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深入落于辨

2017-10-27许晓平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辨析纸质

许晓平

作文中,尤其是高中论述文写作,思维是贯穿始终的。对材料的概述、对结构布局的把握及语言表达,无不体现思维品质的差异。可以说,思维的状态决定了作文的状态,思维的品质决定了作文的品质。

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思辨是通过思考辨析,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实现以理服人的手段。它是思维展开并推进的有效途径,思辨是思维训练的基点也是支点。

再具体地说来,思维起于思而落于辨,高明的思辨靠的是清晰的思与细微的辨。

清晰的思是传统的议论文也非常强调的,笔者在这里要讲的主要是如何进行细微的“辨”。这个“辨”的过程,笔者称之为“小逻辑”。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从来不缺大道理,缺的正是小逻辑,“辨”的意识在思维和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們需要辨什么呢?

一、辨概念

论述文写作说到底是以理服人,而说理的第一步就是为论证对象作界定,这是论证的基础。事实也证明,对要求论述的概念把握地越精准,就越能全面深刻地评价现实,思想立意才可能有深度和新意。而在材料作文中,这一点就更重要了。

比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对于这种概念型的作文,首先应该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个概念进行适当的阐释,根据一般的理解,“有字之书”,即文字之书,可读取的书本知识;“无字之书”,指人对社会与生活的阅历感悟;“心灵之书”则指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成长史。如果开头没有这样的一个步骤,而直接去论述,未免显得空洞无物,或者说,没有一定的概念界定,这个文章是写不下去的。而对于象征色彩明显的作文题目而言,把握材料关键概念的象征义或比喻义则更是至关重要。

如2016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旅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这个作文题目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做的一步是把握“行囊”与“旅程”的比喻义,并于文章的开头作一定的阐释说明。

又如以下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

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世上没有靠临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习作中产生较多偏题及分析平面的现象,好像一直在说“模仿”,但“模仿”到底是什么,一直模糊不清。主要原因是在思想上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模仿”压根就没有停留过,最终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看以下范文:很多人对模仿的忽视源于对概念的误解。模仿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原封不动地拷贝,而是一个照猫画虎的过程,前者看到荷叶制造的还是荷叶,后者则成就了雨伞。潜艇、飞机、声呐探测……当代的仿生学很好地诠释了模仿的意义与智慧。

作者在此引入相似概念“拷贝”,辨析了二者区别,既明确了“模仿”的内涵,有利于将思维推向深入,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体现了写作者的思辨能力,尤其是“辨”的能力。

又如以下范文:对那位作品中处处留下模仿痕迹的学长提个醒,模仿是学着做,创新是试着做,要敢于创新。

作者在此引入对立概念“创新”,而后明确了“模仿”与“创新”这对对立概念的根本性的差别,这么一辨,“模仿”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得到了凸显。这种概念辨析的形式背后其实是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故意引入与之矛盾的概念,然后从相反的角度来辨析两者区别,从而加强思维的深度。

又如在课文《拿来主义》中,作者在用比喻论证阐释“拿来主义”这一主体概念内涵前,先是辨析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等相似或矛盾的概念,通过辨析,作者先破后立的写作思路,鲜明的观点就很明显地呈现出来了。

正是把相似和相对的概念进行分类,然后放在一起思考,一个无序的世界才可能变成一个在理念上的有序世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才有可能不断深化。

二、辨判断

写好一篇应试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用意。

现在的高考作文基本是材料作文,且题目要求中往往有这么一句话: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这个“此”字,看似容易,就是作文给出的语料,但要准确地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对于二元对立、三元对立的材料判断出其中的矛盾点对有些学生而言却并非易事。

如以下作文题目:

近日,清华大学推出新规: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游泳将与毕业绑定,不会游泳的学生必修游泳课,通过后才能获得毕业证。

对此,有人认为,早在90多年前,清华大学就有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不能留洋的规定,这一次不过是恢复以前的传统而已;而且会游泳是好事,可以锻炼全身肌肉,紧急时还能拯救生命。

当然,也有人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应该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学会游泳,这种做法是否有些强求一律?学不会游泳没有毕业证的处置是否不太合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在这个作文题目中,“此”到底指代什么?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将论述的中心放在了要不要游泳,或者说对游泳这种体育运动方式优劣的评价上,而没有注意到这个事件争论的焦点该是清华大学将游泳与毕业绑定这个点上,因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很多学生费了很多笔墨甚至全部笔墨在论述游泳的种种好处上,如果抓不到“绑定”这个关键点,对观点的阐述就只能流于表面,势必无法走向深刻。

又如以下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里、饭桌旁、电梯上、马路边,人们忙着看微博、刷微信、浏览网页,获取信息;无可置疑,现在已经是“阅时代”了。在欧美许多国家,无论在地铁、火车或机舱里,还是在咖啡馆、池塘边或公园的长凳上,都会看到有人自然地捧着书在阅读;许多国家也在积极倡导保持传统的纸质阅读的习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这个作文题目的要求是“综合上述材料”,需要我们思辨的点应该落在“综合”二字上,上述材料综合起来,关键词该有两个“阅时代”和“纸质阅读”,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在论述之前加以判断的。“阅时代”具体表现为读屏或者说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对于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我们可以作选择,但无论作什么选择,都应该在有对立观点的情境下展开论述,即如果你倡导纸质阅读,应该把纸质阅读放在网络阅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展开,并在论述时兼顾到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而非单一地强调提倡读书,事实上,这样的作文是非常多的。反之,如果你倡导拥抱网络,也应该顾及到这个材料中的另一个关键词“阅读”,并兼顾到纸质阅读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而非将思辨点放在对“低头族”现象的论述上。

如果高中生在论述文写作的过程中缺乏概念意识,还没有对材料中的重要概念作必要的界定和诠释,就匆匆立论,草率论证,就极易造成偷换概念这种逻辑悖谬进而导致离题偏题。而现实是这种情况非常多,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适当指导,让学生树立“说理从下定义开始”的意识,对没有明显需要下定义的材料则需要先对论述对象进行明晰的界定,在思考及写作的过程中强化“辨”的意识。

[作者通联:浙江天台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辨析纸质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