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建筑之我观

2017-10-25刘斌李楠

西部论丛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美学可持续发展

刘斌 李楠

摘 要:生态建筑体现了建筑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回应。认为生态建筑的出现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是文明走向更高层次对建筑形式的要求,由此产生新的建筑美学及新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 美学 文化价值观

在这里我只想表达我对生态建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行业内的延伸,可持续发展就是指这种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那么就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以人为本,满足人们渴望回归,享受并领略清新、谧静、舒适、优美大自然的需求。二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对自然生态的环境有促进作用,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方面做出贡献。生态建筑实质上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生态建筑中最核心、最有生命力的不是某种固定的结论或方法,而是这种思想所蕴涵的设计原则。[1]

一、生态建筑的出现是历史的一种必然

罗马俱乐部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震动了世界,人类必须在发展中学会克制自己无穷无尽的欲望,否则将有可能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至少从那时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萌芽,继而出现了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在建筑这一行当中,所谓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当考虑环境、城市与建筑问题的时候,应当将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富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2]

二、生态建筑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是一致的

中华文明是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文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持续发展的事实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证据。西方的机械论使得人与自然分离,造成了生态危机,而中国传统的有机论的审美情趣,却可以使人与自然协调起来。“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吴良镛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是“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综合创造。[3]中国传统的环境设计观是基于山水文化理念的,而且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合乎水土保持原则的整体规划思想。例如,中国的风水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就是集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气象学、城市建设学为一体的综合自然科学,“倚山面阳、逐水而居”作为基本的选址原则,强调应遵循自然生态的内在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地尽其利。中国传统建筑思想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朴素观念,与现代生态建筑思想之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所以我国建筑师应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精华创造出有中国风格的世界建筑

三、生态中心主义是生态建筑的道德基础

生态中心主义这种环境伦理观强调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和权利,认为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道德优先性,它关注代内全体成员的利益,也关注代际间的历时性利益公正。生态中心主义自觉地运用生态规律指导人类和个人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它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也是生态建筑存在的道德基础和出现的原动力。生态建筑是建筑领域内生态中心主义价值的觉醒,建筑师和业主把对于社会的终极关怀放在人类长远及整体利益之上,建立一种真正生态智慧的价值取向。

四、系统观点是生态建筑的首要观点

现代哲学思维模式的发展,表现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分析走向有机综合”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发展清晰地体现了这个变化过程。生态哲学(生态世界观)作为新的哲学范式,它是一种强调整体思维(holisticthinking)的系统世界观。整体性是生态学的真谛所在,生态建筑促使人与自然的融合,城乡融合,“地区—园林—城市—建筑”的融合,在混沌中创造整体美,是建筑学科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生态建筑发展了建筑学的新范式(Paradigm)

“范式”(Paradigm)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共同显示,由此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库恩(T.S.Kuhn)首先提出用“范式”来描述科学活动。“设计范式,是指一段历史时期内,大多数建筑师及建筑从业人员所公认和采用的设计原则、价值取向、美学标准、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4]《北京宪章》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带来新的建筑运动。”这场运动体现在建筑学科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生态建筑拓宽了传统建筑学的概念。

六、生态建筑及其引发的新一轮美学观念的革新

就像19世纪现代建筑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建筑形象一样,生态建筑也是如此。与其他由各种理论衍生出的建筑理论不同,虽然生态建筑不属于形式空间研究的范畴,但由于其关注社会经济内涵,所以就与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要求相关;同时,生态意识也是一种社会审美意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革新内涵,这必然会表达出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美学选择和建筑的视觉效果。随着建筑界对生态建筑的日益重视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出现了更多的生态建筑实践,在这些建筑中,技术因素已经不再被动地支撑着建筑形式或者是仅仅作为建筑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而是作为造型要素直接参与了建筑形态的塑造,这也是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19世纪产业革命催发了建筑领域的第一次革命(现代建筑的出现),那么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基于人们对环境及生态问题的深刻认识,也与存在于人类意识深处的道德理想密切相关。这使生态建筑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建筑流派,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革命。当年,现代建筑第一次真正将社会经济的现实作为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加以研究,将社会进步与人类平等作为建筑的崇高目标加以追求。现在,生态建筑则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这样,建筑师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就为人类肩负了更大的责任,生态建筑将不再是简单承续“物质形态决定论(Physicaldeterminism)”,而是开始关注自然要素和生态要素,以及由此演发的环境特点和规律,创造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交融,这是比第一次建筑革命更为全面的审视和修正,建筑将重新获得生机。

参考文献:

[1] 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建筑.建筑学报,1998-11

[2] 邹永华.关于生态建筑的哲学思考.建筑2002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P75

[4] 秦佑国.周榕.建筑信息中介系统与设计范式的演變.建筑学报,2001-6

猜你喜欢

生态建筑美学可持续发展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刍议生态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综合体技术应用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