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与思考
2017-10-25黎琛
摘 要:数学课前预习是否有效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学生有没有掌握必要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教师有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和习惯。所以,要想使课前预习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和数学阅读。
关键词:预习 有效性方法 阅读能力和习惯 终生自学
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学的新内容提前阅读和思考,以便于熟悉内容,弄清楚重点、难点以及自己在哪些方面不明白,从而在上课时能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一种方法。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家都知道,时下学生不肯读书,不会读书已成为新的教学难题。尤其现在很多的农村初中学生不会预习,认为预习就是形式上的读书认字,略知皮毛即可,甚至认为预习不预习,效果好不好无所谓,反正第二天老师上课都要讲解。于是通过课前预习这一方法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为了实施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必要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尤为重要。[1]
一、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和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学生在预习《圆的对称性》一节课时,学生通过读书与实践,掌握了圆的轴对称性、中心对称性及圆的旋转不变性。能够验证在同圆和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而学生在完成预习案中的预习检测题时,出现共性的错误。
已知AB,CD是两个不同圆的弦,如果AB=CD,那么与的关系是( )
A.= B. C. D.不能确定
大多学生选择了答案A。这说明学生在预习时对于在同圆和等圆中这个条件的理解把握不够,教师上课时,对通过预习,学生已普遍掌握的内容,可略讲,对于共性的疑难问题则可多用一点时间,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作重点地剖析,同时也能为提供多种变式训练积累一定的教学时间,这样既能高效地利用上课时间,又能针对性地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和拓展提升,从而有力地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和教学效率。
2.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预习”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一般初中的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编的预习提纲进行的独自预习,这本身就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也就是学生在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不入虎穴,焉得虎仔。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如果学生能坚持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渐加强,会很快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方法
1.制定并有效地使用预习学案
教师的职责是更有效地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关注自己的教学技巧。那么,“认识学生”与“认识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制定并有效地使用预习学案,是反映学生独立研究教材过程的最好的“认识”载体。预习案是学生在课堂预习前,自主研究教材,以“为什么”为阅读的主线,不断发现“为什么”,不断解决“为什么”的学习过程。自学,不仅是学生自己独立看懂什么,更是一种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学案,帮助引导学生在预习时能将“读、思、练”结合起来。“读”就是读教材,画批注;“思”就是思考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以及这样解的原因和所利用到的旧知识,并对教材中所设置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即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练”就是用所学的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检查。当然,预习案的设计对于学生的预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刚上初中不会读书,不会预习,我们年级备课组充分调动资源,集思广益,制定了示范性的课前预习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设计、预习检测、预习评价、预习反思七个环节。课前布置并分发到人,学生预习后,然后教师批阅,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时间、效果、困惑,从而本着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为目标,重新修订与完善《预习学案》的设计,及时地了解学情,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堂教学。这样,教学的目的才得以体现出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如何指導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呢?[2]
2.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数学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与组合;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的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为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因此,数学阅读中常常必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另外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思维形式也在频繁地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数学阅读能力,从狭义上理解等同于读题能力,把数学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从广义上说,数学阅读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前预习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写、边读边比、边读边悟。引导学生阅读要仔细,尽量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挖掘出来,作为疑问和大家讨论。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感到,教师还未教,我就能学会理解和运用,并且还能发现课本上的问题等,这样学生对于课前预习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更能激起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欲望,努力让学生体验自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现代人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3]
3.培养学生数学自主预习的习惯
学生刚进入初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自学习惯地培养。数学课前预习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温故而知新:上一节课掌握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2)探究教材:预习要明确,本节课要掌握哪些问题?
(3)预习检测:通过预习,应掌握哪些题型与方法?
(4)拓展与提升:预习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5)预习反思:
A预习后,你还有什么疑问?(答疑解惑)
B预习后,你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归纳小结)
C预习评价:你真棒!有进步!加油啊!(效果肯定)
以此为起点,不断优化预习程序,完善不同课型的自学要求,逐步形成自己喜欢的自学形式。[4]
结语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总之,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诸多的好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以上是我在做《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悟,使更多数学教师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努力,让预习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周发.国家培训计划《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专题报告2015年
[2]彭海侠. 《初中课前预习策略研究》研究报告2014,1.
[3]张雄著.《数学教育学概论》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7月1日
作者简介
黎琛(1994-),女,陕西富平人,本科,陕西渭南富平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