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课文:不妨这样试一试
2017-10-25徐燕飞
徐燕飞
[摘 要]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复述的指导,教师应强化认知基础,引领学生在整合补白中梳理文本内容;依循認知流程,引领学生在文体改编中丰富文本内容;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在情境表演中再现文本内容。
[关键词]复述课文;整合内容;改编文体;情境表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66-01
复述能力关涉到学生文本解读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一、强化认知基础,在整合补白中梳理文本内容
补充教师巧设的课文留白,是一种具有多重效能的复述形式。一方面,叙述和读写实践本身就是复述形式的一种,旨在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意识,运用自身的想象力还原文本的原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紧扣文本的空白,在补充拓展的过程中深入感知文本大意、脉络联系以及作者蕴藏其间的情感积淀,形成深刻认知。这要求教师要紧扣文本表达的疑点和意犹未尽之处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为解构文本寻求相应的突破口。
如《爱如茉莉》一文以“茉莉”作为情感的线索,以生动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父母平淡无奇的亲情,最后还发出了“爱如茉莉”的感慨。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表达的“真爱纯白洁净”的主题,引领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复述语言实践活动:“孩子们,请结合你们对‘真爱的理解,紧扣教材课文中的内容,谈谈你们所认为的‘真爱究竟是什么?从课文中的内容来看,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和情感值得你们去爱?”
这一实践任务看似是一个思考性的问题,但学生要真正了解真爱、感知真爱、追求生活中的真爱,就必须深入文本世界中,去体悟作者内在的情感基调。这个过程不仅引领着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梳理,更为重要的是,还为学生创设了文本的空白,能使学生穿越文本语言的表象,将对文本内容的复述转化为对文本主题的深刻体悟。
二、依循认知流程,在文体改编中丰富文本内容
每一篇文本都是作者自身情感的投射与积淀。对文本的解构就是要强化文本与学生内在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因此,提升文本内容复述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利用潜在的认知经验,运用自身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尝试对文本的体裁进行改编,从而以个人最为喜好的方式来将文本的内容有机呈现出来。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是苏教版教材设置的第一篇剧本形式的故事,展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感知文本故事发展的情节,把握文本人物的整体形象,形成对内容的感知。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尝试将这一篇剧本改编成一般的记叙文,在再现故事情节的同时,运用合理想象,补充剧本所不能展现的环境描写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改变体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在这样的过程中,复述已经不再是一项机械的思维训练,更是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认知的创造性过程。
三、遵循认知规律,在情境表演中再现文本内容
实践表明,阅读教学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将复述文本当成是一项机械生硬的任务,很多学生就会失去思维运转的动力。即便能够完成,学生也只能是原封不动地以被动接受为基础,进行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式的复述,缺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对此,教师应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媒介来表现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到文本之中。而情境表演的方式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作者为了展现刘备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特点,强化了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教学中,教师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在学生深入感知的基础上,拓展补充了《三国演义》中相关回目的原文。而在复述课文时,教师则引领学生借助角色情境表演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灵活地转化。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选择一个合适的角色,并以课文中对这一角色描写的内容为基点,深入探究人物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合理地增设人物的动作和语言。随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以故事的情节发展为线索,通过表演的方式组织、再现故事发展的基本脉络,再现文本的内在世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引向机械繁琐的硬性层面,而是在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再现文本的内容,提升了学生复述文本的能力。
总而言之,复述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我们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不断历练,在提升学生感知文本、概括文本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内在逻辑能力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