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探究
2017-10-25刘妍宏
刘妍宏
摘 要: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学生而言,提升对信息的判断、认识以及应用的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所在。然而,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导的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尚存在很多问题。对此,论文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主导的中学信息素养培养尚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资源匮乏、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重视不够等。这些弊端都严重影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六点建议,以供探讨。
一、校园图书馆建设
在国外,中学的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承担了学校与图书馆、家庭与图书馆桥梁的重要角色。在我国中学的图书馆虽然深知自身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密切关系,但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应该加大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图书馆的人才队伍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在加快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多关注学校的信息建设。学校图书室地理位置分布上应该与微机室相邻相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增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场所。在校园图书馆内,可设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社团,负责利用图书馆资源经常性的开展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活动。
二、校园活动开展
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素养主题活动,如班与班之间办板报。板报内容的时间为一学期一个,涉及的各种知识都让学生自行搜集。高年级班级内开展班级网页制作活动,包含学生的照片、作品,由兴趣小组负责管理。班级内部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用网络工具交流,例如發邮件等,让中学生在这些生活中也能受到信息素养教育。
三、校本教材开发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技术知识的遗忘。编写方式应采用螺旋式的结构,使得学生在每一段学习内容中相互渗透和巩固。就现阶段的教材来看,已开始采用螺旋式的结构,但结构之间衔接还有待提高。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校本教材应拓宽知识面,并且适应于不同的年级。
各学校的校本教材多集中在写作、科技方面,对于信息素养关注较少。鉴于此,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教师队伍负责信息素养校本教材开发。开发的内容应鼓励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搜集信息。例如,以小论文、小作文的形式介绍科普知识,将课外阅读和数学习题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校本教材应联系当地特色,将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融入教材之中,把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案例,让学生容易理解且趣味性强。
四、 信息技术课堂建设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当全社会已经普及计算机之后,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思考将重点从单纯的信息技术教育转移到信息素养教育。信息时代的教师除了掌握学习科学、教育方面的知识,更要具备信息素养。因此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选择恰当的培训内容、选择专业的培训教师队伍、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教师应该围绕资源开展教学,引导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环境寻找知识。积极联系社会组织,尤其是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资源性教学,适当的在微机室开展各科教学,让学生即时方便地查询信息。除了计算机,电视、报纸、广播等都是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还应善于挖掘周围的信息,为学生创造情境性的课堂。在使用任务驱动方法的时候也应尽量选择和生活相关的任务。
五、家庭信息化环境构建
提升家长的信息素养,不仅是家长自身的事情,也应该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可适宜地对家长展开培训,提升家长的信息素养。考虑到家长的时间、文化水平等不同,学校可可通过发放资料、观看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并鼓励家长多和学校沟通,协助孩子在家庭中学习。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言行,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引导孩子认识到互联网的虚拟性,避免陷阱。鼓励家长为孩子安排接触网络的时间,帮助孩子筛选优秀的电视节目、图书、社交网站和学习资源。鼓励家长在帮助孩子成长的时候也应积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信息鸿沟”,适当的介入孩子的网络活动,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六、加强社会关注支持
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学校、家庭的教育,更是全社会各行各界参与的教育。借鉴美国,我国的各行各业也应该投入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伍中来,只有在社会中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才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培养信息素养的最佳环境。
参考文献:
[1] 董玉琦,刘向永:《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34-37页。
[2] 陈丽莉:《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年第12期,第3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