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改善气血助消化
2017-10-27杨力
杨力
胆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条经,本经共有44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外侧面,29个穴位在臀、侧胸、侧头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环跳)。
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处后向下经颊部会合前脉于缺盆部。下行腋部、侧胸部,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阴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经相接。
穴位名如下: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本经腧穴可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症、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口苦、目眩、头痛、颔痛、腋下肿、胸胁痛、缺盆部肿痛、下肢外侧疼痛等。
第一,特效妙穴——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人体的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颈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风池穴被称为特效穴,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
第二,颈肩疼痛可指压肩井穴。
治疗肩膀酸痛时,以穴道疗法最为有效。这自古以来即有公论,而其中又以肩井穴最为特效。用手指压住肩井穴,肩上的血液循环会变佳,硬邦邦的肩膀也会逐渐轻松。
肩井穴在肩关节和脖子边缘的中点处,按压的时候会感觉很疼,但是按揉这个穴位能够很好地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等症状。能放松从肩关节到脖子的一条线。如果肩膀的酸痛已经扩及背部时,可以在指压肩井穴后再指压天宗穴即可见效。天宗穴是位于肩胛骨正中央的穴道,在肩膀背侧,左右皆有三角形的骨,即肩胛骨。
第三,按摩阳陵泉穴可疏肝理气治胆囊炎。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因阳陵泉穴是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胆之下合穴和八會穴变,还能治疗胆腑病变,又是治疗筋脉麻痹之要穴,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利胆和胃、舒筋活络、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功效。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因此,每天坚持揉阳陵泉和阳陵泉下一寸处胆囊穴的地方,就能很好地预防慢性胆囊炎的复发,或者降低复发的几率。患有慢性胃炎,老是泛酸、吐酸水也可以按揉阳陵泉穴。
经络感悟:
刺激足少阴胆经的最佳时间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是阴阳转换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阴气是最重的,而阳气才刚刚开始,在这个时候敲胆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