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钢琴基础教育中的“良师”素质
2017-10-26邵川英
邵川英
[摘要]钢琴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在孩子们学琴过程中,家长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老师?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如何才算钢琴基础教育的“良师”?这是一个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美育;钢琴教学;选择良师
近年来,素质教育方兴未艾,其中众多家长都将学习钢琴作为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首选途径。钢琴基础教育日益普及,在孩子们学琴过程中,家长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老师?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如何才算钢琴基础教育的“良师”?这是一个众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从事钢琴基础教育的老师呢?我认为衡量“良师”的主要标准应该从教师本身来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较强的责任心;二是良好的耐心;三是清晰的语言表达以及对问题的准确判断与分析能力;四是对教材与进度的恰当把握能力。
一、对孩子负责是衡量“良师”的首要标准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教师的责任心,是指对谁负责的问题,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有的教师只对自己负责,为了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不顾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状况,盲目拔程度,让学生参加各种考级、比赛,将考级和比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的老师为了能“速成”,频繁筛选学生,凡是那些没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成绩”的孩子就会被淘汰。家长们必须认识到,以上两种教师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貌似“负责任”的做法,出发点是个人的名利,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孩子负责。前者类似拔苗助长,其结果是造成孩子们在艺术的成长道路上有缺乏足够的土壤与水分,由于根基不牢固而后劲不足;后者的做法则与“有教无类”的基本教育原则相悖。
真正对孩子负责的老师应该以孩子为中心,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以丰富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为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把握这一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不断调整教学规格、教学进度与教学方法。对具有较好音乐天分的孩子,可以帮助他通过学习钢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对于缺乏音乐天分的孩子,通过学习钢琴在他心里播下音乐的种子,让艺术之花能装点他的生命,这是“良师”必有的心态和共识。
二、足够耐心是“良师”的共同特征
在教学中,缺乏耐心的教师常将课堂教育的失败归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并因此责骂学生,态度粗暴,致使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失去自信。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从音乐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创造的快乐,如果上钢琴课已成为孩子的负担,那就失去了它实施美育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表现媒介的听觉艺术,是一种具有概括性的、抽象的情感表现。由于孩子们习惯于具象思维,而对抽象特征的音乐在理解与把握上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注意力集中相对短暂,因此,他们在课堂上易开小差。再则,孩子们表现出的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也是由于注意力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
由此看来,部分教师只将课堂教育的失败归过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推卸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儿童学琴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全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有没有遵循钢琴教学的规律。一名合格的教师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往往善于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以足够的耐心对其进行引导、启发,并能最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用乐器弹奏的乐趣刺激孩子们的好奇心,用形象的比喻跨过思维的障碍来感受音乐美,用生动的音乐游戏吸引孩子的注意等。如此,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过得轻松而又愉快。
三、准确的语言表达与问题判断是“良师”必备条件
在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中,“讲”排在第一位,将知识传达给学生是老师应尽的职责,这种传达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不清楚、学生则听不懂,表达不准确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或曲解。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中,由于年龄上的差异,更需要老师在教学用语上做到简练、清晰、准确。
在儿童钢琴启蒙教育中存在这种现象,有的教师担心听不懂,干脆先教家长,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把家长列为主要教学对象,意味着找了一位助教。由于家长每天都能跟踪孩子的学习,从短期来看会很有效果,但从长远看,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导致其缺乏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我们相信,只要孩子不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就能理解并掌握教师的讲解与要求,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将自己的意思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对教材讲解加以复述传达给学生的能力,并有具体的方法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明白。
能否准确地判断、分析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是“良师”的必备条件。有时,这一条件相对于教师本身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师而言更为重要,但是,有的家长却习惯于将教师演奏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学水平的砝码。出现这种片面认识,根源在于他们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定位了解不够。应该说,教学水平和演奏水平是相互渗透,却不能同等对待。其实,好的钢琴教育家不一定是出色的演奏家,优秀的演奏家也不一定是合格的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就基础钢琴教育而论,教师的演奏水平固然重要,但某种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要清楚掌握有关钢琴演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怎样的步骤与环节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规律是什么,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步骤,哪一环节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什么方法来解决。简单说,即应知道该如何开展教学。在把握教学的各环节时,能准确分析与判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是衡量“良师”更重要的指标。
四、对教材与进度的恰当把握是“良师”的必修课题
在钢琴基础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看,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科学,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是否能系统、扎实。
在开展钢琴启蒙教育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是以后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因此,在考虑教材时首先强调趣味性,多选用一些带有图片的教材,使抽象的音乐符号与生动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以便引导学生跨越思维的障碍,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其次,则应注意教材的多样性,很多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局限于《拜厄》《汤普森》《车尔尼》等,仿佛这几本教材就是基础教育的“圣经”。
其实不然,钢琴教育发展到今天,教材选用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视觉来看待。例如,现在正提倡民族文化,我们何不选用一些合适的中国作品来做教材?当然,具体使用什么樣的教材因人而异。再则,应该注意教材的连贯性。钢琴教学中,技术训练是一条重要线索,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对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奏技术有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办法,并能依据学生的技术进展状况,做出教材选择上的合理安排。
对进度的把握亦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可从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中窥见端倪。有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想到什么就让学生弹奏什么,根本不考虑学生能不能弹、适不适合弹,曲目难易程度跳动频繁,缺乏技术的连贯性;涉及面窄、风格单一等等。真正合格的钢琴教师布置作业应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具体而言,既应注意新知技能的可接受性,又要注意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强化。从整体上看,应大致做到照顾作品风格的全面性、音乐风格的多样性、技术发展的逻辑性等等。
总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了“良师”,意味着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有了指路的明灯。然而艺术的道路充满艰辛,知识、技艺浩瀚广博,这就需要在有了“良师”的前提下,还要有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以及克服困难的信念与决心,只有如此,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