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利安娜》中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分析

2017-10-25张晓娜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1期

张晓娜

【摘要】本文运用面子理论,对《奥利安娜》中的冲突性话语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讨冲突性话语引发的主要语言手段,分析冲突性话语对剧中人物关系解构的语用效应,来进一步领会剧作内涵。

【关键词】《奥利安娜》 冲突性话语 面子理论

大卫·马梅特(David Mamet,1947-)是当代美国戏剧界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剧作多次荣获欧美戏剧大奖,包括:三个芝加哥杰斐逊最佳新剧奖(Chicago Jefferson Awards for best new play)、两个奥比奖(2 Village Voice Obies)、两个纽约剧评界最佳剧作奖(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s)、英国西城剧院协会奖(the English Society of West End Theatres Awards)、约翰·盖斯纳奖(the John Gassner Award)、外地评论家协会美国戏剧贡献奖(The Outer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services to the American theatre)和美国文学的最高奖普利策戏剧奖。其中,代表剧作《奥利安娜》自1992年在美国首演以来,引起巨大争议,后由英国剧作家和导演罗德·品特改编、执导并搬上伦敦舞台,受到观众好评。国内学者从剧本传递的信息和政治正确性、反向歧视、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分裂性及后现代生活中人们交流的困境等角度对《奥利安娜》这部戏剧作品展开了研究,如力勇(2006)、缪丽文(2009)、李欢娣(2011)、吾文泉和徐文雅(2013)、高剑妩和申丹(2013)。力勇(2006)认为:对《奥利安娜》的解读应该建立在作者构建的语境基础之上,而不应只着眼于其表层意义,它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的误用和滥用问题,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人们交流的困境:一方面双方渴望理解,另一方面语言被误用和滥用,随时体现出彼此争夺话语权的焦虑。受此启发,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以《奥利安娜》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冲突性话语引发中的主要语言手段,借助面子理论分析冲突性话语对剧中人物关系解构的语用效应。

一、冲突性话语及其两种效应

言谈互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同一事件持有不同观点、立场时,交际双方就有可能发生争吵、反对、反驳等言语行为。这种出于意见、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话人和受话人在用语上所引发的某种对立、否定、反驳或争论叫冲突性话语,此时说话人的话语就是冲突引发语。冲突引发语就是说话人的话语直接引发了听话人在言辞上的直接反对、不满、威胁、警告、谩骂等言语行为,多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此类话语中常出现否定性标记“No!”、“Nonsense!”。此外,冉永平(2010)总结“直接否定语或否定性言语行为”、“元语用否定评价语”、“否定反问语”、“詈骂语”四种言语是冲突性话语的引发语,会引发冲突性话语的产生。赖小玉(2011)也总结了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主要为反问句、负面评价语、直接否定语、否定性祈使句和詈骂语。两位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形式看法大致相同。

冉永平(2010)提出针对说话人的话语,听话人的回应主要有两种可能性:第一,表示否定、反对、反驳等,即出现冲突性回应。冲突性回应又会产生两个语用效应:负面语用效应和正面语用效应。负面语用效应被视为人际关系的解构过程(deconstruction process),正面语用效应被视为人际关系的建构(constructive process),本文中出现的冲突性话语属于前一种效应。

二、面子理论

Goffman(1967:5)提出人们在交谈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面子”。交谈双方为了维护面子,双方之间的交谈就要遵从一定的规矩。基于这个理论,Brown和Levinson(1987)将概念定义为是個人在社会公共场合的自我形象。他们把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面子和身份之间难以割舍。身份构建指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呈现并维护自己的身份现象,或重新构建自己所期望的身份。在会话冲突中说话人不仅运用不同的言语形式和策略去体现或构建自己的身份,维护积极面子,还可能攻击并破坏对方的身份形象。Brown& Levinson(1987)提出反对、异议等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本质上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尤其会威胁听话人的正面面子。

三、《奥利安娜》中的冲突性话语的引发语

借鉴冉永平(2010)总结的“直接否定语或否定性言语行为”、“元语用否定评价语”、“否定反问语”、“詈骂语”四种冲突性话语的引发语和赖小玉(2011)总结的“反问句”、“负面评价语”、“直接否定语”、“否定性祈使句”和“詈骂语”五种冲突性话语的语言表现,笔者从《奥利安娜》中概括出“直接否定语或否定性言语”、“反问句”和“詈骂语”三种出现最频繁的冲突性话语引发语。

1.直接否定语或否定性言语。直接否定语指“不/没有+……”的结构,也包括“不行”、“不对”、“不是”、“不许”等表示直接否定用意的言语行为,它们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观点、行为、态度、建议等的直接反对、阻扰等。在语用上,它们容易引发听话人的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属于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例如:

(1)约翰:听着,这只是一门课,它只是一本书,它只是……

卡罗尔:不。不。学生来这里读书,来学习他们所不知道的知识。他们来到这里,需要帮助,需要帮助。这里的人会帮他们,教他们一些东西。(12页)

在例1中,卡罗尔跟约翰表达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我。教我。”,希望约翰能教会她。但是约翰跟她说“这只是一门课,它只是一本书”,此话表达了约翰对教育的藐视。随之,卡罗尔用两个“不”否定词,否定了约翰的观点。否定是对他人正面面子的威胁。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权威者和管理者,学生是遵从者和接受者。卡罗尔当面直接否定约翰的观点是对约翰面子的直接威胁,更是对约翰教师身份形象的攻击和破坏,势必引发约翰的不满。这个冲突引发的根源是两人对高等教育看法的差异。《奥利安娜》的标题来自一首民歌,原为歌颂19世纪的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愿望。马梅特给该剧取此名是讽喻原本圣洁的学术殿堂不再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后现代主义商品社会的主导文化正日益渗透、侵蚀和威胁高等教育,对学术殿堂内的年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卡罗尔视高等教育商品化,她将约翰定位为商品提供者,将她和约翰的关系看成权力平等的“商品购买者-商品提供者”。卡罗尔认为得到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就像商品购买者来到市场,为的是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一样。她认为付了学费,约翰就要负责教会她。但是,约翰所谈的教育是启发式而非商品交换式。因此,向约翰学业上的求助不但没能帮卡罗尔解开困惑,反而使卡罗尔更加困惑、沮丧和恼怒。她开始质疑高等教育是否能给她想要的东西。在之后的对话中,她明显感受到约翰利用学术语言维护自己在对话中的权势。如果她一直处于弱势,一直被约翰掌控,将影响她的前途。此刻,卡罗尔对权力的欲望萌生,师生之间权力争夺拉开序幕。endprint

2.反问句。反问句就是无疑而问,特定语境下可表示一种语用否定,具有较强的人际语用功能。反问句表示对对方的批评、反对、不满、斥责等,隐含一定的否定用意,影响甚至威胁对方的地位、身份等,这就容易引发双方的言辞上的对撞。

例如:

(2)卡罗尔:你知道你工作是为了什么吗?权力,为了拥有权力。你明白吗?你坐在那儿,高谈阔论你的房子、私立学校、特权,还有你将要被授予终身教授。……所有你说的……都是在讲权力。……难道你不明白?你工作了二十年就是为了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羞辱我……

约翰:你没有同情心吗?

卡罗尔:这是我要问你的,你没有同情心吗?你没有一丝同情心。畜生。我不赞同你的看法,你就反问我还是个人吗。(40页)

例2中,约翰质问卡罗尔有没有同情心。卡罗尔以牙还牙地反问约翰“你没有同情心吗?”,原话与重复后的话语表面结构是一样的,然后意义是不一样的,行为所指对象改变。卡罗尔用约翰的话语来反问约翰,把谴责的焦点转嫁给约翰。同时,卡罗尔对约翰做出负面评价,说他没有一丝的同情心。甚至,谩骂约翰是畜生。卡罗尔完全不顾及约翰的面子和身份,在言语上充满斥责、辱骂和鄙视。

3.詈骂语。詈骂语被视为一种冒犯性的负面言语行为,它有两个基本特征:(1)从实现的语言手段来看,它是粗野或恶意的言辞;(2)从交际意图来说,它常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强烈不满、宣泄愤怒,或实施谴责、辱骂等语用用意,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语用效应。

例如:(3)卡罗尔:你想强奸我。

约翰:……什么……?

……(此处省略约翰和卡罗尔的谈话)

约翰:不是这样的。

卡罗尔:是这样的,强奸未遂。

……(此处省略约翰和卡罗尔的谈话)

约翰:你这个歹毒的小婊子。你认为你能用政治正确性毁掉我的人生吗?(约翰把卡罗尔打倒在地)……你开什么玩笑……?我一根手指头都没碰过你。你这个小畜生……(46页)

例3中,双方围绕性骚扰展开了争吵。卡罗尔指责约翰强奸未遂。这个指责在约翰眼里就是陷害,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做。他说:“我一根手指头都没碰过你。”然后对卡罗尔而言,对约翰性骚扰的指控能严重威胁到约翰的教师身份,她要利用这一点理直气壮地夺得话语权,摆脱约翰对她的控制权。教师强奸学生是犯罪。在权力争夺中,卡罗尔利用了两人的性别差异,在“组织”的撑腰下指控约翰“性骚扰”。对约翰“性骚扰”的指控,成为卡罗尔争夺话语权的筹码。约翰意识到自己掉入了女权的话语圈。原本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卡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语言流畅、态度强硬的人。卡罗尔在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不断在言语上否定、责问、反驳、辱骂、威胁约翰,引发约翰的不满、愤怒、否定等的冲突话语。两人的话语冲突随着权力之争愈演愈烈。最后,约翰在言语中失势,权力发生转移,发生惊人的语言倒置和角色转换。尽管约翰试图运用教师的身份唤起卡罗尔的同情,让她放弃指控,但是卡罗尔不依不饶,咄咄逼人的言语羞辱,丝毫不顾及约翰的面子,攻击并破坏他的身份形象。最终,彼此从言语冲突演变为肢体冲突,师生关系彻底破裂。

四、结束语

本文对节选片段中的冲突性话语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卡罗尔和约翰他们都有很强的个人意志,且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展开权力的博弈。卡罗尔在争夺话语权时言语攻击威胁约翰的面子,破坏约翰的教师身份,激起约翰的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发双方言语的冲突。随着剧情推进,言语冲突的升级,最终剧中人物关系彻底解构。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offman,E.Interaction Ritual[C].N.Y.:New York,1967.

[3]Grimshaw Allen.D.Introduction[A].In Grimshaw.A.D.(eds.)Conflict Talk:Soc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 of Arguments in Conversation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0.

[4]高剑妩,申丹.另一种认知图式冲突造成的沟通障碍—从新的角度看《奥利安娜》中的人物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 (01):91-94.

[5]力勇.话语场中的权利之争——《奥利安娜》主題解读[J].国外文学,2006(01):102-108.

[6]李欢娣.《奥利安娜》的后现代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79-80.

[7]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04):351-359.

[8]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季刊),2010(05):150-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