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共生,焕发语文课堂光彩

2017-10-25陈娟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本情境课堂教学

陈娟萍

[摘 要]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通过情境与心境、工具性与人文性、生本与文本的有效结合,使学生真正学会语文、学会做人,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焕发语文课堂光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生本;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38-01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情境与心境、工具性与人文性、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增强语文课堂生命活力,焕发语文课堂光彩。

一、情境与心境并行,活跃学生思维

虽然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的教师对创设情境不得要领,导致创设的情境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情境与心境并行,才能使创设的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老师,您好!》一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先为学生讲述老师每日辛勤的工作,或者是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来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苦以及对学生的关怀等。但是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对教师有很好的印象。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学生对教师产生一些偏见。如果教师一上来就宣传教师的辛劳,非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我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并对自己的科任老师提出建议。很多学生都对教师有偏见。有些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些学生则认为教师讲课速度太快等。然后,我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疏导,达成共识之后再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这样,根据学生的心境来创设情境,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情境创设的效果。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同在,促进学生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两者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偏废。工具性是指客观地对课文进行解说,单纯地对篇章结构、句式表达等进行分析;而人文性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渲染来达到教学的效果。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走极端,要么突显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只就知识教知识,枯燥乏味,这样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么强调人文性,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也一样达不到教学目的。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

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们知道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生:因为他受到了一个外国人的蔑视,他想要证明中国人是可以成为画家的。

师:没错。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而不是跟他人争辩。那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方式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在教例中,我先从教材的人文性入手,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然后再向学生讲解文章的表达技巧、段落大意等。在课堂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生本与文本并用,焕发课堂光彩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生本理念普遍被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教师对生本理念认识不到位,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在课堂上,一些教师对学生所发表的言论都持肯定的态度,哪怕学生说错了,或者完全偏离了主题,也不敢轻易否定。这其实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曲解。以学生为本,应该是指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并不是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如,教学《元日》一课,当读到“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句时,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诗里面的‘屠苏跟《古剑奇谭》里面的那个屠苏是同一个意思吗?”基于文本,我这样回答:“电视剧里面的屠苏是一个人,但是这首诗里面的‘屠苏是一种酒。当时,过年的时候,老百姓就会把酿好的屠苏酒拿出来喝,享受新年的喜庆。”看到学生臉上略显失望时,我接着将电视剧里的屠苏与王安石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这样将生本理念与文本理念的结合,既能够照顾学生的感受,又不让课堂偏离教学主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发展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情境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