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效”视角下民族旅游地生态位的演变
——以云南省16州市为例

2017-10-26斌,李

社会科学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首位度质效昆明

冯 斌,李 伟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质效”视角下民族旅游地生态位的演变
——以云南省16州市为例

冯 斌1,李 伟2

(1.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将效益指标引入到旅游地生态位评价之中,重新界定旅游地生态位,构建了旅游地生态位测度模型。结合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和代表性,统计分析游客人均消费相对生态位、景区平均收入水平相对生态位、景区平均游客规模相对生态位,以此为基础测度2002-2012年云南各州市的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并通过生态位变异系数、首位度、位序-规模等分析反映2000-2012年云南16个州市旅游地效益生态位的演变轨迹。

质效;民族;旅游地;生态位;演变

一、引言

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目标决定了各个时期所采取的发展理念有所差异,并有着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在经历旅游业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新时期“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目标的确立意味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理念、方式、内涵不同于以往,如何做“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而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以上转变的必由之路。我国民族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旅游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民族地区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旅游地发展方式的转变。文章选定传统民族旅游地云南为案例地,以旅游地生态位的演变为切入点,从质量和效益的视角重新审视区域旅游业竞争问题。

二、旅游地生态位定义及测度方法

特定区域内旅游地的生态位表明了它在区域旅游环境中的地位,也体现了它与旅游发展要素及其他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下,旅游地系统在自组织作用下由不平衡状态趋于平衡,并与发展环境形成较为和谐的适应关系;当外界环境的改变超过一定界限时,旅游地系统内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旅游地系统表现出由“量”到“质”的改变。[1]

(一)旅游地生态位的界定

旅游地生态位不但应该反映旅游地对资源的占有能力,还要包含旅游地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而现有概念更多的是反映了旅游业的发展规模,缺乏对旅游效益的表征。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旅游地生态位界定为:一定地域系统内,特定旅游地对所处旅游业环境的适应状态,以及在旅游地群落中的地位、功能、与其他旅游地之间的关系。适应状态主要是指旅游地的资源获取能力和利用能力,这里的资源为广义上为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包括自然文化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科技等。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动选择和竞争行为,旅游地可以根据既定目标能动地优化和调适其生态位。因此,各个旅游地的生态位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二)旅游地相对生态位的计算方法

旅游地相对生态位是旅游地“态”和“势”的综合反映,体现了旅游地当前的实力和未来支配资源和环境的潜力。在旅游生态位的定量评价中,旅游地生态位的“态”可以通过旅游总收入、游客规模、旅游资源水平等指标衡量;旅游地生态位的“势”可以通过旅游总收入变化量、游客规模变化量等衡量。总之,既要从静态角度掌握旅游地的当前现状,也要掌握旅游地的动态趋势。

旅游相对生态位态势计算模型为:

公式(1)中 i,j=1,2,3…,n;Ni为旅游地 i的相对生态位;Si为旅游地 i的态,Pi为旅游地 i的势;Sj为旅游地j的态;Pj为旅游地 j的势;Ai和 Aj为量纲转换系数;Sj+AjPj称为绝对生态位[2]。Ni计算结果在 0~1之间,数值越小,表示旅游地在旅游地群落中的支配力越弱,所处地位可忽略。数值越大,越接近1,表示旅游地在旅游地群落中的影响力越大,具有支配地位。

(三)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评价指标和数据来源

1.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评价指标。依据本文对旅游地生态位的界定,尝试从效益层面构建旅游地生态位的综合评价指标集。考虑到获取数据的可行性、代表性以及本研究的探索性,效益层面的三个指标为游客人均消费、景区平均游客规模、景区平均收入。

2.数据来源及说明。论文从效益层面探讨云南各州市旅游地的生态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旅游地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云南统计局和云南旅游局的权威信息是案例地数据的主要来源,包括《云南统计年鉴》、《云南旅游年鉴》、《云南经济年鉴》和《云南旅游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等,并优先考虑高层次部门的数据资料。本文中景区规模水平主要是通过旅游地的A级景区数量反映,通过对不同A级景区的赋值综合测算出旅游地的景区规模水平。

三、云南各州市旅游地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测度

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要改变以往生产要素投入拉动规模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致力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采取以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集约型道路[3]。在此基础上,旅游地生态位作为反映旅游地竞争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如何从质量和效益的角度审视旅游地在区域竞争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将游客人均消费、景区平均盈利能力、景区平均游客规模纳入到旅游地生态位的测度中,尝试增加质量和效益性的指标体现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强”度,揭示区域旅游业由“大”做“强”的方向。

依据前文中对游客人均消费相对生态位、景区平均收入水平相对生态位、景区平均游客规模相对生态位的统计分析,取三者算数平均值计算2002-2012年云南各州市的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从效益维度上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具体综合生态位值详见表1。

从生态位的静态大小看,2001-2012年期间,昆明总体处于综合效益生态位的首位,其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的年均值为0.116,高于第二梯度的怒江(0.092)和昭通(0.089)。此外,昆明与大部分旅游地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如2001年昆明生态位为0.158,第二位的怒江0.083,两者差距为0.075,而2012年昆明与第二位昭通的差距缩小到0.019,仅为2001年差距的1/4;除了怒江和昭通,文山、迪庆、大理、红河、丽江、普洱、德宏、曲靖的生态位年平均值介于0.05~0.075之间,处于云南的中间层次;楚雄、临沧、保山、玉溪和西双版纳这五个旅游地的综合效益生态位在云南较低,生态位年平均值不到0.05,其中保山以0.036处于最后。与综合规模生态位分析的结果相比较,各旅游地的综合效益生态位排名与前者并不一致,如在旅游综合规模生态位方面竞争力较强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旅游地,在综合效益维度的竞争力要落后于其他旅游地,分列第6、7、12位。而怒江、迪庆等旅游业规模较小的旅游地,在旅游综合效益维度的竞争力确仅次于昆明,反映了它们在旅游地群落中的适应能力。只有昆明作为云南旅游业的中心地,其规模和效益都处于全省的首位。

表1 云南各州市年度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

从生态位的动态变化看,各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波动频繁。昆明在2001-2012年期间,生态位一直处于不断下降态势,而且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其影响较为明显。类似于昆明,玉溪、丽江、普洱的综合效益生态位下降幅度较大;而红河、楚雄、临沧综合效益生态位在2001-2012年期间提高显著,这反映了区域竞争中此消彼长的生态位关系;在部分旅游地生态位总体上提高的同时,一部分旅游地的生态位出现下降,反映了云南旅游业区域竞争的变化性;但上述旅游地以外的其他地区,生态位的变化总体上并不明显,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包括大理、保山、曲靖、昭通、德宏、怒江、西双版纳等地,如大理2001年生态位为0.07,2012年为 0.08,变化量仅为 0.01。

图1 云南各州市综合效益相对生态位趋势图

四、云南各州市综合效益生态位的演变(2001-2012年)

(一)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差异分析

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研究2002-2012年间云南各州市综合效益生态位的结构变化过程,为定量反映综合效益生态位结构的变化情况,计算了16个州市各年综合效益生态位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绘制成折线图。由图2可知,2001年以来云南各州市综合效益生态位的标准差出现过较大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各州市生态位的绝对差异在2001-2012年总体上缩小了,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旅游地之间的综合效益差距逐步减小,各个州市旅游业的效益增长趋于均衡。2005-2006年标准差出现约30%的降幅,从0.03减少至0.02,说明云南各州市的综合效益差距在前期的缓慢减小后出现更大的收缩,整体发展更趋均衡。但是,此后2006-2009年,标准差快速上升至最高的0.0415,综合效益生态位的差距出现较大的波动,“马太效应”在云南各旅游地的效益生态位分布中得到体现,差距在缩减后明显扩大。而最大的降幅来自2009-2010年,短短一年间标准差出现约43%的“跳水”,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之间的差距缩小,低位旅游地综合效益增长明显,整体结构更为均衡和谐,这与“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业的"二次创业"关系密切。2005年云南推出多项措施力图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工作重点在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这也导致近几年旅游地综合效益的均衡化趋势,标准差稳步下降至0.021。从变异系数折线图可见,变异系数维持在0.3~0.7之间,并表现出与标准差变化的一致性,这也印证了云南16个州市2001年以来综合效益生态位变化波动性较大,且总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图2 云南综合效益生态位的差异变化图

(二)旅游地生态位首位度的变化趋势

1.首位旅游地的判别。从各州市综合效益生态位的首位度评价看,昆明大多时期要领先于云南的其他旅游地,但是差距并不明显,且个别年份昆明的旅游综合效益要落后于怒江、文山、昭通等综合规模较小的旅游地,这也印证了旅游地群落中的“大”不一定代表着“强”。在特定区域内的旅游地群落中,决定旅游地之间竞合关系的除了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外,旅游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也深刻的影响着旅游系统的结构关系(见表2)。

2.旅游地生态位首位度的变化趋势。首位度计算结果表明,2001-2012年的首位度S始终稳定在1~2.1之间,可见云南16个州市的综合效益生态位在2001-2012年之间首位分布不明显,大多数年份首位度低于1.5,接近于1的理想值,综合效益生态位分布的均衡度较高。

2001-2004年间,首位度从1.904快速下降至1.074,变化率在2004年达到44%,说明昆明作为首位旅游地的集中程度在2004年显著削弱,次位旅游地的发展较为快速,极化作用得到减弱。2005年和2006年,首位旅游地分别为怒江和文山,昆明之外的其他旅游地的旅游综合效益得到较大提高,与昆明的差距大为缩小。2004年开始普洱、怒江等旅游总体规模较小的旅游地成为次位旅游地,边缘扩散明显。2009年首位度急剧上扬反映云南各州市综合效益生态位的极化效增强,昭通市旅游综合效益在2009年提升明显。此后,昆明综合效益重回全省领先地位,截止2012年,昆明首位度已经趋于1,接近理想的生态位结构。但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其原因很可能为年度突发性事件所致,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三)旅游地生态位的位序——规模分析

从历史数据来看,在空间和时间上,云南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的分布都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它不仅说明了旅游地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也反映了区域旅游经济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根据前文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首位度分析结果,本文将个别年度首位分布明显的旅游地剔除后,通过罗特卡分布方程来说明2002年-2012年年云南综合效益生态位的分布。[4]

表2 2001-2012年云南综合效益生态位的首位度评价得分及排序

表3 2001-2012年云南综合效益生态位首位度变化

图3 云南旅游地综合效益生态位首位度趋势图

表4 2001-2012年云南旅游效益生态位的位序——规模回归分析结果

在剔除首位旅游地后,将2001年-2012年的综合效益生态位进行排序,用(1nR,lnP)点作散点图,并拟合,得到2001年-2012年的综合效益生态位位序的双对数回归图。回归结果较理想,模型拟合度都在95%以上,且整体上通过了5%水平显著性检验。其次,历年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较高,均在0.97以上,接近于1,说明云南各州市综合旅游规模分布和位序存在很大的耦合,符合位序一规模分布规律。这也恰恰说明了云南的首位旅游地在提高旅游业质量效益方面的示范作用,如以2001年为例,在综合旅游效益的生态位方面,昆明以0.158高居榜首,明显领先于云南的其他旅游地,接近第二位怒江(0.083)的2倍,差距较为明显;而排名第三的丽江(0.08)与怒江(0.083)之间极为接近。其次,昆明外其他地区生态位(P)分布和位序(R)分布空间耦合较好,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但不同年份的位序——规模有所差异,分布波动频繁,但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图4 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位序——规模体系|q|值变化趋势

图5 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位序——规模体系K值变化趋势

|q|值的变化反映了旅游地生态位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化。根据城市规模体系中Zif法则的运用,|q|值降低意味着规模等级结构的差异减小,中间位序的旅游地增加,当参数逐渐小于1.O时,规模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转化。|q|值增加,说明这几年旅游综合效益集中程度增加,原先占比例大的地方发展更迅速;|q|值下降,表明旅游生态位的集中程度下降,生态位较低的旅游地进步较大,旅游综合效益差距缩小。总体而言,2001年-2012年云南各州市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幅度较小,整体格局较为稳定。

从2001年-2012年云南各州市旅游效益生态位的位序——规模回归分析结果看,首先,从2001-2002年对数回归的斜率,即值增加,由2001年的0.004增长到2002年的0.005,并保持至2003,增长较为缓慢,说明在此期间,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结构集中度略微增加,旅游地层级差距扩大;2003-2004年值出现明显下降,从0.005下滑至0.003,幅度达到40%,说明云南生态位结构更为均衡合理,旅游综合效益的提高向更多中间和低位层级旅游地扩散。2004年的层级结构由2003年的四级变为五级,层级结构丰富,层级差距缩小,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结构的均衡度提高;此后的2005年,值反弹至2003年的水平,旅游地的综合效益生态位结构集中度增加,层级结构缩小到四级。2006年值回落到0.004,当年的生态位结构的均衡性较高,一方面反映在五层级的均衡结构,另一方面层级之间的集中度下降;2007年回归结果中值攀升到最高点0.006,第一层级旅游地达到5个,包括昆明、怒江、文山、迪庆和昭通,此外第四层级旅游地达到6个,包括临沧、西双版纳、保山、楚雄、普洱和玉溪,四层级结构致使当年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态,表现出较高的生态位集中度;2007年以后值连续稳定下降,2008年降至0.05,此后维持在0.004的水平,首位旅游地数量减少至一个,昆明长期居于旅游地首位。说明2008年除昭通和怒江之外,低位旅游地综合效益提高迅速,中间层级旅游地数量增加,昆明与其他旅游地综合生态位的差距逐步缩小,云南旅游地的整体结构更为均衡和谐;2009-2012年的时期内,值较为稳定,始终保持在0.004的水平,旅游的综合效益生态位虽然此消彼长,但整体均衡度比较平稳,当层级结构增加时,各层级之间的差距便缩小。

从回归分析可知,理想的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K)呈现较为明显的波动性,且幅度较大,但初期和末期基本持平,如2001年K为1.23,相对于2012年的1.233几乎没有变化。2001-2003年,K值缓慢稳定增加至1.262,相对于同期首位度的稳定下降,理想值与实际值的差距不断增大;2004年,理想的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K)1.186 增长至 2005 年的 1.227,从 2006 年的 1.259 达到 2007 年的 1.288。但 2008 年冰灾、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云南旅旅游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全面的影响,K值在2008年出现了急剧下滑,从1.288迅速降至1.213,堪比2003年“非典”带来的K值波动。直到2009年,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的理想值(K)才反弹增长,2010年增至1.239,略高于2001年度的水平,但此后的连续小幅下滑,使得旅游综合效益生态位的理想值(K)与2001年基本持平。总体来看,云南大部分地区旅游地综合效益的实际生态位与理想值的差距较大,反映了云南低位序旅游地的进步较小,从位序——规模角度来看,这些旅游地的生态位改善空间较大。

五、结语

(一)主要结论

1.规模和效益维度的旅游地生态位差异明显。对于同一旅游地而言,综合规模和综合效益维度的生态位常常背离,旅游业规模的“大”与“强”没有必然联系。

2.从效益维度看,云南各州市旅游地生态位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表现出缩小趋势。

3.旅游地生态位的首位度特征趋弱。

4.近期旅游地生态位强度空间分异明显。从旅游地综合生态位看,近期云南各州市综合生态位大致呈中东部和西北部强,西部和西南部弱的态势;其次,云南旅游地综合生态位强度的空间分布与云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较为吻合。

5.旅游地生态位空间分布波动频繁,生态位优化空间较大。总体来看,云南大部分地区旅游地实际生态位与理想值的差距较大,反映了云南低位序旅游地的进步较小,从理想值(K值)看,这些旅游地的生态位改善空间较大。

(二)研究展望

1.演化博弈论在旅游地生态位研究领域的应用。演化博弈论与生物进化论存在极深的渊源,它能够较好的解释群体行为的动态调适过程,客观考虑了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以为旅游地群落中群体行为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支撑。[5]因此,有必要将演化博弈论引入到旅游地生态位的研究中来。

2.旅游地生态位适宜度的研究。“旅游地生态位的适宜度指的是旅游地多维资源的现实生态位与其最佳生态位的贴近程度”。[6]旅游地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在时刻变化着,旅游地生态位的常态化、主动调整是现实所需。目前,生态位适宜度在生态学领域研究较为成熟,但是在旅游地竞合领域的应用极为缺乏。

[1]黄芳.优化旅游系统的生态学原理[J].生态经济,2001(11):19-20.

[2]陈娟.基于旅游生态位理论的丽江地区旅游竞争态势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4):117-120.

[3]赵云昌.论旅游业增长方式的转变[J].财贸研究,1996(6):44-47.

[4]张中波,李付蛾.中原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生态位动态分析[J].旅游论坛,2009,2(6):855-859

[5]KELLY,ANTHONY.Decision Making Using Game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for Managers[M].2003.

[6]王莉莉.城市生态位适宜度的对比分析——以江苏省13城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3):73-80.

F590

A

1002-3240(2017)08-0095-07

2017-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民族旅游地创意资本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XJY027

冯斌(1980-),湖南岳阳人,博士,云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李伟(1964-),北京人,博士,教授,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

[责任编校:黄晓伟]

猜你喜欢

首位度质效昆明
提升航天产品报审价工作质效的思考
从上诉案件流转周期看改革质效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昆明美
坚持“四个三” 提升乡镇人代会质效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拓宽信访渠道 提升监督质效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