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言”:现代微传播的伦理诉求

2017-10-25陆明慧樊传果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微传播慎言儒家思想

陆明慧+樊传果

【摘 要】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慎言”是儒家言语规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且参与了儒家道德修养观的建设。儒家主张通过人的言行,考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德”之修养,是道德修身在言语上的反映,孔子的“慎言”思想对现代微传播内容伦理规范性具有重要的借鉴及指导意义。通过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现状,追溯儒家“慎言”的意蕴,探索现代微传播应如何把好“信息源”以及提升传播主体“自我修养”之可能,做到言语与德行相统一,平衡新媒体传播自由与规范。

【关键词】儒家思想;微传播;论语;慎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217-02

一、引言

尽管人们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传播特点及其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研究,但从整体上揭示微传播主体及传播内容的伦理规范性文字并不多见。在“微传播”开放的话语平台上,表达权被无限放大,呈现出一种“全民传媒时代”的现状。非理性的“微表达”方式引发了表达权的滥用和异化现象,信息窄化、谣言、虚假信息、舆论暴力、低俗文化等问题也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接踵而至,加强我国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势在必行。孔子对言语使用与表达的态度深刻启迪着后人,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完整“仁人君子”修身准则。

二、“慎言”:微表达的自我审查

“短、平、快”的“微”生活成为了当下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模式。网络生活的匿名性、开放性、虚拟性,使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空前膨胀,网络失范行为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微表达”影响力日益增强。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伦理规范研究可以有效地梳理网络环境中语言失范现象,有助于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马克·波斯特把传播圈和数据库比喻成“没有围墙、没有窗户、没有瞭望塔和岗哨的监视系统”的“超级监狱”,[1]这正是对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准确描述。从微传播视角分析,用户这种“自我审查”的主要标准是谨言慎行,作为信息传播者,应理智地选择、过滤和加工传播的信息。从媒介“把关人”因素看,信息自采集到传播,把关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将决定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网络平台的无障碍交流模式使把关机制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弱化。儒家历来重视言说要谨慎的观点,《论语》诸多言论更是直接涉及了人的语言问题。“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等等。“慎”在《论语》中共出现七次,皆谨慎之意。《说文解字》言:“谨,慎也。从言,堇声”。[2]又言:“慎,谨也。从心,真声”[3]。“谨”表言语,“慎”表内心。换言之,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及传播内容要谨慎,言行和品德相统一,才能符合现代微传播的伦理诉求。

三、“慎言”:把好信息源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东周诸子利用“游说”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这极大地造成了“表达权”在空间上被扩大。言语作为最大的交流工具,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作用,以至于可以“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论语·子路》)。孔子通过对言论内容和形式上的约束,提出“慎言”传播思想,对信息流的过滤与疏导,保障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慎言”不仅仅是传播技巧,也是个体修养的体现。言多无实,君子引以为耻,这在《论语》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慎言”意识渗透在《论语》,论及为人、教育、经济、治国与安邦等诸多方面,孔子谨言讷语的言语观,不仅体现了他作为儒家学派先师在言说和行为上的高度自律,同时这些言论观点对于网络传播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第一,微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为了扩大传播效果,传播者纷纷运用新媒体平台,造成了信息流的过度混杂,这就要求传播者必须要给受众提供真实、权威、有用的信息。首先,作为传播实践者,要把控信息源的真实性,不能漫漫而言。孔子在语言上坚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论语·為政》)的原则。在信息传播中,对于自己不甚了解的信息,多采用“不语”、“罕言”或“讷言”的态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其次,注重传播的方式,巧言如流,是仁德缺失的体现。《诗经》所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4]孔子也非常排斥“巧言”,提出“巧言”必然乱德,巧言多辩必然会导致传播内容不实的观点。最后,在传播效果上,孔子提出“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传播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辞藻修饰,使信息产生歧义,客观准确的描述,才能使信息简洁有效地传达给受众。

第二,就传播技巧而言,把握传播时机,当言则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特征,使得传播者可以借助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快速发布和及时接收信息,这就要求传播者言谈符合特定时机,即语言表达要“得体”,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非礼勿言”(《论语·颜渊》),“时然后言”(《论语·宪问》),以及“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论语·乡党》)等等,这都是言语“得体”的论述。在新媒体的运营和传播中,冗余信息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就要求传播者要掌握传播时机与传播策略的使命。

第三,对微传播对象要充分了解,“知人”“言中”。新媒体在提供真实、权威、有益信息的同时,要做到信息契合,即传播的信息与信息接收者需求相匹配,才能准确传播信息。换言之,言语的艺术性,不在于辞藻华丽,而在于“知人”的针对性,先“知人”才能做到“言中”。对信息接收人要充分认知,即要看对谁说、说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说、怎么说,只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能“言中”。如(《论语·卫灵公》)篇中,“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的论述,就是以“知人”为前提,谨慎的进行言谈,从而做到准确的信息传播。

第四,传播的主观媒介内容与传播客体艺术形式的统一性。[5]《论语·雍也》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即朴实的传播内容,“文”即艺术性的传播形式,“文质”结合才能成为“君子”,达到理想化的传播效果。“慎言”并不意味着不讲究文采,平铺直叙的语言必然会影响思想的表达和接受效果。脱离“质”的“文”是缺乏内涵的,质朴胜过文采,则显得粗俗;文采胜过质朴,则显得虚伪、浮夸,不利于思想的传播和接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传播内容和形式之间相辅相成才能达到长远的传播效果。

概言之,现代微传播虽然是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但并不意味着“微表达”可以漫无边际。因此,传播者必须自觉、自律,遵守道德规范,从源头上对微传播信息流进行把控,以求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四、“修身”:提升传播主体综合素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6]要想平衡新媒体传播自由与规范,不仅要加强对新媒体的把关机制,还要提升与规范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和行为规范。在一键分享的信息传播时代,针对新媒体传播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不仅需要“他律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传播者的行为底线,“自律性”也是构建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体系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这与孔子“仁人君子”之理想人格耦合。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做到“人以为己任”(《论语·泰伯》),进而做到“知者利人”(《论语·里仁》)。“仁”既是君子的本质,也是君子个人的修养准则和追求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做到“仁人君子”的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应具备自省、慎独、好学等美德。

(一)自省。自省是指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达,是自觉剖析自我一种审视行为。通过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省察自己言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等等。生活中时时都有可能遇到问题,借鉴贤者的行为,便可用来反观自我,引导自己的思想言行。

(二)慎独。“慎”是谨慎之意;“独”是独处、独自行事之意。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讲究个人道德水平修养。“对于孔子而言,修身之要在于‘修心,而心之主宰在于那个‘独体,因而,只要‘慎独,则‘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因此一切要义都是围绕这个‘独而展开。”[7]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通过修己,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三)好学。“好学”的本质是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尽管孔子对自己的言行皆谦虚谨慎,但对于好学,孔子对自己是多加赞赏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在其言传身教中传达“好学”思想,这都是有道德修养的的君子风格。孔子修身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科学修身体系,促使我们通过修身之道,提高道德修养。

五、总结

受众对新媒体公信力要求的提高,使得传播者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孔子传播思想证实,“慎言”是现代微传播叙事文本的本质要求,为“微表达”提供了参考范式。背弃儒家“慎言”观,微传播文化将走向自我毁灭。对现代微传播言论问题的反思,等于对现代微传播文化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检阅。因此,“慎言”不仅是孔子的言语准则,也是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和谐、有序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所要倚重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美]大卫·阿什德著.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6.

[2][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7,52.

[4]张凌翔.诗经全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88.

[5]潘天波.变化的传播偏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51.

[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11.

[7]俞菁慧.儒家“慎独”思想的延拓及其精神关怀——兼论孔子的历史观[J].中国哲学史,2013(01):56.

猜你喜欢

微传播慎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长沙市慎言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