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年教师谈物理习题教学
2017-10-25贺建奎
贺建奎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如过度重视定性的讲解、多度重视特殊方法技巧、解前分析、搞题海战术等,影响了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建议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注意审题意识、建模能力、规范做题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理习题教学 误区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168-01
本人从事物理教学几十年,也常听一些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总觉得在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概念教学,而轻视习题教学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单纯的习题教学课,也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度重视习题定性的讲解,轻视定量处理或数学计算的过程。有些青年教师在讲授习题时黑板上只有思路分析导图,而计算过程、步骤过于简单,或一笔带过,以致学生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致使学生有一定的解题思路,但没有使学生掌握完整和正确的解题步骤,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得分,或结果正确而不能得满分。
2.解题的特殊方法、技巧的讲解过多,而对有关解题的一般性方法、规律,模型的建立讲解不够。特殊的方法可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不具备普遍性,难以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即使学生掌握了解答个别类型题的特殊方法,却有可能限于千篇一律的刻板方法而不具备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容易形成思维定势,造成“熟题”易出错。
3.过度重视习题的解前分析,而对题目的解后结果正误的分析往往做得不够。突出表现为:学生把题目做完以后,不肯想一想,答案的单位、数量级是否正确?所用的物理模型是否合理?而是交给老师,至于对錯全由老师判断。这样的不良习惯使学生养成做题草草完事大吉的坏毛病,表现在考试中,做完题就是宁肯坐着,也懒得去检查,从而失去了最后补救的机会。
4.在习题教学中忽视说理能力训练。讲解习题时,整个过程全是公式的罗列与推导,不作必要的文字说明,或有些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口述代替板书。教师这样的示范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在解答习题时,直接代入数据运算,做出的不是物理而是纯数学运算。
5.有些青年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过于偏信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一味盲目地追求解题的数量、不仅课堂上讲解大量的习题,并且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学生陷于茫茫题海,疲于奔命,但却事倍功半。
古人云:得一鱼仅可饱一餐,授一渔则受用终生。可见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教会学生正确解题方法,是决胜高考的重要途径。为此向青年教师提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是习题课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解决一个物理问题应从哪里开始?当然应从审察题意开始,审题的重要性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高考计算题篇幅较大,考查知识点较多,过程复杂,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题干中的潜在信息,找到关键点,临界点。
2.在习题教学中重视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
学好物理的关键是建立物理模型,从题目中涉及到的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或模型,是求解习题的重要过程。所谓模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建立起来的对研究对象简洁的、仿真性的表述,是一种抽象。有了模型之后,我们才可以进行严格的理论计算,否则会造成学生解题时不是找方法,而是乱套题型、公式。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课本中涉及到的几个模型的含义,如力学板块中的平抛运动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模型、双星模型等。电磁学板块中的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模型、高压输电模型等。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习题教学的重点
(1)物理语言规范。
解题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对解答中涉及的物理量而题中又没有明确指出的要用假设的方式进行说明,物理量要用题中的符号,题目中的一些隐含条件或临界条件分析出来后,要加以说明,要指明正方向、零位置。[1]
(2)解题过程规范。
列方程时要做到明确对谁、什么过程或什么状态、用什么规律。方程或公式要写出原始的,而不是移项变形后的公式。求得的结果应有代数式和代入题给数据的算式,最后结果应有准确数值和单位等。
(3)计算结果表述准确。
对题中要求的物理量应有明确的答案,用字母表示的答案不能含有未知量和中间量。不能随便把g取值代入用字母表示的答案中,用字母表示的答案不能写单位。如果题给物理数据都是用有效数字表示的,那答案中一般不能以无理数或分数作计算结果,结果是数据的一定要带单位。没有特别要求时,一般最终结果有效数字的位数要和题给物理数据有效数字的位数保持一致,或保留2到3位有效数字。
参考文献:
[1]杜志建.试题调研:高考版. 第4辑[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