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视野里的合作学习
2017-10-25喻新宇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各色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本文着重结合教学实践和90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点来探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是与非,努力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感与获得感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幸福感。
关键词:90后 非智力因素 合作学习 兴趣 参与感
引言
全球化发展让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改革与再改革中蹒跚前进的大学英语教学在一改再改之后依然是需要被改革的那个对象:教学效果认可度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下滑。网络教学,分级教学,合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式令人应接不暇。可作为教育服务的接受主体,学生们对诸如合作学习方式的接收程度如何呢?笔者就普通民办高校两个年级的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对合作学习方式有了以下一些认识。[1]
一、合作学习的理想与客观实践
如今高校的公共外语教学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师生比的失调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这个最早兴起于70年代的教学理论体系似乎为突破大班英语教学困境带来了无限希望。[2]
1.小组的建立规划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在各个教学要素中以及在学生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进行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此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小组的划分方式。
笔者以为,新老生的分组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新生可以是教师随机组合,座位就近原则,学生自行组合,还可以根据籍贯,高考成绩来划分,5-6人一组。教师随机组合和选定的方法可避免形成独立的小帮派,确保合理的良性互动。后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语言技能,性别特点、成绩和课堂表现等来建立相对稳定的组合。[3]
2.学习任务的合理分配
群体性学习需要教师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学生围绕相关任务或话题开展有效的学习,既能增加锻炼实践的总量,还能有效培养在群体中与人合作的能力,从被动应付升级为积极参与,提高交际能力和学习信心。
而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能构想出有创造性、具体清晰的合作任务,形式最好每次都有变化。学生对任务的清楚理解可提升参与程度和持续完成任务的恒心;另外,教师最好布置有多个可行答案的问题,学生通过对不同可能内容的对比与评估得出小组的最终答案。
3.面对现实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合作学习实施三年来,学生调查问卷显示:46%的学生觉得合作学习比以前只听老师讲的“被动灌输”好,但有时课堂讨论的喧哗和说笑影响时间利用效率。另外,小组讨论时10%的同学只做看客听客,从不表达自己的观点。6成的学生表示小组学习任务的观点是通过平等商议得出的,而4成则表示小组中学霸的答案就是小组结论,他们无条件跟贴。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小组没有合作的心理倾向,无必要的合作能力,更无有效的互动交流;小组部分同学刚开始能积极参与讨论,把组员的不同意见归纳出小组的一致答案。但是后续的学习任务很快出现两极现象:有的表现懒惰,浑水摸鱼或放弃主动参与,选择沉默做观众;有的选择让能者多劳,坐享其成;或者是强者出尽风头,小组讨论变成独唱,学习能力较弱的放弃思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默默变身优质听众;甚至一些先前积极参与的同学也因为厌倦了独脚戏,渐渐消退了最初的热情…种种情形皆无法实现合作学习的理想目标,师生对这种教学尝试的期望值都降低了。
(2)合作学习实践中难得见到“组外竞争,组内合作”的情形:面对自己了解或不了解的学习内容,他们一般不愿意全盘接受别人的观点,更喜欢把自认“独特”的见解作为小组最后的结果呈现给老师,导致组内商量的气氛不够热烈,教师甚至会收到来自同一小组的几份任务反馈,变成合作学习的假形式,个体学习的真实质,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最佳状态相去甚远。
(3)小组组长最初是老师指定的,一般是成绩较好,或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后面随着任务的推进和学习效果的不同,改由组员自动推荐或轮流担任组长。组长的影响对于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收效有直接关系,但是不少小组的学习要么流于形式,拼凑对付;要么就成了组长的专职任务。
(4)学生合作技能也需要提高,如果小组未做必要的准备,没有针对学习任务的具体分工,没有展开课前的有效交流,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发现各种合作无序、随意化倾向,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进度,无法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容易造成学习惰性,丧失积极性,进而制约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4]
二、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了“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非智力因素、智力和知识是学习的三要素。智力与知识比较,智力更重要;但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则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笔者以为,合作学习的成败不在于人员的科学分配和老师小组任务选择的智慧,关键是参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合作学习的自主与合作两个基本特征的实现正是以非智力因素中的學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三元素为基础的。
1.学习动机
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而有效的互动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动机为基础的。学习动机可能来自社会和家庭本身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学生的需要,有好奇心,有对知识本身的向往,能感受到解疑释难和紧张学习后的成就感和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演化出不同级别的学习兴趣。
我校是民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学校的创办对于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和扩大教育资源很有裨益。但与本一高校学生相比,这里的90后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知识较弱:有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效率不高,效果不好;有的偏科严重,缺乏对专业相关科目的平衡掌握意识;有的读大学是出于父母的逼迫,就是来混文凭的;有的呈现出懈怠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抱怨上课没意思,学不会。在这样氛围下想要去开展合作学习的结果可想而知,教师根本无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真正价值及乐趣,更无法去证明合作学习存在的必要性。endprint
2.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能促使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改进,寻求深入的理解和组织,注意学习习惯的保持以及善于应用学习资料。这对任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施都是重大利好,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同步,积极思维和拓展,教师则可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带来的愉悦,进而积极致力于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不断完善,教学相长效果显著。
可事实是,这些90后大学生看到教材与自身英语起点差距较大,感觉学懂的目标难以企及,或者觉得本专业的职业方向与英语并无交集,功利思想会让他们立马得出外语学而无用的结论;或者教学内容与专业相差甚远,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他们多不讲究学习方法,学习上处于被老师拖行的被动状态,对所学的知识常是一知半解,遗忘率高,对学习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加上自主意识较弱,从众心理特别强,容易受外界影响,部分班级或宿舍甚至出现以学为耻,以当“学渣”为荣的怪现象。如多数学生以这样的态度去应对学习,去应对老师用心组织的合作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
3.学习意志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它会促使人主动以实际行动去实现预定的目标,克服困难,克服懒惰和消极情绪,以坚韧的毅力去学习。
缺乏这一非智力因素,部分90后学生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容易见难就撤,在学习中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常立志无恒志;对学习丧失信心,缺乏成就动机;人生目标、学习目标都很现实,得过且过;对包括合作学习在内的各类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兴趣都低,缺乏在大学奋斗或做好学生本分的欲望。内心空虚加上本身控制力不强,生活没有规律,很容易转向网络寻找安慰和存在感,成绩自然也是频频红灯,挣扎在补考、重修和降级的边缘。
4.合作意向
合作学习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需要每个学生提高非智力水平,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向,把组员个体之间的互动、帮助和分享当做一种互赖与个人责任感:关注组员或其他小组的表述内容,理解角度和最终成果,并及时修正自己的理解和结论,定能起到合作学习的较佳效果。
遗憾的是,这对于这些90后而言似乎并不那么容易:他们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从小习惯得到,不习惯付出。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协作意识相对淡薄,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共赢”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响应,有点唯我独尊,不能够体会他人情感,不善于与人相处,合作意向不强。
三、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1.贴上非智力标签的合作学习
教学总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目的是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但是归宿点应落在“人”字上,而不应落在知识或手段上。合作学习作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学习本身只是众多教育手段中的一个:教师开展这项活动是为了去摸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途径,寻求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每个学生得到尽可能发展的一种过程。这样的过程与其说是学生的适应过程,不如说是教师的实验过程,这个实验是为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合作学习不是教学目的,而是教学途径或教学手段之一,是教师所做的一种尝试而已。
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师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实验,允许学生在合作学习上的失败,理解学生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不认同,认识到可能遭遇的尴尬和失败;二是我们的学校或老师应该多注意提高学生的非智力水平,他们的成绩可能提高不快,但是如果能提高他们的非智力水平,那么我们的社会至少会少些不懂分享且责任感淡漠的人。
2.教学相长
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非智力水平,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合适的方法。师生需要关注以下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教师方面
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求教师不但了解教学内容,还要有民主的组织能力和随机调控的才能。教师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学习资源,营造一个适合积极学习与热情参与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和求解的过程中得到知识与非智力水平的并列发展。要尊重学生基于生活,学习环境,家庭遗传以及成长经历带来的差异性,充分认识到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整体学习状态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和发展。
小组成员的分配和组合可以采用漂流型,任务导向型,兴趣志向导向型等分组模式,小组成员不固定,根据学生对每次学习任务的理解、喜好和把握情况,或者根据学生对某方面知识的擅长程度等来随机生成每次的小组名单,给学生在学习任务和小组选择方面以更大的决策权,让学生能尽量处于感兴趣,有自我存在感的小组中, 提升上进心和竞争意识,提升教学效果,进而离“因材施教”这个教学理想更近一点。
学习任务方面,教师可以尽量去丰富教学资源,面对自媒体时代海量信息的冲击,学会以开阔的思维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拓展合作学习的小组学习任务,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激励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更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好奇心。
(2)学生方面
作为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学生需要学习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启动和加强: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的意识,注重与组员或老师的在知识,技能、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升适应与应变能力,适时展现自己的闪光点,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绝不在小组内免费搭车或当隐身人。学会利用老师的肯定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自信,提升面对未知知识的勇气和学习的兴趣。
总之,如果教师能巧妙利用,合作学习尝试的过程可以成为老师观察学生非智力水平的窗口,成为提高他们非智力水平的机会。进一步试想,面对同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如果这部分所谓差生的非智力水平得到提高,如果他们也有了一些学习动机,较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相对坚强的学习意志,那他们对学习的排斥还会那么强么?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还会像以前那么遥远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6;
[3]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喻新宇,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翻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语言学及高校外语教学,项目编号:JAS141108,JAS1507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