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10-25唐幸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唐幸福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品德与社会课抽象空洞、枯燥乏味,课堂教学采用理论说教、“满堂灌”的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讨厌该门课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品德与社会 教学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已经在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收效甚微,困惑很多,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目标任务不明确,教师组织不力、放任不管,未能发挥引导作用;合作流于形式、蜻蜓点水,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缺乏思考、交流和展示的时间;内容不合适、时机不恰当,话题太难或过于简单;缺少评价或方式单一,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那么,怎样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學习有效开展的根本前提

划分学习小组应该以班主任为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与班主任和语文、数学等科任教师共同商量,保持一致。要建立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小组,各组间实力尽可能平衡,而小组内要有差异,各有所长,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先将全班学生从学业成绩、接受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心理、习惯品质等方面综合考量,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学习小组,其中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后进生。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这样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帮助后进生,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组间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本要求

合理的分工是成功的一半,分好工才能让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参与其中,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无从下手,难见成效。要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形成好的组合,产生“拳头效应”。要明确大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自职责,并使各成员紧密合作。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同时要注意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变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师要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在保持分组不变的情况下,对组内成员的分工和角色进行适时微调和转换,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三、加强引导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没老师什么事,于是当起了“旁观者”。其实,小组合作时课堂虽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教师要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一是要选取恰当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时机,该合作时合作,不能目标不明、主题不清,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可操作性。品德与社会课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认识本质时进行,如教材设置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等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合作讨论时,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开动脑筋、认真分析,不能只依赖别人。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好习惯。要指导学生掌握“我说你记”、“我讲你听”、“我学你查”、“我演示你配合”、“我展示你点评”的合作学习方式。三是要关注全体、适时点拨。要关注学习中的边缘人物,即没有参与或没有真正投入学习的学生。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南郭先生”和“搭便车”现象。当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点拨,提供帮助,使小组合作顺利开展。

四、捆绑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

科学评价,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而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新课标指出:“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因此,教师不仅对达标者给予优良评价,同时要关注个人的进步,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特别要抓住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热情。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一定要对小组进行“捆绑式”评价,激励学生互帮互学、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小组和班级和谐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科学合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品德与社会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更为有效。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乐而“不为”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