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分析
2017-10-26庾红林
庾红林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0--0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发病率极高,达到了42%,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了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难以根治,患病后,会对患者的膝关节产生严重的影响,使得患者产生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炎症反应、功能受损等,易形成骨质疏松症,病情进一步恶化,对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的应用,效果显著[1]。本文为探讨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膝骨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特对比美洛昔康与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膝骨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救治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64.25±2.13)岁,病程0.3-18年,平均病程(10.22±2.11)年;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4.28±2.33)岁,病程0.5-19年,平均病程(10.53±2.44)年。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美洛昔康片,美洛昔康片(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 KG生产,注册证号:H20090790),口服,15mg/次,3次/d,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为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美洛昔康片与对照组一致,阿仑膦酸钠片(北京源生素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3371),口服,70mg/次,3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情况。膝关节疼痛程度依据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实施评估,总分为10分,分为三个级别,0-3分、4-6分、7-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分数越低,表示疼痛感越低[2]。膝关节僵硬程度和功能障碍评分依据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骨性关节炎量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僵硬程度和功能障碍越严重,分数越低,表示僵硬程度和功能障碍越轻[5]。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用(±s)表明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值<0.05,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情况
治疗前,两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功能障碍评分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膝关节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功能障碍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作为临床上比较典型的骨科病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有着严重的負面影响,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多为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应用效果显著[4]。
美洛昔康片作为一种典型的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治疗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能够抑制前列腺生物的合成作用,对环氧化酶的选择性极强,能够有效的消除患者的四肢僵直、疼痛、炎症等症状;人体中的双磷酸盐会对骨细胞产生干扰破坏的作用,会导致人体骨细胞的结构变化,会抑制骨细胞的摄取功能,抑制溶酶体酶的活性,减少乳酸的产生,阿仑膦酸钠作为一种典型的双磷酸盐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骨质疏松症状和变形性骨炎症状,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显著[5]。
综上所述,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膝骨性关节炎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值得合并骨质疏松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
王玮琪,茹选良,刘春.美洛昔康联合阿仑膦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23):2297-2299.
唐秋月,尤君怡,梁国强.美洛昔康联合中药治疗术后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6):9220-9220.
徐中华,何劲,朱爱平.玻璃酸钠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对膝骨关节炎关节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药,2016,29(1):75-76.
陈明,王丹娜,高福明,等.曲安奈德、玻璃酸钠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32(12):1725-1728.
罗才连,何澄,熊川川,等.静下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西乐葆和氨基葡萄糖治疗膝关节炎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2014,25(22):5060-5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