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2017-10-26黄统强兰小春黄孝念李俊许宏榜黄启霆
黄统强 兰小春 黄孝念 李俊 许宏榜 黄启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人民医院 南宁530100)
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黄统强 兰小春 黄孝念 李俊 许宏榜 黄启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人民医院 南宁530100)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麻痹程度。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部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提升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周围性面瘫;针灸;原始点疗法;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又称面神经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多数可在6个月内自行恢复,约30%患者不可自行恢复,如错过有效治疗时机,会造成长期不愈,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交,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1]。本研究探讨采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2.54±2.52)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2.17±2.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神经病学》相关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的患者[2];(2)首发患者;(3)对研究知情同意,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孕期及哺乳期女性;(2)合并肝、肾、脑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3];(3)精神系统疾病患者[4];(4)治疗依从性差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取患者患侧地仓穴、合谷穴、太阳穴、颊车穴、下关穴、翳风穴、阳白穴、颧髎穴为主穴,配以承浆穴、攒竹穴、迎香穴、禾髎穴为辅穴。穴位处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 mm×40 mm)针灸,针与皮肤表面呈垂直90°直刺进针,针灸针以平补平泻法进针针刺,进针深度以20~25 mm为宜,提、插、捻转至酸麻胀重感为宜,留针20 min,留针期间不运针。后给予地仓穴、合谷穴、太阳穴、颊车穴、下关穴、翳风穴、阳白穴、颧髎穴等主穴位艾条温和灸治疗,各穴位艾灸15 min,以皮肤潮红为宜。隔日针灸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患者周围性面瘫处于急性期时,注意针刺宜浅弱,避免强透刺激。
1.4.2 实验组 给予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治疗。常规针灸穴位同对照组,并于患者患侧耳后骨旁、头颈交接处,寻找按压存在明显疼痛的原始点,一般为风池穴、风府穴、翳风穴、乳突后侧等部位。皮肤消毒后选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 mm×40 mm)针灸,针与皮肤表面呈45°角刺入针灸,进针深度以20~25 mm为宜,提、插、捻转至酸麻胀重感为宜,留针20 min,留针期间不运针。隔日针灸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5]:治愈:患者面部区域恢复正常,面瘫H-B分级为Ⅰ级;显效:患者存在轻微面部神经障碍,口唇处轻微不对称现象,面瘫H-B分级为Ⅱ级;有效:面部神经功能改善,存在运动不对称现象,面瘫H-B分级为Ⅲ级;无效: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无改善,双侧面部不对称,面瘫H-B分级为Ⅳ级以上。(2)面部残疾指数[6]: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患者面部残疾指数,对患者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进行评价。(3)面神经麻痹程度[7]:采用面神经麻痹程度量表评价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共评价面部10项动作,满分100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麻痹程度比较实验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部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麻痹程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和面神经麻痹程度比较
组别 n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总分 社会功能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t P 23 23 13.23±1.02 13.21±1.10 0.023>0.05 22.45±0.89 17.54±1.31 6.484<0.05 21.24±2.01 21.23±1.89 0.182>0.05 8.52±0.67 12.34±0.79 6.875>0.05 34.54±2.39 34.54±2.10 0.023>0.05 77.86±2.10 62.03±1.89 10.293<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特发性的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患者多为面部一侧发病,双侧同时发病者较少。中医将其归于“吊线风、口僻”的范畴[8],多表现为口眼歪斜、闭眼、抬眉动作不佳等,为正气亏虚、风寒入络、气血痹阻证。临床治疗多以祛风、活血、通络、养气为主[9~10]。
针灸具有通经活络、驱寒散湿、活血行气的功效[11],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症状。地仓穴属足阳明胃经,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等,具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可用于配合治疗头痛、发热、目赤肿痛、口眼歪斜等,具有通经活络、解表泄热的功效;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颊车穴主治癫狂症、面神经麻痹等五官科系统疾病,具有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的功效;下关穴主治面口病证,具有分清降浊的功效;翳风穴主治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等,具有利颊、聪耳、正口僻的效果;阳白穴主治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 斜、头痛等头目疾患,具有生气壮阳的功效;颧髎穴主治口眼歪斜,可有效纠正口眼歪斜;配以承浆穴、攒竹穴、迎香穴、禾髎穴针灸,可生津敛液、舒筋活络,有效纠正周围性面瘫患者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起到祛风活血养气的作用。
原始点疗法为张钊汉医师创建的按压原始痛点,缓解疾病疼痛的方法。通过原始点针灸按压,疏通疾病部位经络,在头部、肩部、背部、臀部、踝部及足部疼痛的治疗中均有显著效果。头部原始点在耳后骨旁及枕骨下沿,针灸该部位对于口眼歪斜等面部疾病的疗效显著。风池穴于枕骨下,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等;风府穴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可吸湿化风、散热、通关开窍;翳风穴主治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等,具有利颊、聪耳、正口僻的效果。本研究选取4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组采用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与常规针灸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高于对照组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面部残疾指数和面部神经麻痹程度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原始点疗法可改善患者面部残疾,缓解面部神经麻痹,提升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
[1]李德华,李季,杨玲.经筋调理四联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面瘫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6,11(8):1461-1464
[2]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
[3]李梦,苟春雁,王毅刚.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5,44(10):1343-1344
[4]唐森,罗湘筠,何龙,等.巨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8):47-49
[5]李艳华.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80例[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2):24-25
[6]李桂平,李妍,袁军,等.经筋排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2,1(2):6-10
[7]李敏,马倩,濮红萍.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4):16-19
[8]钱海良,付勇,熊俊,等.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221-224
[9]吴海英.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5):2932-2933
[10]于柏清,林小群,徐杨青,等.热敏灸足三里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59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5):76
[11]李树娟,李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概况[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4):37-40
R745.1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9.028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