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实训新改革思路与实践
2017-10-25肖明兰
肖明兰
摘 要:“电工技术”课程一直是各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为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专业专项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专项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由学习者在经过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中,经过反复训练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技能。
关键词:技术型应用人才 职业技能 实际操作能力
“电工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以及独立性等特点,课程内容对应了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的绝大部分知识、能力和技能需要,也是当代社会通用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现代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真正的技能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得到企业的认可。
一、当前电工技术教学中的问题
电工技术教学由电工技术知识和电子技术两大知识模块组成,两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随着新时期电子电工技术的不断升级,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整体优化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第一,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的学习都应当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安排开展,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变化而调整。学生被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责任就是把这个容器装满。这种教学观念对于理论教学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尤其是在二者的整体优化中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二,电工技术理论和实践课程资源单一。电工技术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辅助措施配合才能完成相应的工作。为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应当按照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才能完成两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结合。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融合。电工技术理论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其中一些知识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融合趋势。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课程资源的单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理论和实践的整体优化。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是日前中等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相当比例的实践教学来保证,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由学习者在经过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中,经过反复训练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技能。例如,《电工实训教学》原来是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其特点,一是实训时间长,二是实训项目重复交叉。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一名熟练电工虽然有效,但存在严重缺陷:理论与实践脱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式的实践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电工的实训内容上,还在使用工厂已经淘汰了的老式继电器和接触器,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与时俱进。因此,改革电工教学内容和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三、实训教学组织与计划的改革
电工技能实训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应适应当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结构必须遵循学生实践技能形成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生疏到熟练,逐步形成技能技巧;安排必须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与理论课程力求协调统一;还要充分体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技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实际操作训练获得的,同样,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也离不开生产劳动的实践。实训教材应是实训内容的体现,编写符合技术要求,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实训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实际的实训内容,不能使用统一的教材,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所开设的不同的实训内容编写统一的教材,或者编写统一的小章节,根据不同的实训内容进行组合、调整,“编纂”成所需的教材。杜绝在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入实训基地。新的班级进入实训基地前,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实训内容,避免千篇一律的情况发生。同时,教师水平急待提高,不仅要具备较深、较宽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上,需要与其它教学活动不发生冲突,保证实训教学的连贯性。实训成绩的考核内容和项目要细致化,避免以理论成绩来考核实训成绩,要以项目完成的形式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要做到多鼓励学生,多激发学生的热情。
四、实训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有了思路上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原来的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这样的实验模式造成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摸索,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适合“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改变以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实验教学中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基础上,自行完成实验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其次,让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准备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其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更加深刻。
2.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提高科技素质。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2~3人自由结合为一组,按照拟定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查资料到实验的设计、组装和测试,最后完成整个实验。教师只需讲解基本的原理来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与书籍来完成自己的设计,教师起到启蒙者和领路人的作用,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实习中脱离出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任务是什么,带着问题观察,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如,在三相异步电动机电路实验中,需要使用到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按钮开关等器材。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但是面对实物还是不知所以然。所以,应该先组织学生观察低压控制电器的实物,了解其结构特点,让学生对照电气原理图和图形符号,在实物上找出实际位置,并且利用万用表测量交流接触器的线圈,分清主触头、辅助触头、常开和常闭按钮,特别是仔细观察某些触点在按下或断开时,触头工作的先后顺序等。这样,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实验的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灌输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查找实验故障、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由于学生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帮助学生排除故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利,为此,教師应引导学生分析发生此类问题的各种原因,给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求答案,最后要求学生写出总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本课程改革,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本课程改革,使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水平.周学礼.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工厂供电》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7(10).
[2] 丁邦平.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1).
[3]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