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世界表达

2017-10-26

中华儿女 2017年19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文化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四个自信”的提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进入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寻根传统文化

曲阜,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2013年11月底,刚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考察期间,他专程到曲阜进行调研。

在孔子研究院的展示厅里,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拿起来翻阅,并同随行的同志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创新中国成立以来之先河。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让薪火难续的地方戏看到了振兴契机。《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秉承核心价值观

在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走在中国道路上的13亿人民共同拥有的复兴之魂。

國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他提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他强调,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在广西南宁,有一位看管车棚的陈阿姨。社区的孩子下午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陈阿姨这里取回家门钥匙。许多家长下班晚,为了让孩子早回家,他们习惯将钥匙交到陈阿姨手里保管。十多年来,人们亲切地叫她“钥匙阿姨”。一把钥匙,打开一扇信任之门,传递着珍贵的邻里之情。

76岁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1团退休职工魏德友,在5公里长的中哈边境线义务巡守了52年,成为祖国“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江西南昌小伙许诺,在路上遇到突发事故起火的汽车,挺身而出,和其他路人一起,成功救出4名乘客,见义勇为,令人称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正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出来。

一份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概括,找到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他还用这16个字告诉全社会,英雄,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2015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2017年,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我军新设立“八一勋章”,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军队人员。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也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之后,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

深入生活为人民创作

伟大的时代,需要强大的理论,也需要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

2014年10月15日,秋高气爽,72位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从四面八方赶来,相聚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参加一次不寻常、非惯例的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

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相隔72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召开的文艺工作者的盛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语重心长地提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而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指出,“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发表以来,文艺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心态方面,文艺工作者更加潜心于创作,静下心来搞创作,深入生活搞创作,而且是围绕着精品;从生态方面讲,文艺界现在可以说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崇德尚艺的氛围越来越浓厚。”endprint

2015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完善全国性文艺评奖的标准和审批,压缩奖项的数量,提升奖项的质量,引导和激励健康创作风气,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

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投身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坚守中华文化底色、聚焦中国精神,创作生产了包括新版歌剧《白毛女》《焦裕禄》《哈尼交响》《谷文昌》《鹤魂》《平凡的世界》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说:“在你的创作当中,能够反映出来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面貌、民族的精神气质。要与祖国、与人民、与时代同在。”

2016年11月,在北京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学家、艺术家不仅有这样的雄心,而且有这样的能力,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

分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

2014年12月,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随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开启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时代。

在浙江温州的“城市书房”,人们可以选择任何时候来到这里,取一本书,享受一段读书的宁静。温州市图书馆将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成立了由各界代表组成的“图书馆理事会”,将全自助、不打烊的图书馆开进了社区。

在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拓展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新时尚。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惠及十余万农牧民。“天津文化惠民卡”创新思路,直接补贴消费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根据群众意愿,政府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村……

一批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的文化精准扶贫,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分享着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媒体寄予厚望,也反复提出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先后到解放军报社、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做调研。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会上,他用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针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召开的座谈会,为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明确要求、提出遵循。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部署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随后,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7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2·19”讲话一周年这一天,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这之前,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落地,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推出,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登场。

一年来,媒体融合成果精彩不斷。央视新闻移动网微视频《初心》,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生动刻画了总书记浓郁的为民情怀和非凡的远见卓识,一经推出就引发“现象级”传播,十天内网络总阅读量达到12.36亿,创全网时政微视频传播新纪录。微视频《一带一路高峰时刻》,通过宏大精美的画面和特技剪辑手法,展示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大国领袖风采。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带着自信,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魅力。

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作家,闪耀在国际大奖舞台的聚光灯下。《媳妇的美好时代》、《超级工程》等一批体现现代中国都市生活、建设成就的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一批合拍电影,借水行船,带着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迈向国际市场。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整个世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全面发力,一批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改革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化活力迸发,文化魅力生长。

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浸润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总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责任编辑 李菡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谁远谁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