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
2017-10-25刘三江
刘三江 蓝 麒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跟踪
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
刘三江 蓝 麒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北京 100029)
软科学研究是一种政策研究和决策研究,对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作用。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自“十一五”正式起步,从基于事故、基于风险再到基于大数据,每五年确定了一个阶段性主题,不断拓展和深入。本文系统回顾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分析了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安全保障与应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展望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和特点,以及坚持主题主线、推进软硬结合、做好决策支持等原则要求。
特种设备 软科学 事故 风险 大数据
自“七五”以来,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工作正式起步。1987年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首次承担国家科委课题,可以视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史的时间起点。[1]30年来,特种设备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保障我国特种设备安全、迅速降低事故率、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推动了行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2]在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进程中,软科学研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自“十一五”纳入研究体系,“十二五”逐步拓展发展,依托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推进立法、宏观决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进而完善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理论支撑。
1 软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软科学”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出版的《科学的科学》一书。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日本1971年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软科学”的这个概念。1986年,万里同志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发表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大力推行科学民主决策。他指出,“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软科学研究就是决策研究”。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软科学”的号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加强软科学研究”。[3]随后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等重大会议上,又围绕科学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显现了软科学研究的价值和作用。
根据《软科学大辞典》(杨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软科学是门新兴的高度综合性的科学,它综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吸收现代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解决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分析和研究经济科学、技术管理和教育等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使决策科学化、理性化,从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所以软科学不仅具有科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它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三个基本特征,因此它不仅需要严格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高度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智慧才能。”[4]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先生总结软科学的特点时指出:“软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等包含人为事物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二是其研究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三是其研究成果是为了支持各级各类的决策。”[5]
围绕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钟群鹏院士指出,“软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三个:一是深化知识的功能;二是咨询服务的功能;三是决策管理的功能。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应该包括特种设备发展(包括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等)的理念、方针、政策、规律、体系、内容、重点和措施八个方面的内容。其内涵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责任是十分重大的,作用也将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特种设备的科学研究=“硬科学”研究+“软科学”研究。[4]质检总局陈钢副局长指出,“特种设备的科研工作从“七五”开始,一直在“横向延伸、纵向深入”,从最早的压力容器覆盖到八大类设备,从研究硬技术拓展到研究软科学,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科研工作不能间断,必须积极参与到国家质量基础、安全生产等重大项目中来。”[6]
总的来看,软科学研究是一种政策研究和决策研究,研究对象涉及战略研究、规划制定、政策选择、组织管理、项目评估、企业咨询等[3]方面。由于软科学发展起步较晚,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不够完善,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软科学研究所涉及的方法及其层次逐渐趋于明朗。在实践中,常用的软科学方法很多,但其中运筹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系统工程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的使用更为频繁,模型研究也极为普遍,并通过大量实践衍生出更多的具体模型和工具,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软科学方法体系。[7]特别是在系统科学的指引下,软科学解决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
2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单独设置了一个软课题“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技术研究(2006BAK02B05)”,正式在国家层面启动了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工作。该课题由中国特检院联合19家单位、80名专家共同承担,获得330万元经费支持。“十一五”期间,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围绕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力开展三大体系的建设,即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和安全状况评价体系,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就是针对政府的安全监察三大体系建设来设计和规划,目的是为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
该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研究。在对国内外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进行充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覆盖八类特种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检验检测、事故调查处理等环节的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就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框架、法规标准关系、内容、协调性等方面开展战略研究。二是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研究。研究重要特种设备危险源评价及分级技术方法;研究比较国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模式与特点;研究提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的机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原则,完善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管理的对策建议;研究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提出特种设备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模型及实用对策;研究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指标采集体系、数据流程,编制评价软件及算例。三是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形成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化规范框架,并提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信息工作管理规定,约束和标准化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化及其建设工作;通过技术手段整合现有的省以下管理系统和全国分散的数据资源,开发以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设施为基础的特种设备动态监管外网综合管理工作平台;建立国家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课题研究总体框架见图1。
图1 课题研究总体框架
该课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主要形成了5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完成了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战略研究报告。研究提出了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规划,明确了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思路,确立了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的框架;针对《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立法工作,提出了立法的目的意义、法律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针对焦点问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部门规章的修订与完善,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修订草案建议;针对快速发展的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提出了分阶段逐步发展完善的建设思路;还针对建立特种设备法规实施后的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转化为法规标准、加快法规标准制修订速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
二是提出了特种设备危险源评价与分级方法。在国内首次建立与我国经济水平、社会保障条件、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有关安全技术法规一致,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种设备危险性评价和分级半定量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量大面广的特种设备的快速评价,并对中石化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广州长隆主题乐园、青岛崂山风景区的30余台套大型特种设备进行了方法验证。
三是完善了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监管支持技术。在监察模式与机制研究方面,对比研究国内外模式,探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行政监察理论体系、市场化安全监管原则、安全监管的保障功能及作用,研究我国监察管理的绩效评估的体系、模式及原则。在安全状况评价体系方面,从技术角度设计定义了包含安全状况、安全监察、事故状况、综合分析四大类30余个指标的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综合指数、安全经济贡献率、安全要素贡献率、安全投入产出比等安全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设计了安全评价体系信息分析支持系统,在南京、深圳、淄博等城市进行试点。
四是建立了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信息支持系统。形成安全技术规范《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草案,取得特种设备在线监管系统、特种设备检验案例信息管理系统、特种设备人员综合管理外网系统等三项软件著作权,建立国家特种设备基础数据库。
五是开发了承压类特种设备材料性能数据库。包括5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81个标准中的955个牌号的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钢管和锻件、埋地管道、机电类特种设备用结构钢、紧固件等特种设备常用材料的性能数据记录6400余条,便于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安全评定、风险评估等所需要的材料性能基础数据的快速查询。
3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对软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围绕软科学研究设置了一个课题“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关键技术研究(2011BAK06B06)”,由中国特检院联合50余家单位开展研究,共投入科研人员27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32名,课题经费达到673万元。该课题针对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全面引入风险管理技术为核心,进行基于风险评价的设备和企业分类,重点是风险可接受准则等基础与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安全技术规范中基本安全技术要求的探索,特别是关键检测技术的标准转化与应用的研究,来支撑安全责任划分方法和安全责任主体机制的分析,设计基于风险的安全监察检验模式和信息平台模型的机制与手段。通过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集成研究,积聚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检验机构、企业和政府的专业人员,构建了“研、学、检、企、政”五位一体的研究平台,取得了在该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为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供了基于风险的关键技术标准支撑,显著增强了特种设备安全的体制机制保障能力。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领域:第一,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基础与方法研究;第二,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制与手段研究;第三,支撑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关键检测技术标准转化与应用研究。围绕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课题设计了22个研究任务,具体技术路线图见图2。
图2 课题技术路线图
该课题在5个方面取得了理论和方法创新。
一是提出了事故隐患分类分级和设备关键风险要素及可接受准则。基于已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和安全管理4M理论,对八大类特种设备事故隐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编制了重大事故隐患认定办法和排查整治规范。首次提出了RBS(Risk Based Supervision/Management)基于风险的安全监管理论及应用模式,构建“点、线、面”的三维风险关键因素辨识分析体系,建立了各类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关键风险因素数据库。应用ALARP理论和ALOR原理,构建了特种设备典型重大事故、常规高危作业现实风险分级评价模型,进行了社会风险可接受准则(F-N曲线)分析研究,以及适于监管的关键风险因素控制策略等。
二是提出了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及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方法。从风险的视角出发,建立了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的三维定性模型与定量模型,全面系统的评判设备的风险等级,构建了八大类设备固有风险(使用前)和现实风险(使用中)评估指标体系及模型。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构建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动态风险评价模型,为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提供了方法支撑。
三是提出了基于安全责任的监管模式设计。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划分及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全监察和检验模式进行了优化,通过激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的积极性与活力,共同参与到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中,建立激励和约束相容的责任机制。首次将“共同治理”这一前沿理论引入到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研究中,设计了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治理的监管模式,提出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模式优化方案,为特检机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是提出了安全技术规范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优化及评价方法。在国内外安全技术规范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本安全要求优化的具体思路,构建了安全技术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制定了“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后评估办法”草案,内容覆盖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突出基本安全要求的安全底线作用。
五是提出了全面绩效评价模型。基于BSC的理论方法,通过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设立的特检机构进行特性分析,确立了特检机构的四种类型:联合重组省市级机构、非联合重组省市级机构、地市县级机构和单一类锅检机构,并根据这四种类型设计了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和测评工具,为科学评价特检机构绩效提供了操作方案。
该课题注重试点应用工作,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分类方法软件系统对5个检验机构的900台套设备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方法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企业进行了试点。特种设备产业发展与贡献指标研究结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调查报告形式正式对外发布。共同治理研究为广东电梯责任分担机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广州电梯安全地方立法提供了理论参考。监管模式研究对推动《特种设备安全法》出台、推动行政许可和检验机构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在近四年的研究过程中,该课题形成了8项方法创新,研制了12项标准和安全技术规范,其中9项颁布,编写了6部著作和89篇论文,培养博士3名、硕士37名,围绕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和企业分类评价方法、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优化、特种设备科学监管模式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创新、方法形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4 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和“十二五”的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但仍然存在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对实际情况调查不够深等问题。与此同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突出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正如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所指出,一是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和监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不适应;二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和检验力量与设备快速增长的客观需要不适应;三是特种设备监管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节能工作的需要不适应。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8]明确提出,要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同时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体系,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有效促进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9]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10]等文件提出,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增强政府服务和监管的有效性,特别提出建立特种设备等产品的信息溯源制度,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方便监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查询。大数据成为推动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一个关键词,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工具。在当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随着特种设备监管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的深入,特种设备传统监管将加快走向“智慧监管”,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特种设备检验领域的推广与应用,特种设备传统检验也面临着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逐步走向“智能检验”。[11]
另一方面安全保障与应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核心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特种设备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特种设备安全事故200余起,死伤人数400余人。与其他高危行业的安全事故相比,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伤亡比例较低,但事故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例如,“7·26”荆州电梯吞人事故等,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致使社会公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和对公共安全应急保障工作的不信任。除了应当加强特种设备的日常安全保障工作,还应当注重事故发生时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工作。特种设备应急工作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应急能力的高低,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关系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通过科学应对特种设备事故和涉及特种设备的突发安全事件,吸取事故教训,采取整改措施,完善监管手段,将有效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5 “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期间,特种设备科技立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6~2017年由中国特检院牵头,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项目资金超过1.5亿元,其中在《高参数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016YFC0801900)项目中单独设置了软科学课题《承压设备基于大数据的宏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技术研究》,并在《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2017YFC0805700)和《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017YFC0805600)两个项目中设置了软科学任务,全面拓展了软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十三五”期间软科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清晰勾勒主题主线。“十三五”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的关键词是“大数据”,以大数据为基础,符合全球治理发展的趋势。当前推进治理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相关方的有效参与,核心在于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政府更加开放,为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和公众的良性互动,共同创建了一个更为顺畅、高效的协作平台,提供了一个平等、和谐、稳健的发展环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开放数据和数据开发工作,美国2009年签署《开放政府指令》,并建立统一的政府数据门户网站data.gov,欧盟2014年发布《数据驱动经济战略》,为恢复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拓展空间,此外英国发布《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日本发布《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我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一脉相承,都在通过大数据推进治理结构的改革创新。“十三五”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将坚持以大数据的主题,通过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治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深入推进软硬结合。“十三五”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将进一步推进“软科学”与“硬技术”的有机结合,以大数据为基础打通技术与管理之间的界限。首先,以国家特种设备宏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平台设计,作为重要的导向目标和输出成果,将未来大数据带来的监管模式变革和监管制度变迁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统一在一起,核心是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提升监管效率和政府效能,提升共同治理的透明度、开放度、参与度与协作度。其次,在建设应急信息平台的同时,开展案例数据库、专家数据库、预案数据库建设和应急处置相关支撑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火灾环境下事故演化规律和仿真再现技术,为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快速响应,迅速判断事故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坚实基础。再次,以部分特种设备为对象,通过传感技术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安全状态参数,依托平台真正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信息可追溯和状态可监控,全面提升安全保障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
三是积极做好决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多出大主意、好主意。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指出,当好政府工作的第一参谋助手,既要有宏观思维,又要扑下身子承担具体操作,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和突出矛盾加强调查研究,为政府科学决策和施政提供有力支撑。[12]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支撑科学决策,因此必须始终围绕政府监管部门的中心工作和政策文件的制定出台,开展理论和技术探索。“十三五”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实现智慧监管和智能检验为主攻方向,继续围绕监管体制机制优化,研究提升监管资源配置效率的解决方案,完善安全监察、技术检查和行政执法的管理模式。重点是坚持以风险理论为指引,以大数据为基础,研究分类监管和全过程监管的新方法,研究可能引发监管方式革命性变革的新技术,研究以数据为核心信息开发、挖掘和管理的新制度。
6 结束语
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每个五年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从基于事故,到基于风险,再到基于大数据,紧扣科技发展形势和监管实际需求,突出理论性和科学性;从“十一五”到“十三五”,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立足服务监管部门和检验行业中心工作,突出现实性和适用性。随着特种设备安全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壮大,必将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
[1]陶雪荣,沈功田,俞跃,等.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回望[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6,31(6):22-32.
[2]陈钢,宋继红,陶雪荣,等.21世纪特种设备安全科技发展战略[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赵刚,孙相东,王志清.发展中的中国软科学——中国软科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软科学,2005,(02):96-104.
[4]钟群鹏,张峥,骆红云,等.特种设备安全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建议: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成思危.努力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推进决策科学化及民主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04):1-3.
[6]陈钢.在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2016-04-22.http://tzsbaqjcj.aqsiq.gov.cn/zxzx/201604/t20160422_464822.htm.
[7]杜红亮,赵志耘.国内外软科学方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软科学,2010,(02):179-186.
[8]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 知( 国发〔2015〕50号)[EB/OL].2015-09-0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05/content_10137.htm.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51号)[EB/OL].2015-07-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1/content_9994.htm.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EB/OL].2016-01-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2/content_10584.htm.
[11]蓝麒,王辉,刘三江.承压设备基于大数据的宏观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技术研究概述[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7,(05):1-5.
[12]孟传金.浅谈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的风险管理[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7,(05):18-21.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Soft Science Research on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from “11th Five-Year” to “13th Five-Year”
Liu Sanjiang Lan Qi
(China Special Equipment Inspec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29)
Soft science research is a kind of policy research and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ecision support function to improve the governan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ability. Special equipment security soft science research started from the “11th Five-Year Plan”, from the accident-based, risk-based to big data-based on every fi ve years to determine a stage theme, continue to expand and in-depth.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pecial equipment safety soft science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12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alyze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ecurity and emergency work of the times, prospect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of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dhere to the theme of the main line,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oft and hard, do a good job of decision support and other principles.
Special equipment Soft science Accidents Risks Big data
X924
B
1673-257X(2017)09-0001-06
10.3969/j.issn.1673-257X.2017.09.001
刘三江(1974~),男,副院长,博士,高工、律师资格,从事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标准化管理研究工作。
刘三江,E-mail: liusanjiang@csei.org.cn。
本文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参数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016YFC0801900)”项目、“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2017YFC0805700)”项目和“移动式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防控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2017YFC0805600)”项目资助
2017-07-13)