细读原著,因为名著的价值在于它的整体性,就像欣赏一位美人,如果只看到她的脸庞或者头发,而看不到她的全身,就没有一种完整、和谐的美感。

从数量上来说,教师最好能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定期定量阅读一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切忌“贪多嚼不烂”。除了硬性规定的必读书目,教师还可以指导部分有兴趣、钟爱读书的学生广泛涉猎各种领域和类别的书籍,如哲学类、心理类、逻辑类……这些不同类型的书之间是相通的。endprint

现在存在一种“浅阅读”的现象,学生阅读时较为随意、散漫,心灵和文本之间的实质性、深层次的对话较少,一部分学生在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中存在一定误区,如脱离文本的“随意性”的解读,只关注只言片语的“碎片化”阅读。有些思考也是简单化、平面化甚至是娱乐化的。

2012年由中国内陆的部分高中学生发起,在微博上转载“杜甫很忙”的涂鸦,这组图片源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上的杜甫插画,经过寥寥几笔“改造”,诗圣杜甫被涂鸦成各种现代的形象,从事各种活动。这些带有娱乐性质的涂鸦短短几天就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杜甫是唐代的爱国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作品多为忧国忧民之作。不难看出在《登高》这首诗中,饱含着作者漂泊无依、忧国伤时的辛酸。学生不但不能体会其中的感伤情感,而且恶搞杜甫,使其变成了网络中的娱乐对象,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科技的过分重视使得人文的学科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地,人文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很多学生个人涵养的低下,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其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

学生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中需要走进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体会作品中情感、思想、语言之美。学生在涂鸦时正是因为没有体会到诗人高尚的情操以及诗中所蕴含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心灵深处并没有真正走近和了解诗人杜甫,才会有此举动。这也提醒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文本中汲取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养分,尊重先贤,尊重文化,对文学经典保持一颗敬畏的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品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利用现代的阅读途径了解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因其卓越的描述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短篇小说《品质》写于1911年,主人公把制鞋当作毕生使命,诚信经营,按理应该有十分美好的结局。可是,现实生活不是童话,好人很难处处都优,当工业革命到来时,不能够与时俱进,只能接受悲剧的命运。通过对作者的了解,能够更好地解读课文。

三、师生对话

打个比方,有时我们去一个景区游玩,我们可能会随意地走一走看一看,可能对一些景点不是很了解,可能有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看到。如果有一位优秀的导游带领着我们,为我们介绍景点的历史由来,那么我们就会更明白一些,旅程会相对更完整和丰富。同样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对话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领略各种独特的风景,获得各种各样的领悟和感受。

师生对话能否顺利展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教师类型分为几种,大体上有“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种类型。

“权威型”教师以权威自重,认为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具有绝对控制地位,学生只需听从教师的指导与安排即可。这类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应该怎样”“学生不应该怎样”,在“学生可能会怎样”方面会考虑得少一些,在语文对话和交流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因此教师比较反感学生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表现。很多学生对这样的教师是又“敬”又“怕”,在课堂上总是安静,听话,教师和学生表面和谐,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教师如果板着脸说教,会使得容易受外界影响、过分依赖教师的学生墨守成规、一板一眼,这是不顺应新时期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的。

“放任型”教师对待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这类教师通常对学生比较冷漠,不在意学生的表现。中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的自控性和意志力,但是如果缺乏教师一定的引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么课堂对话将会陷入无序状态,甚至混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权威型”教师比“放任型”教师更好一些,至少“权威型”教师还是关心学生的,希望学生能够越来越好,只是方式方法不是那么的合理。而“放任型”教师的冷漠会在无形之中伤害学生。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更不用说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难有很好的反馈。长此以往,师生对话难以顺利实现。

“民主型”教师是较为明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他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努力缩小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代沟。因此,他们无论是从语文文本中还是从现实生活中都能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其兴趣,并且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师生关系的民主使得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会让学生珍惜和渴望每一次和老师对话的机会。

在中学课堂中,对于文本,优秀的教师既要有自己的解读,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解读。在授课之前,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需要运用到在大学里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还需要独立阅读一些论文专著,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将语文课上得精彩生动。与此同时,教师要避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来上课,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为了教而教,像“权威型”“放任型”教师那样,那么在课堂上就不容易打开格局,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认知基础是有差异的,学生思考的角度大多时候是“去成人化”的。教师应避免“揠苗助长”,给学生灌输太多抽象的哲理和结论等。“民主型”教师能够在“自我解读”和“学生解读”两个版本中自由灵活地切换,防止顾此失彼。语文课堂“去教条化”“去模式化”,才能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探索欲。

四、生生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较易于展开,他们年龄相近,大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在平时的语文课中,通常教师抛出一个话题,学生在座位上会讲上三言两语,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里泛起涟漪,但是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就又恢复了平静。倘若教师给学生较为充裕的时间,让其讨论,使其身心处于放松状态,学生之间便会很快投入对话与交流之中。

有一部分学生有思想,但是不善表达或者羞于表达。他们通常很安静地坐在一边,认真听讲,课堂上鲜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而有些学生非常健谈,思维特别活跃。如果这两种学生长期在一起相互学习,内敛性格的学生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逐渐变得开朗、活跃,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投入到论辩之中;而大大咧咧的学生受到同学的感染,会变得稳重,避免武断、轻易下结论,思考全面与成熟后再表达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与学生之間既是玩伴、好朋友,又是竞争、学习的对象,同学之间容易产生亲密感。

生生对话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课堂上的辩论赛、演讲、小组讨论等,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学生四到六人一小组,小组里每个人都需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既可以是口头形式的,直接面对面交流,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如展示个人的作品等。教师在分组时也要注意使组内学生在性格、气质、学习兴趣、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担任一定的角色,如记录员、小组长、发言的人员等,而且人员的角色要有一定的轮回转换,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体验不同的小组角色,提升学生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促进其成长,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周侯辰)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中学语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