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民族发展历程中科技的嬗变
2017-10-26田茹楠
田茹楠
摘要: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史和社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藏族人民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本文主要从天文历法、医学以及工艺技术等方面入手,论述了藏族发展历程中科技元素的嬗变,分析了科技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藏民族;发展历程;科技的嬗变
一、藏族天文历法的发展
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藏族人民在长期观察日、月、星辰、四季的变更和动、植物的物候变化中,逐步总结出了天文历法,创造了独特完整的天文历法体系。
6世纪以前,藏族还处于在原始氏族公社的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开始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劳动以后,常常需要互助性的集体劳动,也就随之需要记录互助劳动的天数,首先是用手指计算并用白石画在黑石上,后改为以串珠、石子记录工日,后又在木头上刻横格代表日子。这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算学的萌芽。特别是藏族先民早在石器时代就会应用十二生肖纪年历法,从鼠到猪依次排列延续至今。公元前245年左右,吐蕃第九代王布弟公杰时期,灌溉发展起来了。沟里放牧,沟下务农,在山南雅砻地区产生了“纺线老人月算法”。这种时间的计算以月亮为主,元月22日雅拉香布地方的桃花开,在西藏的季节中为春中,4月22日为夏中,7月22日为秋中,10月22日为冬中。但以为藏历元月恰在风雪弥漫的冬季,桃花不会盛开,不能按期安排生产,由此人们逐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一切变化的主因之一,是太阳位置的南北移动。
到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吐蕃时带有许多天文历法的经典,吐蕃也将四名藏族青年派往长安求学,学习《三部释解》、《密图十五卷》等数学经典并译成藏文。在西藏广泛传播的有:以五行计算的算学,十二生肖纪年法,人寿六十花甲,八卦,九宫黄历推算,二十四节气等等。藏族以十二生肖来纪年,以五行配合来纪岁,延传至今。
二、藏族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印刷技术、金属制品为例
(一)印刷技术
藏区印经院各类藏文印版大小不一,规格有十多种之多。画版一般是单面雕刻,书版多为正反两面雕刻,每块印版顶端设计有长约十厘米的手柄。印版所用的材料多选择秋天伐来的刚落叶的桦木,截取节疤,选择较为顺直的树干截成10-100多厘米的若干段,再将木块劈为厚约4-5厘米的板块,然后将板块就地上架,点微火熏烤。待木板熏干后,放入羊粪池中沤一个冬天,到次年4月,将木板取出再用水煮,再烘干,推光刨平。至此,印版的初胚加工完成。之后,将透明度好的纸裁成与胚版大小一致的纸模,由书法人员将文字写上去,再将经过校对的纸模反贴在胚版上,雕刻工人便可根据笔迹进行雕刻。
藏区的印刷用纸也比较特殊,这种材质的韧性和吸水性都很强,且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耐折叠,耐磨。造纸方法是将植物的根挖运回家,洗净,捣碎成浆,再进行去渣,加碱。经过反复的欧制、提浆,才制出色微黄、较粗糙但柔韧俱全的印刷用纸。印刷用的墨汁有松枝加工的上等松烟墨和白桦皮烧制的一般烟墨两种。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印刷了。
(二)、金属制品
金银器主要制作有耳环、戒指、手镯、腰环、银链、头饰、酥油灯、蜡台、金银佛像等等,各类金银器制品非常讲究图案,玲珑剔透,精致细腻,龙凤虎狮惟妙惟肖,讲究造型和光洁度,综合了锻、铸、钻、打磨、楼花、镶嵌等精湛工艺技术。
铜器主要常见的有铜锅、铜瓢。铜壶、火盆、碗等生活用品及建筑物和器具上的装饰品。寺庙的佛像、佛具铜制品也是常见。铁器则只要用于制造藏刀、鞍具、松叉、铁锅等用具。
此外,藏族群众平时几乎人人都佩戴腰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和装饰四种功能。藏刀以钢材锻制而成,加工精细,刀面光滑,刀刃锋利。刀柄以牛角或木料制作,并缠以银丝或者铜丝,刀把顶端箍铜皮或者铁皮,有的还镶嵌银饰。制作刀鞘十分讲究,有包铜,有包银的,银铜上刻有龙、花卉、动物图案,甚至还有镶嵌珠宝的。
三、藏族医学技术
独特的自然资源使得古代藏族人民在很早以前就具有利用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来医治疾病,解除痛苦。在很早的时候古代藏族人民就已发现动植物药用价值,此外,古代藏族人民已学会利用已有的材料,对外伤做一些简单的处理,总结出一些医治外伤的方法。早期藏医学理论著作《月王药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此书大约成书于赤德祖赞时期,以医药兼论的形式阐述了藏医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书中共记载有 780 味药物,并详细地叙述了各味药的性味功效及有关方剂和配方法规等。《月王药珍》的产生,标志着藏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它比较完整地叙述了藏医的理论基础,为藏医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8 世纪中叶,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著成了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全面地论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方剂、保健等許多学科的内容。《四部医典》认为,世间共有四百零四种病,“其中一百零一种病属于假象,不医治也会自愈”;“另一百零一种疾病是邪魔病,药物医治难于见效;邪魔疾病只有诵经才能治愈”;“另有一百零一种疾病,不医治就要死亡,医治则有生路”;还有一百零一种疾病,是前世的宿孽果根致病,无法医治,乃是死症”。显然,其中关于第四类病的说法是借此宣扬了“宿命论”因果轮回、修行报应、天堂地狱等佛教观念。《四部医典》将“诵经”和“医治”作为对付疾病的两种主要手段,说明了宗教与科学的交织和并用。
综上所述,藏族几千年来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点滴进步。本文对藏民族发展中科技成果做了粗浅的归纳和总结,想通过浅显的论述将蕴含在民族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展示给世人,使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藏族科技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参考文献:
[1]平措泽仁.历史明鉴[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11.
[2]角巴邓珠.安多民间叙事长诗[Z].1992.7.
[3]佟锦华.藏族文学史略[M].四川民版出版社,1985.6.
[4]西藏考古大纲[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8.
[5]平措泽仁.历史明鉴[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11.
[6]强巴赤烈.中国藏医[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