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将戚继光与辽宁的不解之缘
2017-10-25王越辽
王越辽
摘 要:据考证明朝档案和查阅《明史》,经研究,戚继光曾协助辽宁防务,在绥中境内修筑长城;辽宁省档案馆内至今还珍藏着戚继光手迹;戚家军的最后一战在沈阳城南展开,全军覆没。无数史料证明抗倭名将戚继光和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带你走近戚继光探寻他与辽宁的不解之缘。
关键词:戚继光 辽宁 不解之缘
馆藏珍宝戚继光手迹
辽宁省档案馆珍藏明代档案1081件占全国明代档案总数的四分之一。我国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手迹就在其中。
这份手迹是戚继光在山东登州任都指挥佥事期间阅处公文时的批语。戚继光的抗倭伟业,名垂青史,但其处理政务的亲笔手迹举世罕存。这么珍贵的资料是如何越海到辽宁,又是如何在连年战火中得以保存至今呢?据研究表明,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兵攻陷辽阳时,当地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逃往皮岛,投奔毛文龙。后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死,孔、耿二人越海至山东登州充当参将,不久又起兵反明。崇祯六年(1633年)孔、耿战败,渡海投降了后金,将占据山东登州时所获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文书档案带到了后金。戚继光的这份手迹就在夹杂在其中。四年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又将其带往沈阳。后金当局非常看重这批明代档案,不是在意档案中记载的内容,而是因为当时正处战时,后金物资极为匮乏,将这批档案代替棉花、布料填入信牌套中保护押运粮草的通关信牌,档案中较大的公文纸则用来糊了屏风。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点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物品,在打开信牌袋、揭裱屏风时发现了这份珍贵的明代档案。这也是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的明代‘信牌档、‘屏风档的由来。
戚继光的这份手迹,长77厘米、宽62厘米,右侧为申文,左侧为戚继光的亲笔批语,清晰的展示了明代当时公文的形式与大小,对后世研究明代历史及戚继光的生平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戚继光与西沟长城
西沟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主干线,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内,是连接辽东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纽带。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由于北部边防吃紧,明廷调戚继光北上,先后任命其为神机营副将、总兵官、右都督、左都督,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防御蒙古骑兵的侵袭。
戚继光到北方上任后,他深入边塞了解边情,考察边关形势。隆庆二年五月,戚继光针对北方战略形势,上疏朝廷,提出修筑长城。明政府批准了戚继光的建议,从隆庆三年春天起,戚继光调动军队修筑长城,到隆庆五年秋,全部边墙敌台修筑完毕,在1000公里的防线上修筑敌台1000座。按照戚继光建议,整个修筑工程全部由戍守士兵承担,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农民的徭役,又锻炼边军吃苦耐劳的品质,士兵平时在敌台附近屯田,以解决军粮问题。戚继光还把当年抗倭时的旧部三千名浙江兵调至蓟州,参与了修筑西沟村长城并驻守于此,其后人至今仍然生活在西沟村。
今天如果你走进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站在村里仰望长城,还会看见当年戚继光带领戚家军义务兵修建的古老烽火台,这里的五眼敌楼、六眼敌楼、哨楼、库房楼等,都是珍贵的古代建筑实物,是古代长城建筑的典范,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价值。
浑河之战戚家军的最后一战
中国古代有两支以姓氏命名的军队,一是南宋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再一个就是明朝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戚家军是戚继光亲手组建的,十六、十七世纪军纪最严明,武器最先进,阵型最多变的,当时东亚第一、世界前列的一支强大军队。
戚继光曾自己回忆说“从军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 他这么說是谦虚的,不是从未有一败,而是每仗必获大胜。台州大捷十三战十三胜,以二十八人的阵亡代价,换取歼敌五千五百人的骄人战绩。据明史记载血战林墩,歼敌四千,阵亡九十人这是戚家军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而像奇袭牛田、迎战海宁等大型战役竟无一人伤亡。这种对敌伤亡比例,古今中外绝对可以傲视群雄、独树一帜。据史料记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转战南北,三十年间,歼敌总数达十五万,伤亡仅二百余。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战神”。
就是这样一支纵横东亚,百战百胜的最强军队,在戚继光去世后的浑河血战中,遭遇灭顶之灾,全军覆没。
公元1621年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明朝守将何世贤、尤世忠因怒出城与敌接战,中伏双双战死,城中上万蒙古饥民斩关落桥内应后金军,号称固若金汤的沈阳一天便被攻破,城内兵民被杀者七万人。当时急行军驰援的明朝川军和浙江戚家军组成的川浙军团刚赶到浑河南岸,进退失据陷入绝境。沈阳已救不了,仗不得不打。川浙军团就在浑河两岸,与精锐的八旗军展开决战。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明军远道而来,后金军在沈阳城以逸待劳,依城而战。明军合计不到万人,后金军队人数达到8万。明军全为步兵,而后金有步兵、骑兵,甚至还能用沈阳城上的大炮居高临下射击明军军阵。虽然结局早已注定,但勇猛无比、视死如归的戚家军在戚继光侄子戚金的带领下向后金军队发起自杀式攻击,杀得八旗军伤亡惨重。遗憾的是,就在双方展开生死之战时,赶来救援的明朝军队却在离沈阳十几里的白塔铺一带止步不前,被努尔哈赤派军击败。而八旗军的援兵则源源不断地赶来。战至傍晚,戚家军渐渐陷入弹尽矢绝地步,仅存的几十名浙兵战士将戚金、童仲揆围在当中,他们的鸳鸯阵式依然不乱,这是戚家军何等悲壮的最后一幕。《明史》中对戚家军最后的记载是“.......力尽矢竭,挥刀杀十七人。大清兵万矢齐发,仲揆与戚金、名世及都司袁见龙、邓起龙等并死焉”。此一战,陈策、童仲癸、戚金、袁见龙、邓起龙、张名世、张大斗等120余名将领视死如归、悲壮殉国。浑河之战不到万人的戚家军让占尽了一切优势的八旗军付出了“死伤亦相当”的代价。纵观历史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
参考文献:
[1] 《戚继光传》中华书局出版,高扬文、陶琦主编;范中义、张德信副主编。(存于辽宁省图书馆)
[2] 《戚继光》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童来喜 著。(存于辽宁省图书馆)
[3] 《抗倭英雄戚继光》郦波 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存于辽宁省图书馆)
[4] 《明朝大佬戚继光》阿喜 著。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存于辽宁省图书馆)
[5] 《戚继光大传》范中义 著。海军出版社出版。(存于辽宁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