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7-10-25孟雪云
孟雪云
摘要:为了更好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建构主义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支架式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魅力,增加接受挑战的信心,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而且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本文结合《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展现了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另外,就支架式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学生个体水平差异的问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再别康桥》;高中语文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介绍
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就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近几年,支架式教学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就是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一词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喻意为教师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类似于“脚手架”的方法、线索、提示等,让学生在“发展区”内通过一步步地攀登“支架”,来发现并解决学习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最终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思考的活动,“支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二、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问题的设置也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
1、搭脚手架,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的充分了解是教师设置好的教学支架的前提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及时反馈等信息作为出发点为学生合理设置良好的学习支架。另外,教师要仔细钻研课本,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搭架支架,有效地引导学生利用语文知识支架积极主动地建构自我学习的框架。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的诗歌鉴赏的能力,根据《再别康桥》的文本特点,结合支架式教学,教师可先作如下安排:
(1)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提前阅读文本,同时搜集有关作者徐志摩的生平资料和相关的诗歌知识。
(2)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支架支点,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寻找学生的学习优势,并以其为支点搭建“学习支架”,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学习支架”的依赖,克服文本的难点,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学生通过初次诵读,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思路,再通过不断地反复诵读,不断地拓展深入,品味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支架教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保留复杂性和真实性而够展示出来,同时又不会因为过分强调真实情境而造成学习的低效率。创设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创建教学情景就是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就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和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提出如下问题:康桥美在何处?徐志摩描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原形、意象、特点、情感等可以以图表填空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在此之后可以顺势提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四把钥匙法”(原形、意象、特点、情感),官,学生就通过填表格的方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
3、独立探索,小组协作,领悟诗歌内涵。独立探索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探索,主要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和辅助导的作用,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向教师咨询和求助。学生完成探索之后,教师可以逐渐放手,撤掉脚手架,让学生独立攀登,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再别康桥》是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第一节连用3个“轻轻的”第七节连用2个“悄悄的”?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分析,也可以结合作者在剑桥学习的经历,对学生的回答和疑问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诗歌和作者的背景资料开始时往往是教师提供的,學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结合背景分析诗歌的情感。因此,当学生知道“知人论世”这一解读文本方法的重要性后,教师撤离支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继续分析诗歌的情感,有效地集中集体的智慧对学习内容进行合理的建构,从文字中寻找情感线索,由理解到慢慢体会、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情感,完成外部辅导到学生内化的过程。
4、评价效果,拓展延伸。评估学习可以从学生个体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学生小组的综合表现两个角度进行,评估的结果是检查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一个参考数据。
以《再别康桥》为例,可以在课堂上拓展延伸,让学生用散文的形式再现徐志摩对康桥不舍和眷恋,将自己对诗作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共鸣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支架式教学的反思
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成功到达新的高度,让他们体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魅力,增加接受挑战的信心,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不可否认,支架式教学带来的益处很大。但是,支架式教学依然存在局限性。在我们所面对的大班制教学中,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于顾及所有学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确定不同个体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搭建“支架”呢?分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层教学是“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或A、B、C三个层次”,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因此,只有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确定高低不同的“支架”,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虽然可以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治理状况和兴趣爱好,首先要对班内的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除此之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花费的时间较一般教学要多,教师不但要充分熟悉教材,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晓蓉.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2):19-20.
[2] 王玉强.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