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高考优秀作文中领略过渡技巧
2017-10-27韩延明
韩延明
要想写出一篇结构完整的考场佳作,就一定要讲究过渡。所谓过渡,就是指文章内容前后衔接,即由前一层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层意思,中间没有断层或跳跃。如果文章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就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有结构残缺之嫌。一般地,文章以下部位都要有过渡:从一层意思转人另一层意思的转折处;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衔接处;由议入叙或由叙入议的变换处。过渡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内容连接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就是与其巧妙过渡分不开的。在此,谨以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领略作文的过渡技巧。
一、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过渡
面对考查频率居高不下的材料作文,行文时一定要根据材料提炼论点,不能凭空想象、无中生有或生拉硬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材料与观点之间安排过渡,使二者水乳交融,自然连贯。常用的表述方式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这虽是一则寓言,却形象地说明了……”“由此观之,我们……”“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例:一位作家说过,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本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磨砺;一本是“心灵之书”,那是灵魂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就不尽完美。三本大书果真都如此重要吗?经过深思熟虑,愚以为,“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透、最该读懂的书。(201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请先读懂自己的心》)
“三本大书果真都如此重要吗?”一句承接材料,引发思考,然后给出答案,亮明观点。此句由材料引出观点,起到巧妙过渡的作用。
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
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紧接着一般都要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进行论证,这就是论述。按照结构要求,由论点展开论述,二者之间应有合理的过渡。如果缺乏必要的过渡,就会造成观点与材料分离,逻辑不够严密,表意不够连贯。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可以使用“由此,自然联想到我们人类社会……”“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令人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子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确保文气贯通。
例:一作家提出人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对此我持赞同态度。三本大书的理论,正印证了那句话: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前段时间获赞无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每期节目开场前,她都会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当期主题;《中国诗词大会》上,作为主持人的她也能对一句句诗词及出处信手拈来,观众欣赏到的正是她的才情与气质。董卿读过的书在她身上留下了烙印,使她气质斐然。(2017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者在提出论点之后,用“前段时间获赞无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自然引出下文民谣歌手、作家、画师、背包客、禅宗弟子等人博览群“书”成就大业的典例并展开论证。看似简单的一句过渡使上下文巧妙连接,天衣无缝。
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
摆事实,讲道理,是写作议论文惯用的方法。论辩时理论论证纵横驰骋,使论述变得更加深刻;事实论证避免泛泛而谈,使论述显得更加具体,二者相得益彰。论证时要确保理论与事实水乳交融,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否则就会油水分离,造成逻辑上的“断层”,影响论证力度。由理论到实例,常用的过渡语有:“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都概莫能外……”。由实例到理论,常用的过渡语有:“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恰在于……”“这些妇孺皆知的事实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例1:鲁迅说过:“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只有拥有自信,你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才可以创造你的梦想。美图CEO吴欣鸿成为社会瞩目的成功人士,离不开他对前途的信心和对梦想的坚持。两次创业失败,吴欣鸿依然坚定信念,他说:“我有一颗年轻的心,在我看来,年轻没有失败。”之后,他再次创业,成立美图网,推出美图秀秀,终获成功。(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遥有山海一梦归》)
作者引用鲁迅的名言,先从理论上紧扣“拥有自信、敢做敢当”进行论证,接着用“只有拥有自信,你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才可以创造你的梦想”一句过渡到举例论证,自然流畅,了无痕迹。
例2: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常常想:“外国人能得到世界冠军,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1958年,他在一次誓师大会上发出这样的誓言:“我要在3年内夺取世界冠军!”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他拼搏奋进,终于在一年后的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中力克群雄,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后来又在第26届世乒赛上和队友一起夺取了男子团体冠军。
理想有多远,成功的舞台就有多大。容国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益于心中远大的理想。正如魏源所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理想是心靈之光,是人生坚实的支柱。心灵之光够亮,人生支柱够高,人的成就才够大。(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也谈“成功之道”》)
这段文字先列举名人事例,在此基础上纵深展开,论证“拥有崇高理想和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心论题。由于有“理想有多远,成功的舞台就有多大”过渡句铺路搭桥,例证与理证浑然一体,如行云流水,完美流畅。
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
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说理也不例外。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正反论证有利于是非对比,说理更全面,析理更透彻,论证更有力,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无论是由正到反还是由反到正,都必须借助过渡语巧妙连接,否则就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造成逻辑混乱。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或句式完成。endprint
例: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的“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的创新精神……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
然而,正如俗语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中国驰名商标”三鹿旗下的奶粉中有了三聚氰胺……(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一碗一筷诠中华》)
作者先正面论述中华美食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承载的人们的性情,再用“然而,正如俗语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过渡到反面论述,列举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红心蛋中的苏丹红、虾中的注胶虾等现象,阐述人们谈“食”色变,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通过正反对比,优劣凸显,是非分明,使人们对中华食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五、层与层之间的过渡
为了使论述脉络清晰,全面深刻,写作时要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议论文常见的层次结构是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各层次间一般借助“同时”“无独有偶”“物如此,人又当如何”“不只……,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等词句过渡衔接;递进关系各层次间则往往借助“更进一步说”“更有甚者”“不仅如此……而且……”“相较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个人如此,国家、民族更是这样”等词句过渡衔接,将论证引向深入。
例1:2008年8月,随着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高铁正式踏上高速发展之路……
高铁这张名片,是当代中国科技腾飞的见证;而另一张奇特的中国名片,就是大熊猫。它是沟通中国与世界人民情感的名片,是“和善、友善的形象大使”,在国际上具有极大的知名度与亲和力。(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高铁和大熊猫——世界了解中国的两张名片》)
上一层论述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接着,运用“高铁这张名片,是当代中国科技腾飞的见证;而另一张奇特的中国名片,就是大熊猫”作过渡,前句承上,后句启下,转入对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传递友谊使者的介绍,两个部分自然顺承,成为有机的整体。
例2:傅雷上吊,老舍跳湖,顾圣婴自杀……也许就因在痛苦中沉默,最终踏上了不归路。他们的逝去让中国一度为之叹息!如果能够将痛苦宣泄出来,也许他们的人生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国家、民族的痛就更不该掩饰了……(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优秀作文《正视痛苦自强不息》)
由个人之痛延展到国家、民族之痛,逐层递进,步步深入。两层之间用“国家、民族的痛就更不该掩饰了”过渡,将论证引向更高、更深层次,论述更深刻,立意更高远。
六、辩证过渡
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逻辑严密,左右逢源,不说过头话,即要学会欲进先退,辩证论述。首先承认对立观点的合理性,接着语意一转,指出其瑕疵,进而亮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观点以防论证疏漏,“进”是文章的主体。“退”是为了更有力地“进”,这样显得思维缜密,论证滴水不漏,更加有力。辩证过渡常用的句式有“的确……,然而……”“诚然(固然)……,但是……”“当然……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等。
例:车,自古以来都是代表权势能力的工具。古时,有钱有权的人家里有马车,出行时还会配备骖乘,何其威风;如今,小汽车特别是高档轿车,更是有钱人的专利。纵然相隔千里,有了宝车,就可以天涯咫尺……
诚然,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如今的人们也正在承受“以车显权”带来的恶果……(2017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车的前世今生》)
作者先用“诚然”肯定车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是“退”;接着用“然而”将话题一转,过渡到车给人们带来的恶果,这是“进”。在这一“退”一“进”中,既凸显了中心论点,又确保了逻辑的严密性,增强了论证力度和信度。
【佳作展示1】
体魄+方法+训练=高效学习
孙正航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小林重做题,小华重方法,小敏重体魄。这三种观点均有道理,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体魄、训练和方法兼顾。
朱颜白发方强壮,要看梧孙长碧枝。
拥有强壮的体魄会给我们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撐,使我们在激烈的拼搏中轻装上阵,恣意挥洒。相反,倘若没有好的身体作保障,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在紧张的备考中,我也深感早起的无奈,熬夜的疲惫,常常感冒发烧,身心疲惫。长此以往,我将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到头来,只怕是只能面对高等学府望洋兴叹!
当然,健强的体格为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体力保障,但绝不等于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就打开了成功之门。试想,体格强健者千千万万,事业成功者又有几何?具备了过硬的体质,再辅以适量的训练,你就离成功的彼岸更近一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没有适当的训练,要想在考场上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只怕是白日做梦。我们常常发现,自以为很熟悉的知识,在应考中还是屡屡出错。正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到位,对所谓“司空见惯”的题目不屑一顾。这样,做起题来要么审题不清,要么方法不当,要么计算出错。因此,适量做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唯有如此,才能胸有成竹,蟾宫折桂。
不可忽视的是,训练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注重方法的探究。如果不加选择盲目做题,最终可能被题海淹没;假使不讲方法“死做”,其结果可能会“做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方法笔有神。
小到修身养性,大到国计民生,世间万事都应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倘若主次不分,思路不明,方法不当,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学习同样如此。唯有找到方法,才能下笔如有神。2016陕西省高考状元成大立曾提到,“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成功的秘诀”。阮元《吴兴杂诗》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种花种粮有道,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别有一番风景,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真可谓题海茫茫,唯方法是岸。endprint
由此观之,高效学习应兼顾体魄、训练与方法。有道是,“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三管齐下,平衡发展,才是高效学习之道,事业成功之道。
[点评]文章运用并列式结构布局谋篇,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巧妙运用过渡。开篇先引述材料,然后用“我认为”作过渡,引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作者多次运用过渡句将三个层次有机整合在一起。先论述强壮体魄的重要性,之后用“当然,健强的体格为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体力保障,但……”转入对适当训练的论述,再用“训练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注重方法的探究”过渡到对方法的论述。文章过渡自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一脉贯通。
【佳作展示2】
追求真我
杨红林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眉秀。险雄奇秀,这就是山的不同个性。山如此,人亦然。倘若一个人没有了个性,便失去了自我。生活中一味地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人的个性。
追求真我,张扬个性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狂放;
追求真我,张扬个性是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释然达观;
追求真我,张扬个性是苏轼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逍遥。
由此看来,个性的张扬解放,确实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18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极大程度地解放了人的思想,发展了人们的个性。同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是个性的一次大展示,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的构建与发展增光添彩。这样的个性才是有魅力的,是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的。当代作家韩寒、蒋方舟这些80后90后,他们勇于打破陈腐死板的教育模式,敢于展现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开辟自己独特的风景,成为80、90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韩寒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第六大人物;蒋方舟则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们突破自己,张扬个性,敢于向传统说“不”,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品位,成为一代青年心中的偶像。
社会在发展,太多太多新潮的元素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地学习新时尚、领略新风采的同时,似乎已将真正的自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是一味地追求个性,模仿他人,完全被同化了。
走到街上,“红毛小子”“黄毛丫头”随处可见;眼前闪过的脸,因为浓妆淡抹,已经辨认不出来原来的模样;耳钉、唇钉、舌钉,这一系列的打扮,似乎成了个性的代名词。别扭的装酷成了帅哥,怪异的装束成为时尚。这个年代的青春似乎被附加上了太多多余的元素,这真的是个性吗?回答是否定的!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個性、健康的个性呢?个性就是展露自我的风采,展示自己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是日积月累、逐步培养出来的。它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一种气质,而并非一味地追求时尚,效仿一些明星的装束、言谈、举止等。这样,必将失去本真,迷失自我,使自己“泯然众人矣”。张扬个性,是自我风采的充分展示,而不是肤浅雷同的盲目作秀。
每个人与众不同的风采就是每个人的个性,这也是人的魅力所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质。如果你一定要与别人追求雷同,保持一致,那么自己独特的个性就会消失殆尽,以致于在茫茫人海中晕头转向找不到北。
把握好自己的个性,做真正的自己,做最炫的主角吧,在人生舞台上潇洒走一回!
[点评]文章先由名山说起,然后用“山如此,人亦然”过渡到论述的主体,流畅自然。紧接着承接首段,援引名人典例,论证什么是“个性”。之后再用“由此看来,个性的张扬解放,确实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转入下文更深层次的论证。作者先正面论证,再反面论证,因为有“我们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地学习新时尚、领略新风采的同时……完全被同化了”作过渡,前后衔接紧密,上下一体。
【佳作展示3】
博识与专攻一株双生花
吴琼
鲁迅先生曾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学大师谆谆教导后学要博学广闻,丰富人生;大教育家训诫弟子要攻读自己所喜爱的课程,精于一门。先贤圣人的教诲让我们明白:既要博识,又要专攻,“博识”与“专攻”是一株双生花。
博识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无所不晓,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胸藏万汇凭吞吐,是生活的“杂家”、“百科全书”;专门家则寻一处安静的去处,默默地研究那些鲜为人知或者神秘莫测的未知领域,如钻探机深挖细究,寻得珍宝,自成一家。
不禁让人想起徐霞客,那个走遍万水千山、勇于探险的旅行家。他到天地间舒展胸怀,广增见识,著成描绘华夏风景的旅游巨篇《徐霞客游记》,向世人尽现大江南北的锦绣河山。徐霞客是一位博闻多识的智者,他那广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让他的人生充满诗意。
我也曾惊叹于《大鱼海棠》的唯美画面,赞美梁旋将它制作得如此精彩。《大鱼海棠》融入了诸多中国元素,如客家土楼、龙文化、漂亮的中国红;在美术、音效、剪裁等方面大胆借鉴,博取百家之长,让人饱了眼福。然而,细心静想,正像网友吐槽的那样,它的败笔也正在于只知“博取”而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自己专攻的“亮点”——其内容借鉴了古代神话传说和道家思想,表现手法多有抄袭的痕迹,最终毁誉参半。如果不为“博识”所累,《大鱼海棠》或许会口碑与票房齐飞的!
可见,一味的博识也不可取,倘若只追求一个“博”字,而不思索,不萃取,也可能迷失自我。为了不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我们还应有自己的专攻。
当然,不仅仅是影视作品需要有专攻,有亮点,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自己的主攻目标,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牛顿被誉为现代力学之父,在物理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然而,在生命的后二十年,他却一头扎入了神学的研究,寄一切希望于上帝,终无所成,令人唏嘘不已。专攻,并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拿得起,而是把一种武艺锤炼得炉火纯青,要有自己的“王牌”和“杀手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我们才能日渐强盛,傲视群雄。
由此不难看出,“博识”与“专攻”是一株双生花,花开并蒂,方为至境。苏轼是政治家、画家、书法家,其画与黄庭坚齐名,其字同怀素媲美。不仅如此,他还留下了造福百姓千古传诵的“苏堤”。但他在诗词创作上更是登峰造极,无人能出其右。苏轼把博识与专攻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词大家。
无数事实证明:无涉猎则不能通,无专精则不能成。博识与专攻,既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勇气和胸襟,又要牢记“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的遗训,正确处理好博识与专攻的关系,让我们的人生如烟花般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又一响冲天,万人瞩目。
[点评]文章先引用名言,然后用“先贤圣人的教诲让我们明白”不露痕迹地过渡到我对问题的看法,引出论点。在对“博识与专攻”做简短的阐述之后,用“不禁让人想起徐霞客……”一句,巧妙完成了由道理论证到举例论证的过渡。论证完《大鱼海棠》为“博识”所累之后,过渡句“不仅仅是影视作品需要有专攻,有亮点,任何一个行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承接上文,将论题引向深入。文章逻辑缜密,表意连贯。
[作者通联:陕西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