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虽“小”,五“脏”俱全
2017-10-25张汉崇
张汉崇
摘 要:有人认为小学数学内容枯燥,模式单一,不是学习计算就是学习解决问题,格局太“小”,只要讲讲例题,练练习题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数学虽“小”,五“脏”俱全。
关键词:人文精神 思想方法 探究过程 学习方式
严谨的逻辑性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知识是连贯的,数学学习就像是一个精密的链条,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后面的全部。小学数学“小”,它主要包括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这一系列的知识,但却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学习,切实打好后继学习所需要的“粮草”。而这个“粮草”不单单指数学知识基础,同时还包括数学学习兴趣、情感体验、能力高低以及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基本内容应体现趣味性
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里,数学学习内容是枯燥无味的,一提笔就是算啊算,甚是无聊。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里也有很多有趣的学习内容,比如有趣的乘法速算规律。
例如,“有趣的乘法”中1的“麻辣变形计”:
11×11 =121
111×111 = 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上面的乘法算式乘数都是由相同個数的1组成的,根据以上运算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任意两个只含数字1的数(位数相同)相乘,积的最高位是1,向右逐位递增1至乘数的位数,然后再逐位递减1至1。
再如,“神奇的因数”中7、11、13的“孤芳不自赏”:用三位数字分别去乘7、11、13的话,就会出现妙趣横生的答案:
135×7×11×13=135135
962×7×11×13=962962
378×7×11×13=378378
……如果你用计算器把111×7×11×13到999×7×11×13的答案全部写出来,就会发现答案有规律,就是第一个因数在重复。如果用任意两位数分别乘以7、11、13,答案会不会同样有规律呢?
11×7×11×13=11011
27×7×11×13=27027
95×7×11×13= 95095
……可以看出答案有规律,就是最前面的因数在重复,但在中间加个零。
二、小学数学人文精神应彰显情感化
从狭义上来讲,数学是一门学科,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体系;从广义上来讲,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是人类精神创造的结果和过程,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文化系统。而就数学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一项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的活动,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突出文化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神奇魅力,这对渗透学生的人文数学学习情怀,引发学生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知识是理性的,当学生对数学学科有了感性认识,有了情感体验,他就能很好的进入数学世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数学人文知识,或是把具有人文特色的数学信息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使学生在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同时,肃然起敬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对于圆周率的认识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圆周率的近似值,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导圆周率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品,并进行人文教育,激励学生要从小树立勇攀世界高峰的思想。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知识与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1]
三、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应树立发展观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还应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树立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观。目前小学阶段数学新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有:转化思想、分类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等量替换思想等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交叉穿行,有时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运用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迎刃而解,而有时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每一册最后一单元的数学广角,都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很好的体现。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渗透的各种思想方法,并在传授新知过程中,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够恰如其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小学生探究,所以教材先从数据较小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检验——提炼——应用”探索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许多生活问题都可以化归为“鸡兔同笼”问题,渗透化归思想和数学建模思想。[2]
四、小学数学探究过程应拓宽创新度
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对某个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探究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水平差异,在解题中的思维推理过程会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接受不同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的创新度。
例如,教学例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对开出,经过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8千米,货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那么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到了很多种解法。有的学生先求出两辆汽车3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总和,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有的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还有的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AB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两辆汽车的速度和,列方程解答……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探究过程不仅有利于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五、小学数学学习方式应开放活动率
教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特点,精心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不能单刀直入抛给学生知识,而是应该给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观察中实验,在猜测中验证,在分析中归纳,在整理中反馈的过程中感悟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建立概念表象,形成正确的数学结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散学生的思维。
案例一:《容积单位》的教学
学具:刻度分别为500ml和1L的量杯、能装1立方分米水的玻璃器皿。
要求:每个人都动手实验,合作交流,探究升、毫升、立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生甲:我们小组在1立方分米的玻璃器皿槽中,倒入1升的水,实验后发现:1升=1立方分米。
生乙:我们小组在1立方分米的玻璃器皿槽中,把500毫升的水倒入,刚好倒两次可以装满,实验结论是:1000毫升=1立方分米。
生丙:我们小组在500毫升量杯中,用1立方分米的玻璃器皿槽中的水倒入,也是正好倒了两次,因此,1立方分米=1000毫升。
生丁:我们小组将1升的水往500毫升的烧杯中倒入,恰好倒了2次,得出了1升=1000毫升的结论。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己根据活动目标,提出活动方案并操作实验探究得到结论,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活动率,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老师,我们最应该改变的是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根植于课本,努力挖掘教材中有趣的知识层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努力拓宽探究过程的创新度,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活动率,在新知中渗透小学数学思想及美好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数学虽“小”,五“脏”俱全。
参考文献
[1]李春娟.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 .新课程学习(上),2011(12).
[2]高峰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1) :130-131.
[3]黎桂花.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案例[EB/OL].江西教师网,2013-10-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