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依靠人民
2017-10-25樊红敏
樊红敏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新时期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了解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大众化 服务人民 依靠人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任何理论唯有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为了人民,也服务人民,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实现也必须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了解人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态度,就必须先了解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从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出发,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盼,进而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是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人民群众有着多种多样的利益需求,而且这些利益需求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要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当前利益的需求,也必须满足人民群众长远发展的需求。改革发展既要坚持创新发展方向,也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无疑在根本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提到了首要位置,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可以说,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緊密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获得感,才能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关怀。
二是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要让大众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仅要把那些复杂的、抽象的理论内容简单化,让人民群众可以看明白、听清楚、深入内心,而且要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仅仅从原著中去找依据,固然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解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但是却很难满足现代人的实践需要,也难以支撑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不懂得深入结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生活实际地讲马克思主义,不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而且会拉大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效果,就必须要了解人民,关注人民的日常生活。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应从话语表达上进行改变。偏向学术化的表达方式导致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日益冷淡,因此可以结合现代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将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用通俗、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不能单纯采用宣传与灌输的方式,而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惟有如此,才能令人信服,因而要针对人民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将创新理论成果与人民需求对接,提升理论的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服务人民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前提,决定了其性质和方向。从这个层面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一种价值要求,服务人民是其根本的价值导向。
一是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将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重要任务。服务人民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我们之所以要提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主义”。因而,要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价值追求,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在一起。
二是要以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为目标,让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能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此,不仅要将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予以清楚表述,特别是要将党的核心战略中蕴含的人民价值和人民思想表述清楚,同时也要将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蕴含的人民立场和如何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容进行清楚表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围绕保障人民权益这一核心观点展开,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行动目标,才能够拉近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同。
三是要以增强人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实践过程,而人民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实践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要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就需要不断加深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理论创新,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最终为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想发挥其润物无声的效果,一方面,要借助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精神,使其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中;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
一是要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过程。我们党之所以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事业中来。首先,要针对马克思大众化建设进行深入广泛调研,搜集和掌握各种有利信息和不利信息,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初步方案。其次,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群众对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再按照一定标准将汇集起来的意见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对初步方案进行完善。最后,要将形成的最终方案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让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内化到思想深处,成为人民群众开展实践活动的理论工具。
二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创造力。从现实角度看,哲学家和理论家毕竟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传播和教育对象,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的基础上强化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将马克思理论与各种制度规范、文化产品和生活习俗相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实践活动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要件和行动指南。
综上所述,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出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回归“服务人民”的本质,树立“了解人民”的基本思路和“依靠人民”的根本方法。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就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调查中了解人民,结合广大人民的智慧,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而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奠定基础。
(作者为中共承德市委党校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永贵、李沛武:《当今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与理论创新——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论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②姚远:《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提出缘起》,《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